景观xx竖向设计竖向图内容:建筑室内外标高、场地道路坡向、坡度、坡长、地面节点标高、景观建构筑物标高、水景常水位标高及池底标高、地形等高线、等高距、台阶级数及上下方向、雨水口位置、问题1.排水率xx排水率为千分之三2.排水xx地表径流xx和面积一地表排水创造地形应同时考虑园林景观和地表水的排放,各类地表的排水坡度宜符合表4."2.1的规定。
二水体外缘1)水工建筑物、构筑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水体的进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及闸门的标高,应保证适宜的水位和泄洪、清淤的需要;二、下游标高较高至使排水不畅时,应提出解决的措施;三、非观赏型水工设施应结合造景采取隐蔽措施。
2)硬底人工水体的近岸2."0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达不到此要求的应设护栏。
无护栏的园桥、汀步附近2."0m范围以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5m。
3)溢水口的口径应考虑常年降水资料中的一次性最高降水量。
4)护岸顶与常水位的高差,应兼顾景观、安全、游人近水心理和防止岸体冲刷。
3.坐标建筑物、构筑物、铁路、道路、管线等应标注下列部位的坐标或定位尺寸:1建筑物、构筑物的定位轴线(或外墙面)或其交点;2圆形建筑物、构筑物的中心;3皮带走廊的中线或其交点;4铁路道岔的理论中心,铁路、道路的中线或转折点;5管线(包括管沟、管架或管桥)的中线或其交点;6挡土墙墙顶外边缘线或转折点。
4.如何方便施工5.雨水井和截水沟设计要注意的xx排水井和雨水井要考虑管道的走向,N点之间线段最短。
井的位置要考虑美观,井盖的处理方法要考虑和铺装的搭配。
井盖的颜色也是要考虑的内容,要美观。
还要考虑排水井的间距及排水管的大小。
井的位置?怎么确定?井位在排水图中。
井的位置我们是由施工图设计师来定的。
如果是现场原有的,或者建筑用的井盖,在管网图里有。
如果管网图的井盖会对景观产生影响,我们会和甲方协调,换位置。
最好是懂点水电的土建来做。
我们是这么做的。
竖向设计图上有雨水口,然后总图再给水电设计师做水施图。
项目负责人要审核水电的图,免得井的位置与设计的想法不符。
当井盖不是成品的时候,上面做铺装,得考虑维修的时候怎么拿出来的,有的是留孔,还有的是直接放一个U型并有回勾的铁件,维修的时候直接把铁件拉起来。
井盖的承重也要考虑,车行的要用重型的,人行的可以用普通的井与井间的走向也很重要,就是排水的走向最终点了要注意的是排水井之间没有U型管道。
雨水井结构一般情况下为砖砌体。
6.与竖向有关的放样1).地形放线--地形堆造常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无法撒灰线;二是挖掘机司机看不懂图纸。
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办法是:沿着等高线插上若干根高度与等高线相符的竹竿,示意地形的范围和高度;处理第二个问题时可将地形做成沙盘,放在司机旁边作参考。
2).现场整地标准(1)整地之地形必须配合植栽图面所示。
(2)整地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分为粗整地及细整地。
粗整地所回填的土应用不含任何垃圾的纯净土,完成浇水夯实后,方可再进行细整;细整地的回填土应加入植物所需的有机质,有机质含量应不少于3立方/100平方。
(3)整地之地形应考虑泄水坡度及土壤安息角,如为坡地其坡度应平顺完整,除图面特别标示外不可颠簸凹凸不平。
(4)整地时,应在地形谷地处设置导沟,以便导引排水,,避免地面径流直接冲刷。
7、施工过程工序8.施工所用的工具9、管道通过的地方的做法?管道通过硬质基础的做法?管道通过车行与人行道路下的不同做法?排水管道穿过伸缩缝做法:(1)一般用给水铸铁管安装,接口采用铅口;(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3.3."4管道穿过结构伸缩缝、抗震缝及沉降缝敷设时,应根据情况采取下列保护措施:1在墙体两侧采取柔性连接。
2在管道或保温层外皮上、下部留有不小于150mm的净空。
3在穿墙处做成方形补偿器,水平安装。
(3)一般在设计上要尽量避免排水管穿越伸缩缝,这是一个原则.做法可查给排水标准图集04S516场地排雨水一、人工排水系统(一)地表雨水排除方式自然排水、暗管排水、明沟排水(便宜、技术简单)(二)场地排水坡度自然地面、人工地面(详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0."3%≤粘土地面≤5%绿地:适宜坡度0."5%~1."0%广场兼停车场:适宜坡度0."2%~0."5%(三)场地排水方案1、建筑物标高和道路标高的协调关系(1)一般道路标高比地坪标高底0."25~0."30m,场地雨水通过道路两侧排除。
(2)建筑物低于道路时,散水处设明沟或暗沟2、绿地部分需要排除的地表水,适宜坡度0."5%~1."0%。
不超过10%的坡道宜于人活动和草皮生长。
3、广场和停车场(1)广场设计坡度——0."3≤xx地区≤1%停车场——最小坡度0."3%。
平行通道方向纵坡≤1%,横坡≤3%(2)与广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与停车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3)积雪寒冷地区广场——≤6%(且出入口处设置≤2%的缓坡)(4)广场、停车场,符合下列情况,宜采用划区分散排水方式a、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50米b、地面纵坡≥2%且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00米4、体育运动场地(1)体育场a、每分钟排除10."8mm/平米b、三个排水分区——跑道横坡1%、2%,纵坡应≤1%(2)矩形场地排水坡形式:双坡式、xx式、纵坡式、斜坡式排球场——0."5%羽毛球场——草皮≥2%,混凝土≥0."83%篮球场地——混凝土≥0."83%网球场——非透水型0."83%,透水型0."3~0."4%5、挡土墙二、排水沟(涵洞)设计流量计算三、常见排水设施布置(一)雨水口1、积水点的判断,图4-60交叉口雨水口分布。
2、一个雨水口汇水面积约2500~5000平米3、道路雨水口间距根据不同纵坡的规定(见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道路纵坡0."3~0."4时,雨水口间距30~40米(二)排水沟1、梯形沟2、矩形沟(最常用):沟深≥200,沟宽≥400,纵坡≥0."3%四、场地防排洪xx重要程度分类(按人口)5.3竖向5.3."1建筑基地地面和道路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2基地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其坡长不应大于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5%,其坡长不应大于600m;横坡应为1%~2%;3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3%,其坡长不应大于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其坡长不应大于1OOm;横坡应为1%~2%;4基地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4%,横坡应为1%~2%;5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
注:山地和丘陵地区竖向设计尚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5.3."2建筑基地地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地内应有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措施,排水方式应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应采取雨水回收利用措施;2采用车行道排泄地面雨水时,雨水口形式及数量应根据汇水面积、流量、道路纵坡长度等确定;3单侧排水的道路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段,应采取排雨水时不影响交通和路面清洁的措施。
5.3."3建筑物底层出入口处应采取措施防止室外地面雨水回流。
广场坡度0."3-3%最好0."5-2%排水坡度绿地:适宜坡度0."5%~1."0%广场兼停车场:适宜坡度0."2%~0."5%0."5%正常情况下,汽车没有手刹最大坡度停车场:与车道方向平行纵坡1%,与车道方向垂直横坡3%残疾人轮椅基地通行坡度最好小于2."5%且大于2."5米宽建筑物之间详细竖向布置。
建筑物之间详细竖向布置指建筑物室内、外地坪,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地坪标高的确定。
应引导室外雨水顺利排除,避免室外雨水流入建筑内,以保证建筑物之间交通良好。
场地建筑至道路坡度最好为1%-3%,一般允许0."5%-6%。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竖向9.0."1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9.0."2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9.0."2.1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9.0."2.2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表9."0.1规定;9.0."2.3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9.0."2.4避免土壤受冲刷;9.0."2.5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9.0."2.6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9.0."3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9.0."4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
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还必须考虑排洪要求。
地面水排水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9.0."4.1居住区内应采用暗沟(管)排除地面水;9.0."4.2在埋设地下暗沟(管)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或在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排水。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管线综合10."0.1居住区内应设置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管线,在采用集中供热居住区内还应设置供热管线,同时还应考虑燃气、通讯、电视公用天线、闭路电视、智能化等管线的设置或预留埋设位置。
10."0.2居住区内各类管线的设置,应编制管线综合规划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0."0.2."1必须与xx管线衔接;10."0.2."2应根据各类管线的不同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
各娄管线相互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应符合规定;10."0.2."3宜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
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型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尽量减少交叉;10."0.2."4应考虑不影响建筑物安全和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震动及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