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一、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从静止开始,即初速度为零.(2)物体只受重力作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叫做重力加速度,用g 表示,它的大小约为9.8 m /s 2,方向竖直向下.(1)重力加速度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 的大小不同,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比在两极的要小.(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会随位置的改变而变化,但变化量不大,所以我们在今后的计算中,认为其为一定值,常用9.8 m /s 2,在粗略的计算中也可以取10 m /s 2.(3)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切规律,对自由落体运动都是适用的.v =gt ,h =12gt 2,v 2=2gh.另外,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比例式对自由落体运动也是适用的.【例1】 从离地500 m 的高空自由落下一个小球,g 取10 m /s 2,求:(1)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2)从开始下落时刻起,在第1 s 内的位移大小、最后1 s 内的位移大小;(3)落下一半时间时的位移大小.答案 (1)10 s (2)5 m 95 m (3)125 m解析 (1)由位移公式x =12gt 2,得落地时间t =2x g =2×50010s =10 s . (2)第1 s 内的位移:x 1=12gt 21=12×10×12 m =5 m ,前9 s 内的位移为:x 9=12gt 29=12×10×92 m =405 m ,最后1 s 内的位移等于总位移和前9 s 内位移的差,即x 10=x -x 9=(500-405) m =95 m .(3)落下一半时间即t ′=5 s ,其位移x ′=12gt ′2=12×10×52 m =125 m . 9.(2011·济南质检)小芳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乡村女孩,她在学过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后,对自家房上下落的雨滴产生了兴趣,她坐在窗前发现从屋檐每隔相等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1 m 的窗子的上、下沿,小芳同学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出了如图6所示的雨滴下落同自家房子尺寸的关系图,其中2点和3点之间的小矩形表示小芳正对的窗子,请问:图6 (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答案 (1)3.2 m (2)0.2 s解析 设屋檐离地面高为h ,滴水的时间间隔为T由h =gt 2/2得第2滴水的位移为h 2=g(3T)2/2①第3滴水的位移为h 3=g(2T)2/2②且h 2-h 3=1 m ③由①②③得 T =0.2 s则屋檐高h =g(4T)2/2=3.2 m .二、竖直上抛运动1.竖直上抛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1)分段法可以把竖直上抛运动分成上升阶段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下降阶段的自由落体运动处理.(2)整体法将竖直上抛运动视为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1)对称性①时间对称性: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时间相等②速度对称性: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通过同一点时速度大小相等(2)多解性通过某一点对应两个时刻,即:物体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例2】某物体以30 m /s 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 m /s 2.5 s 内物体的( )A .路程为65 mB .位移大小为25 m ,方向向上C .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 m /sD .平均速度大小为13 m /s ,方向向上答案 AB解析 物体的上升时间t =v 0g =3 s ,上升高度H =v 202g=45 m ,下降时间t 1=(5-3) s =2 s ,下降的位移x 1=12gt 21=20 m .所以5 s 时物体的位移x =H -x 1=25 m ,方向向上.路程s =H +x 1=65 m .5 s 末的速度v 1=gt 1=20 m /s ,方向向下,5 s 内速度改变量Δv =v 1-v 0=-50m /s ,方向向下.v =x t =255m /s =5 m /s ,方向向上. 10.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火山灰尘给欧洲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假设一灰尘颗粒开始以4 m /s 2的加速度从地面竖直上升,10 s 末,忽然失去所有向上的推动力,灰尘颗粒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则该颗粒最高可上升到距地面多高处?此颗粒失去推动力后经多长时间落回地面?(g 取10 m /s 2)答案 280 m 11.48 s解析 向上加速阶段H 1=12a 1t 21=12×4×102 m =200 m 失去向上的推动力时,灰尘颗粒的速度大小为:v 1=a 1t 1=4×10 m /s =40 m /s此后,灰尘颗粒做竖直上抛运动.竖直上抛上升阶段:H 2=v 212g=80 m t 2=v 1g=4 s 自由下落阶段:H 1+H 2=12gt 23得t 3=2(H 1+H 2)g=56 s =7.48 s 所以,此颗粒距地面最大高度H max =H 1+H 2=280 m颗粒从失去推动力到落地的总时间t =t 2+t 3=11.48 s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实质: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 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竖直上抛运动的实质是加速度恒为g 的匀变速运动,处理时可采用两种方法:(1)分段法:将全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升过程的匀减速阶段和下降过程的自由落体阶段.(2)全程法:将全过程视为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a =-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必须注意物理量的矢量性.习惯上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则v >0时,物体正在上升;v <0时,物体正在下降;h >0时,物体在抛出点上方;h <0时,物体在抛出点下方.3. 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如图3所示,物体以初速度v 0竖直上抛,A 、B 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 为最高点,则(1)时间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 →C 所用时间t 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t CA 相等,同理t AB =t BA .(2)速度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与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图3(3)能量的对称性:物体从A →B 和从B →A 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大小相等,均等于mgh AB . 例3 在塔顶上将一物体竖直向上抛出,抛出点为A ,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0 m ,不计空气阻力,设塔足够高,则物体位移大小为10 m 时,物体通过的路程可能为( )A .10 mB .20 mC .30 mD .50 m解析 物体在塔顶上的A 点抛出,位移大小为10 m 的位置有两处,如图所示,一处在A 点之上,另一处在A 点之下,在A 点之上时,通过位移为10 m 处又有上升和下降两种过程,上升通过时,物体的路程s 1等于位移x 1的大小,即s 1=x 1=10 m ;下降通过时,路程s 2=2h -x 1=2×20 m -10 m =30 m .在A 点之下时,通过的路程s 3=2h +x 2=2×20 m +10 m =50 m .故A 、C 、D 正确,B 错误.答案 ACD5. 气球以10 m/s 的速度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当它上升到离地175 m 的高处时,一重物从气球上掉落,则重物需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落到地面?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大?(g 取10 m/s 2)答案 7 s 60 m/s解析 解法一 全程法取全过程为一整体进行研究,从重物自气球上掉落计时,经时间t 落地,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画出运动草图,如图所示.重物在时间t 内的位移h =-175 m将h =-175 m ,v 0=10 m/s 代入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解得t =7 s 或t =-5 s(舍去),所以重物落地速度为v =v 0-gt =10 m/s -10×7 m/s =-60 m/s其中负号表示方向竖直向下,与初速度方向相反.解法二 分段法设重物离开气球后,经过t 1时间上升到最高点,则t 1=v 0g =1010s =1 s 上升的最大高度h 1=v 202g =1022×10m =5 m 故重物离地面的最大高度为H =h 1+h =5 m +175 m =180 m重物从最高处自由下落,落地时间和落地速度分别为t 2= 2H g = 2×18010s =6 s , v =gt 2=10×6 m/s =60 m/s ,方向竖直向下所以重物从气球上掉落至落地共历时t =t 1+t 2=7 s.题组2 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4. 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 s 从同一地点再释放另一粒小石子,则在它们落地之前,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 ) A .保持不变B .不断增大C .不断减小D .有时增大,有时减小答案 B解析 设第1粒石子运动的时间为t s ,则第2粒石子运动的时间为(t -1) s ,两粒石子间的距离为Δh =12gt 2-12g (t -1)2=gt -12g ,可见,两粒石子间的距离随t 的增大而增大,故B 正确.5. 从水平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在空中运动,到最后又落回地面.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条件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 .物体上升阶段的加速度与物体下落阶段的加速度相同B .物体上升阶段的加速度与物体下落阶段的加速度方向相反C .物体上升过程经历的时间等于物体下落过程经历的时间D .物体上升过程经历的时间小于物体下落过程经历的时间答案 AC解析 物体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只受重力,则物体上升和下降阶段加速度相同,大小为g ,方向向下,A 正确,B 错误;上升和下落阶段位移大小相等,加速度大小相等,所以上升和下落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相等,C 正确,D 错误.6. 一个从地面竖直上抛的物体,它两次经过一个较低的点a 的时间间隔是T a ,两次经过一个较高点b 的时间间隔是T b ,则a 、b 之间的距离为( )A.18g (T 2a -T 2b ) B.14g (T 2a -T 2b ) C.12g (T 2a -T 2b ) D.12g (T a -T b ) 答案 A解析 根据时间的对称性,物体从a 点到最高点的时间为T a 2,从b 点到最高点的时间为T b 2,所以a 点到最高点的距离h a =12g (T a 2)2=gT 2a 8,b 点到最高点的距离h b =12g (T b 2)2=gT 2b 8,故a 、b 之间的距离为h a -h b =18g (T 2a -T 2b ),故选A. 7. 不计空气阻力,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上抛的物体,从抛出至回到原点的时间为t ,现在在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的一半处设置一块挡板,物体撞击挡板后以原速率弹回(撞击所需时间不计),则此时物体上升和下降的总时间约为( ) A .0.5t B .0.4t C .0.3t D .0.2t答案 C解析 物体上升到最大高度所需的时间为t 2,把上升的位移分成相等的两段,自上向下的时间的比为1:(2-1),物体上升到最大高度的一半所需时间为t 1=2-12×t 2,由对称性,物体从最大位移的一半处下落到抛出点的时间也为t 1,故题中所求时间为2t 1=2×2-12×t 2≈0.3t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