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报告PPT课件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报告PPT课件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 调查报告
第五小组
2014年11月9日
目录
一、前言
二、调查数据展示及分析总结
三、结语
2
·调查背景
一、前言
手机的功能愈加强大,于是它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及,渐渐成为大学生们 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拥有手机之后,学生们发生了哪些改变,成为社 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调查内容
探究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探究手机对大学生产生了哪些影响,探究 大学生是否合理使用手机。
2、仅仅依据具体的生活需要选择手机应用
·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导航工具这种扮演了救生性角色的 应用尤其受捧。
·选择用手机玩游戏的大学生人群不到一半。
·而日程管理、美团、飞信、求是潮等受校园环境影响口耳相传、宣 传力度大的应用有不少受众群体。
·至于其他实用小工具,因为没有机会被大学生接触等缘故, 人数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可以得出所有大学生每天平均使用手
机达2.96h,约占一天中的八分之一。
本组数据同样可以作为上一点“随身携带率”中的反常现象 的辅证。样本容量与小时数成正比,说明大学生们一旦用起手机
, 就很有可能耗费大量的时间。
换言之,要么不携带,不给自己使用的机会,要么一用手 机,就用上较长的一段时间。
三、结语
(一)调查成果总结
长期使用手机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健康状况遭受损害,但手 机提供的生活便利让大学生产生不愿远离手机的倾向。
大学生们大体上能够多样化地使用手机、抵制不良诱惑,但仍要 注意规避无目的的社交信息浏览。
此外大学生们在综合维护、健全自己的手机功能方面很受局限, 明显缺乏主动性和预见性。
(三)、在本调查基础上可能继续延伸的主题
1.大学生如何面对自身健康受到手机负面影响的情 况
2.大学生如何看待在上课过程中使用手机的现象 3.大学生对各类虚拟社交工具满意度调查 4.大学生对手机安全的掌握情况
(四)展望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前景
·手机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然将在大学生的生 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3.填补空白时间的习惯性选择
假设一个人在等公交、走路、上课时使用手机这三个事件相互独 立,那么在大学校园中遇到一个人满足这三种情况下都不使用手机的 概率,仅有不到2%.
这说明当大学生在无聊等待时,掏出手机几乎成了最佳的解救方 式.
这也说明,很多时候大学生使用手机并没有一定的目的,仅仅是 一种打发时间的习惯.
(二)对本次调查活动的改进建议
• 1.应当尝试通过纸质问卷拓展调查对象的范围。
• 2.样本中大一新生的比例过大,降低了代表性。
• 3.有关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的调查偏少,仅有一 • 组数据。
• 4.在手机应用方面设置的两个问题,提供的选项是 • 否全面有待斟酌。另外某些应用的挑选具有群体特征性, • 其单一数据无法反映真实情况。
不面对事实,这同样是一种依赖感强烈的体现。
(三)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用途尚有可完善之处
1.社交成首要目的,可喜的是手机游戏并非主流
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越 来越 数字化、虚拟化。
第二,使用手机进行查资料、做 笔记 等学习活动以及听音乐、看电影等休闲活 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已是家常便饭。
第三,手机游戏对大学生并不具 有特 别强的吸引力,因此大学生沉迷于手机游 戏的现象并不普遍。
·每天携带手机的大学生人数已达91%。 ·每个大学生每月仅有1天可以不携带手机生活。 ·按照159到8到3的递减趋势来推测第四个数据,应当近乎于 零,结果却是4这样一个具有数量级层次差别的数据. ·侧面证明了大学生对手机极大的依赖性。
2.超半数大学生每天花费三小时以上使用手机
所有大学生每天平均使用手机达2.96h,约占一天 中的八分之一。
·调查时间
2014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
·调查对象
大学生或曾有大学生经历的个人。
·受访人数
174人。 其中男性116人,女性58人;大一153人,大二12人,大三5人, 大四2人,其他2人。
·调查方法
网络投放电子调查问卷。
4
二、调查分析与展示总结
5
(一)大学生对手机颇具依赖性
1.超九成大学生每天随身携带手机
·这意味着手机继续丰富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同时也将扩大它的负面影响。
·正因如此,大学生在未来更应当有所自制, 把握好在手机上耗费的时间,及时对自己的心理 依赖状态做评估。
Thanks For Watching.
24
4.仅一成左右大学生可不受影响地脱离手机生活
11
三分之二学生则表示手机失效便会发现不便之处,但可 勉强接受。
12%学生在离开手机之后可以若无其事地继续做事。 5%学生表示,离开手机会更加轻松。
那么手机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呢?
(二)、手机对大学生负面影响巨大
1、大学生正在牺牲健康和学习满足生活便利
本问题的设置是让大学生主观评价一下手机对自己 各方面的影响。
由表格数据可知,大学生对于手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之 中,倾向于认为健康和学习受害,而生活受益。
2.半数大学生不重视手机可能带来的危害
让大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所受影响时,有很大比例的学生认为 “没感觉”。这种主观判断是否符合事实呢?
我们其实可以揭示出大学生们的一种回避心理——发现手机对 自己造成危害后,不得不强迫自己远离手机的不甘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