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基本属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 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 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从广义角度理解,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
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
最高的文明形态。它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 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 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从狭义角度理解,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 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应。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 民生
实施环境友好发展战略,以 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主要 切入点,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生产、 流通和消费方式。
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提高劳动收入 比重 在再分配过程中注重扩大公共服 务,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三、深化节能减排
四、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五、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
• 1、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现代化 的理念。 • 2、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树立新的生态价值、生态伦理观 念。 • 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 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 4、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和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 面和全过程。
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目前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主要产品单位耗 能量看,火电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 每万美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 别是世界水平的5.6倍、4.8倍、4.9倍、4.9倍和 4.4倍。 水资源利用方面,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0.48, 为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
生存之战:环境污染严重
•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污染严重国家之一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60多亿吨,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2008年云南阳宗海砷污染造成几十亿经济损失,严重危 害沿湖人民的健康。
• 我国1/3国土被酸雨侵害。
2006年的559个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 只占到4.3%,每俩天就发生一起水污染事件。 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大爆发,震惊全国。
生存之战:污染病
“十一五”期间一些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疾病的死亡 率或者患病率出现了持续上升的趋势,如陕西凤 翔血铅污染事件、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也有慢 性积累效应导致的健康损害,如农村局部地区癌 症高发,某些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走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 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 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 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六大:生态 文明建设理论 的孕育期
十七大:首次 提出生态文明 建设理论,科 学界定其内涵 和要求
十八大:明 确了“五位 一体”总布 局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十六大“三位一体”
十七大“四位一体”
十八大“五位一体”
推到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续保持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 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 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 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 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 变。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罚 体制。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 害赔偿制度。
六、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 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 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赵诗瑶 15723534 杨亚娟 15723537 翟天赐 15723536 李星星 15723544
•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李星星)
• 二、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基本属性(赵诗瑶) • 三、生态文明提出面临的理论与实践的挑战(翟 天赐) • 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杨亚娟)
一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 生态是什么? 生态是指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包括 自然和社会环境)、生命个体与整体间的 相互关系。 • 生态文明是什么?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生态 文明观的核心是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和可 持续发展。
生存之战:地球不可承受之重
• 地球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 的物产,如新鲜的水、空气和鱼等。 • 人类在从根本上、很大程度不可逆 转的改变着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大多数变化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丧 失。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提高人民 生活质量
• 生态产品:又称“绿 色产品”,其特点是 节约能源、无公害、 能再生。主要指维系 生态安全、保护生态 调节功能、提供良好 人民居住环境。包括: 清新的空气、绿色食 品、清洁水源、宜人 气候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中华 民族的永续发展
• 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 • 均资源较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约 束日趋紧张。我国大多数矿产资源 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 半,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 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 耕地保有量人均不到1.4亩,是世界 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28%,2/3以上的城市缺水。另一方 面,我国资源能源利用粗放,效率低 下。严重短缺的资源能源和脆弱的 生态环境,不允许我们再走竭泽而渔、 粗放浪费的外延扩张、低质增长之 路。 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 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 续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充 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责任感。
• 人类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通常达到地球历史背景速度的10 00倍。 • 人均生态承载力 的最高限度仅 为2.1全球公顷,实际人均 生态足迹2.7全球公顷。 • 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 我们将需要俩个地球 来维持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
生存之战:资源约束
• 我国能源资源消耗过大,是不争事实
生活
生产
生态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 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 GDP导向的考核体制 • 责权不对称的财税制度
“中国模式”的三个基本特征:政府主导市场经 济体制、赶超型发展战略、粗放型发展模式。
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定着发 展的脚步能走多远,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 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面临的实践挑战
1.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对物质财富追求的无限性 ●人类对社会财富公平享用的追求 ●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无限性和自然环境支持人 类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 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
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和生 态良好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 是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的最终 归宿,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 生活富裕的先决条件。实现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