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恒张力控制

恒张力控制


并列式拉丝机
并列式拉丝机
并列式拉丝机
并列式拉丝机
并列式拉丝机
参数设置步骤: 1设置电机铭牌参数 –SVC控制方式 2设置机械齿轮比 3计算理论线速度 DFM频率=输出频率(H)*数字输出频率倍数(03-07) 最大线速度对应的最大接受频率(PG卡) =最高操作频率(1-00)*数字输出频率倍数(03-07)
智能启动工作条件:
α收卷模式; β实际张力小于目标值; γ|回授值-目标值|>启动准位
智能启动动作时序:“主频+智能启动频率” 摆杆接近
平衡位置 回授信号=智能启动/PID切换准位 智能启动 完成,“主频+PID”运行。
智能启动仅启动时一次有效。
工作区域示意图
BW相关参数
• 10-55智能启动功能选择(主频+PID/主频+智能 启动频率) • 10-56智能启动/PID切换准位 • 10-57智能启动频率 • 10-58智能启动加速时间
双变频拉丝机
层绕机
层绕机
层绕机
层绕机
层绕机
层绕机
层绕机
并列式拉丝机
并列式拉丝机
并列式拉丝机
并列式拉丝机
(R1/2)² *π *v1 *t = (R2/2)² *π * v2 *t R1² * v1 = R2² * v2 …………………………①
v1 = π * D * n / G1, n = F1 * 60 * (1-s) / p v1 = π * D * F1 * 60 * (1-s) / (G1 * p) F1 = G1 * p * v1 / (60 * π * D * (1-s)) ..…………………………②
4张力锥度控制
• 有的卷曲控制,需要材料张力随着卷径增大而相 应降低,以防止损伤卷轴和提高产品卷曲质量。 • 张力锥度公式:F=F0*(1-K(1-D0/D)) • F实际输出张力,F0设定张力,K张力锥度系数,D0最小卷径,D当前卷径
VE相关参数
• 08-71 张力锥度系数选择(AVI/ACI/AUI/485) • 08-72 张力锥度系数
张力闭环速度控制
• BW/VE系列支 持
张力开环转矩模式
• VE系列支持
张力闭环转矩模式
• VE系列支持
张力控制功能模块
• • • • • • 1线速度检测模块 2卷径计算模块 3PID模块 4张力锥度控制 5断带制系统中,准确的测量线速度是很重要的,只有 一种方案可以不用线速度信号:即选用直接控制电机的转 矩且卷径来源不选线速度计算法。 • α模拟量输入(缺点:低频时容易被干扰) • β脉冲检测法(缺点:增加成本) • γ通讯设定
VE相关参数
• • • • • 08-37线速度来源选择(无/AVI/ACI/AUI/485/脉冲) 08-38最大线速度 08-39最小线速度 08-40每米脉冲数 08-41当前线速度
2卷径计算
• 所有方案都需要计算卷筒的卷径。 • α线速度计算法 • D = ( G * V ) / (π* n ), • D卷径,G机械传动比,V线速度,n电机转速 • β厚度积分法 • γ模拟量输入法
4PID参数的设置 P,I,D,PID限制
自动盘带机
自动盘带机
收卷变频器工作在 张力闭环速度模式
自动盘带机
BW系列机械齿轮比
• 机械传动比G=机械齿轮B/机械齿轮A=10-24/10-23 • VE系列:8-23电机侧齿轮/8-24负载侧齿轮
BW系列应用场合
• 只适合使用在有张力检测装置,有线速度输入 (少数场合可以不需要线速度) • 张力检测可使用摆杆,浮棍,张力架,压力传感 器,霍尔元件等多种方法; • 线速度检测可使用上位变频器模拟量输出,编码 器,接近开关,测速电机,超声波测速等多种方 法。
VE相关参数
08-42卷径来源选择(线速度/AVI/ACI/AUI/485 / 厚度积分(编码器在收卷轴/编码器在马达侧)) 08-43 08-43最大卷径 08-44空卷卷径 08-45初始卷径设定选择( AVI/ACI/AUI/485 ) 08-46初始卷径设定值0 08-47初始卷径设定值1 08-48初始卷径设定值2
其他相关参数
• 多功能输出: • 1满卷卷径到达输出 • 2空卷卷径到达输出 • 3卷绕断线输出 • 4停机机械刹车 • 5张力PID回授异常
其他相关参数
• • • • • 张力PID回授异常(BW): 10-63张力控制PID回授信号异常准位 |回授值-目标值| 10-64张力控制PID回授异常侦测时间 10-65张力控制PID回授异常处理方式
• • • • • •
BW相关参数
• • • • • • 10-49每圈脉冲数(厚度积分法-编码器在收卷轴) 10-50每层圈数(厚度积分法) 10-51材料厚度(厚度积分法) 10-52卷径滤波时间 10-54当前卷径 10-10PG脉冲范围设定(厚度积分法-编码器在电 机侧) • 10-11PG输入设定(厚度积分法)
BW相关参数
• • • • • • • • 10-37线速度来源选择(无/AVI/ACI/AUI/485/脉冲/DFM) DFM频率=输出频率(H)*数字输出频率倍数(03-07) 最大线速度对应的最大接受频率(PG卡) = =最高操作频率(1-00)*数字输出频率倍数(03-07) 1-00 * 03-07 10-38最大线速度 10-39最小线速度 10-40每米脉冲数 10-41当前线速度
VE相关参数
• • • • 08-59断带检测启动选择 08-60断带检测最小线速度限制 08-61断带检测卷径误差量 08-62断带检测时间
6智能启动
智能启动目的:启动时,张力较小,摆杆不在平衡位置,
此时张力回授值与目标值误差量较大,如果直接由PID控 制启动,则系统有可能发生过冲,将加工材料张断。
Thanks!
• • • • • •
VE相关参数
• 08-49每圈脉冲数(厚度积分法-编码器在收卷轴,接入 PG2端子) • 08-50每层圈数(厚度积分法) • 08-51材料厚度(厚度积分法) • 08-52卷径滤波时间 • 08-54当前卷径 • 10-00PG脉冲范围设定(厚度积分法-编码器在电机侧, 接入PG1端子) • 10-01PG输入设定(厚度积分法-编码器在电机侧,接入 PG1端子) • 10-15脉冲输入形式设定(厚度积分法-编码器在收卷轴, 接入PG2端子)
BW相关参数
10-42卷径来源选择(线速度/AVI/ACI/AUI/485/厚 度积分(编码器在收卷轴/编码器在马达侧)) 10-43 10-43最大卷径 10-44空卷卷径 10-45初始卷径设定选择( AVI/ACI/AUI/485 ) 10-46初始卷径设定值0 10-47初始卷径设定值1 10-48初始卷径设定值2
其他相关参数
• 多功能输入: • 1初始卷径选择0 • 2初始卷径选择1 • 3初始卷径命令
张力客户测试情况汇报
• • • • • • 1复卷机1 2复卷机2 3双变频拉丝机 4层绕机 5并列式连续拉丝机 6自动盘带机
复卷机1
复卷机1
复卷机2
复卷机2
复卷机2
双变频拉丝机
双变频拉丝机
VE相关参数
• 08-25张力控制PID目标来源选择(08-26 /AVI/ACI/AUI/485 ) • 08-26张力控制PID设定值 • 08-27张力控制PID回授来源选择(AVI/ACI/AUI/脉冲 ) • 08-28张力PID参数调变方式选择(PID参数是否随外部变 量变化) • 08-29/08-30/08-31 P1/I1/D1 (对应空卷卷径/低频) • 08-32/08-33/08-34 P2/I2/D2 (对应满卷卷径/最高操作频 率) • 08-35张力控制回授方式(正回授/负回授) • 08-36张力控制PID输出限制
3PID模块
• 张力闭环情况下使用 • 一般都会提供两组PID参数,针对卷径相差很大 的情况下使用;两套PID参数可以选择随卷径, 频率调整,使工作全过程取得比较好的控制效果。
BW相关参数
• 10-25张力控制PID目标来源选择(10-26 /AVI/ACI/AUI/485 ) • 10-26张力控制PID设定值 • 10-27张力控制PID回授来源选择(AVI/ACI/AUI/脉冲) • 10-28张力PID参数调变方式选择(PID参数是否随外部变 量变化) • 10-29/10-30/10-31 P1/I1/D1(对应空卷卷径/低频) • 10-32/10-33/10-34 P2/I2/D2 (对应满卷卷径/最高操作频 率) • 10-35张力控制回授方式(正回授/负回授) • 10-36张力控制PID输出限制
VE相关参数
• 08-55智能启动功能选择(主频+PID/主频+智能 启动频率) • 08-56智能启动/PID切换准位 • 08-57智能启动频率 • 08-58智能启动加速时间
转矩模式下相关参数(VE)
• • • • • • • 08-66张力来源选择(485/ACI/AUI/AVI) 08-67最大张力 08-68张力设定 08-69零速张力来源选择(关闭/ 485/ACI/AUI/AVI) 08-70零速张力设定 08-71张力锥度来源选择(485/ACI/AUI/AVI) 08-72张力锥度比例
恒张力控制介绍
AMD产品处
• 张力控制系统的目的就是保持线材或者带材上的 张力恒定,通常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 的: • 一是通过控制电机转速来实现; • 二是通过控制电机输出转矩来实现;
控制原理图—速度模式
v = π * D1 * n1 / G1, n1 = F1 * 60 * (1-s) / p v = π * D1 * F1 * 60 * (1-s) / (G1 * p) F1 = G1 * p * v / (60 * π * D1 * (1-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