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棉花主要病虫灾害

棉花主要病虫灾害

一、棉花主要害虫的识别与防治棉花害虫种类很多,而且世代重叠,交替发生,对棉花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以及抗虫棉品种的推广与发展,有些原来的非“靶标性”害虫,前些年在棉花上的危害很轻微,现在已上升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比如绿盲蝽、棉蓟马等.下面我把棉田常发生常见的危害明显的一些害虫作阐述:1 地老虎:又称土蚕,属于鳞翅目夜蛾科。

危害棉花的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危害较重的是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有时小地老虎和大地老虎混合发生。

1.1 特征●地老虎的特征:成虫体长16-23mm,前翅深灰褐色,后翅灰白色;幼虫,初孵幼虫砂褐色,取食后体色转绿,入土后转为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7-47mm,头部褐色。

●黄地老虎的特征:成虫体长14-19mm,前翅黄褐色,后翅白色;老熟幼虫体长33-45mm,头部深黑褐色,有不规则的深褐色网纹,体表多皱纹。

1.2 危害特点:地老虎初在顶心昼夜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天窗”式被害状;幼虫稍大可将叶片咬透,形成小洞或缺口,也危害棉苗生长点,致使真叶长不出来,形成子叶肥大的“公棉花”或多头棉,这是低龄幼虫造成的常为人们疏忽的严重危害;3龄后幼虫入土昼伏夜出,从幼苗近地面处咬断嫩茎,特别是5-6龄的幼虫食量大,进入暴食期,能转移危害,有的能在已经木质化的红茎处咬断,把上半截幼苗托入洞中,常造成缺苗断垄。

1.3 发生特点:小地老虎在黄淮流域棉区一般每年发生4代。

但是以第一代幼虫危害最重。

第一代孵化盛期在4月中下旬,幼虫危害盛期在4月中旬?-5月上旬。

1.4 防治方法1.4.1 清除棉田内及周围的杂草,消灭草上的卵和幼虫。

1.4.2 药剂防治毒饵诱杀:用2.5%敌百虫粉250g加热水化开,再加10份水喷在棉仁饼上拌匀,傍晚撒于田间,每亩用量4-5Kg,对于3龄以上的幼虫杀伤效果好.可用90%晶体敌百虫1:1000倍液或80%DDV乳油1500倍喷洒,也可用2.5%敌杀死或20%速灭杀丁1500倍,在地膜直播田或育苗移栽前后(苗床内或大田于傍晚)喷洒,防治效果可达97%以上。

2.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在黄河流域棉区危害严重,是常发区。

2.1棉铃虫的特征:成虫体长15-20mm,雌蛾前翅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多为灰绿色或青灰色;幼虫5-6龄,多数为6龄;老熟幼虫体长34-36.7;幼虫体色变化较大,随着虫龄不同,体色也有变化,大致有黄白色,橘黄色、淡红色、绿色、灰色、棕褐色和黑色几种类型。

2.2危害特征:因为棉铃虫的生活习性是成虫具有趋光性(黑光灯),趋嫩性,趋味性(杨树枝杷),所以一般旺长幼嫩棉田发生重,在同一株上开始都在嫩叶及顶心处危害,随虫龄增大,逐渐危害幼蕾,4龄后,幼虫食量大增,取食大蕾、花朵和青铃。

幼蕾被害后,苞叶张开,发黄有空洞,继而脱落。

1只幼虫在整个幼虫期危害蕾、花铃可达10-20个。

蕾受害后脱落,花受害后不能发育成铃,青铃受害后,虫孔易遭病菌浸染,形成烂铃、僵瓣,产量、品质下降。

1992年,棉铃虫大暴发,曾经发生5代,整天都在棉田打药,并配合人工捕捉幼虫,结果还是造成了减产。

2.3 发生规律:温度25℃~28℃,相对湿度70%~90%,最适合棉铃虫发生。

每年4-5代,多数年份发生4代,第5代发生不完整;棉铃虫的第一代在棉田以外的寄生植物上发生危害,第2、3、4代在棉田危害,一般北方棉区出现的第3代危害严重,第4代在南方棉区特重,幼嫩棉田发生重。

2.4 棉铃虫的防治方法:根据多年来的虫情定点观测,棉田第一代多数年份在6月10日前后开始落卵,6月15日前后进入落卵高峰,落卵量以后逐渐下降。

根据棉铃虫的防治原则:“即治虫不见虫,施药用在卵高峰,以及治早、治小”的原则,所以非抗虫亲本在6月15日前后也正是防治棉铃虫第一次用药的有利时机。

由于初孵化的幼虫耐药性差,所以一见药就易死亡,再根据棉铃虫有趋嫩性产卵的习惯,所以绝大部分都在顶心及嫩叶上,因此,这一遍施药重点是保顶心。

方法:可采用40%久效磷800-1000倍或50%甲胺磷600-1000倍滴芯,可把喷头去掉,用个棉球或其它物品微堵喷杆,气不要打的过足,每株1-2滴,这样既省药,保苗效果又好,6月19日-20日对非抗虫亲本进行第二次用药,用药的种类要有单一的有机磷类+菊脂类药物,即可用久效磷1000倍+敌杀死(2000倍)或用灭多威及高氯辛等,这一代虫一般有这两遍药基本上就可以了,关键是第3代和第4代,由于有乱代现象,给防治会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每代虫至少要治上3遍,即每月的15日-25日之间,用3-4遍药,每遍药间隔3天左右,用药种类可结合各地情况,选用市场销售的复配药;也可用有机磷类+氨基甲酸脂类(如灭多威)或菊脂类(如敌杀死、速灭杀丁等)。

总之要掌握经常替换农药品种的原则,以免产生抗药性,对抗虫亲本,这一代棉铃虫可不治,但蚜虫、红蜘蛛、盲蝽蟓不可忽视。

3 棉盲蝽属于半翅目盲蝽科。

主要有绿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中黑盲蝽和牧草盲蝽,在黄河流域棉区以绿盲蝽、苜蓿盲蝽和三点盲蝽较普遍,其中又以绿盲蝽最为严重。

3.1 绿盲蝽的特征:体长5.2mm,绿色,前胸背板上有微弱的小刻点,前翅绿色。

3.2 危害特点:棉盲蝽蟓的成虫和幼虫均以刺吸危害,将刺吸口器刺进棉花的嫩头、生长点或幼蕾、花、铃。

危害后的症状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顶芽边心受害子叶期顶芽受害使真叶芽枯死,成为无头苗,3-6片真叶期顶芽受害严重的棉株,侧芽便形成分叉头苗、破头疯,轻的新叶先出现黑色斑点,随叶生长成为孔洞,称为破叶疯。

这在前几年发生相当严重,它的危害远远超过了棉铃虫。

●幼蕾和幼铃受害受害幼蕾变黑枯死脱落,幼铃受害呈现黑色刺点,若刺点多于20个,蕾、铃则全部脱落,受害刺点较少的形成畸形铃,受害部位棉籽受损,纤维发育不良。

●大蕾和花受害若15天以上的大蕾受害,一般不脱落,但在花蕾的花冠部位出现黄色水斑。

开花后柱头两旁的花药萎缩发黑成为黑心花,花药内花粉囊干瘪,花粉粒发育不全,严重进因花粉死亡不能受精。

3.3 发生规律绿盲蝽在黄河流域棉区一般每年发生5代。

3月下旬-4月初,当5天平均温度达10℃时越冬卵开始孵化,完成1代后,6月份陆续迁入棉田危害,6月低至7月份危害盛。

3.4 防治方法苗期可结合治蚜虫兼治。

6、7月份后,可用久效磷1000倍+盲蝽蚧杀(复配药)(1500倍)喷雾防治。

4 蓟马危害棉花的蓟马主要是烟蓟马和花蓟马,属于缨翅目、蓟马科。

4.1 棉蓟马的特征:成虫体长1-1.3mm,淡褐色。

花蓟马的特征:成虫体长1.3-1.5mm,雌虫全体淡褐色,雄虫全体黄色。

4.2 危害症状:蓟马体型小,在幼芽、嫩叶或花内活动、取食,棉花受害后,呈锈斑,以后逐渐枯焦,造成子叶期幼苗焦头或无头苗,在嫩叶背面危害3天后,受害处形成白色有光泽的斑痕,叶片变厚变脆,叶面皱褶不平。

4.3 发生规律:烟蓟马每年可发生6-10代,危害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成虫能借风力迁飞到远处,成虫多分布在棉株的上半部叶上,成虫怕阳光,白天多在叶背面取食,阴天和夜晚在叶面活动,雌虫可进行孤雌生殖,蓟马喜欢干旱,春季干旱不雨,有利于蓟马大发生。

4.4 防治方法:根据此习性,结合治蚜虫、红蜘蛛在叶背和正面都要喷到药,用药以内吸性强的药为主,如50%入效磷、幸硫磷及25%伏杀磷和20%抗蚜威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5 蚜虫属于同翅目,蚜科,又叫蜜虫。

5.1 棉蚜的形态是多型性的。

生活在不同的越冬寄主以及不同的季节里的棉蚜无论从体长、体色、触角的长短及节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略)5.2 发生特点:每年发生20-30代,早春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代后,产生有翅蚜迁入棉田危害棉苗,第一个危害高峰出现在5月上、中旬,第二个危害高峰在6月上、中旬,棉蚜的繁殖力很强,在早春和晚秋气温较低时,10多天可繁殖一代,气温转暖时,4-5天就繁殖一代,每头成蚜一生可产60-70头若蚜,繁殖期10多天,苗蚜和伏蚜是棉蚜的两个生态型,苗蚜发生在苗期,个体较大,深绿色,适应偏低的温度,适宜繁殖温度16-24℃。

伏蚜是由残存的零星棉蚜经过一定时间的较高温度,产出黄绿色、体形较小、在触角等形态上与苗蚜不完全相同的后代,这就是伏蚜,伏蚜可以在偏高的温度下正常发育繁殖(孤雌生殖)。

5.3 危害特点:棉蚜在棉叶背面危害,以口器刺入棉叶表皮吸食汁液。

棉苗受害后,叶片向后卷曲,棉株嫩叶皱缩成团,出现“锈头”现象;生长发育缓慢,1~3叶期极易受害,严重时影响新叶发育,甚至死亡;推迟生育期,造成棉苗晚发,晚熟减产,对我们制种更为不利;蕾铃期受害严重时,果枝不易伸展,幼蕾铃大量脱落。

5.4 防治措施:在苗蚜点片发生时,用200倍久效磷或100倍氧化乐果滴心,也可用10%吡虫啉或10%吡丹1500倍喷雾,也可用蚜虫净、20%康福多或10%虱蚜净+50%久效磷1000倍+盲蝽绝杀1000倍兼治蓟马和盲蝽蟓。

6 棉叶螨俗名红蜘蛛,又称火龙,是棉花的主要害虫,属于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

6.1 发生特点:每年发生13代以上,从4月下旬-9月上旬,一般有3-5次危害高峰,5月上旬后陆续迁移到棉田危害。

棉红蜘蛛是喜温、喜干燥害虫,最适发生的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在80%以下。

6.2 危害特点:它们是群集在棉叶背面刺吸汁液危害,并吐丝结网掩蔽虫体,被害叶正面初呈黄白斑点,多数都靠近叶片主脉基部,随虫增多,遍及全叶至全株,叶正面由黄白斑点变为红色至桔红色,叶片开始脱落,严重时会使叶片脱光,甚至全株死亡,这在前些干旱年份是经常见到的现象;在棉花生长的7、8月份,若连续高温、干旱天气,红蜘蛛就会猖獗危害,造成减产,所以,无论是抗虫亲本或是非抗虫亲本,今年都要密切注意蚜虫,红蜘蛛的发生与危害,以利于及时防治,减少损失。

6.3 防治方法:针对棉叶螨发生特点,在药剂防治上要选用一些既能杀虫又能杀卵或残留期较长的农药。

在红蜘蛛单发地块,可选用2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喷雾,可以杀死卵和虫体,如需兼治其它害虫,可选用新型的有机氯杀螨杀虫剂,如20%双甲脒1000-1500倍+1.8%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喷雾,也可与久效磷复配,对防治红蜘蛛、棉蚜、玉米螟效果也很好,该药效可持续15-20天;另外,也可结合当地农药市场,选用一些杀虫杀螨剂。

7 白粉虱又叫烟粉虱,属于同翅目粉虱科。

7.1 粉虱特征:成虫长仅1mm,翅纤细,身被白粉,头圆,初孵若虫有足能活动,蜕皮附于叶背面,黄色。

7.2 危害特点:成虫和若虫都可危害,但以若虫危害严重,若虫固定在叶面上,吸取叶绿素和淀粉,被害部分出褪绿斑点,温度低时,变成花色斑,甚至黑红色斑点。

同时由于若虫分泌的蜜露盖满叶面,影响光合作用,使棉株生长不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