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新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公民应具有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观念。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
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
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中心信息源的地位开始改观,其作用更多是作为一个组织者、辅导者、协调者,传统上的“你问我答”式的单向交往已显得呆板,取而代之的是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质疑,敢于批判。
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
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
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
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
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
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
地理教学中要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
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
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
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
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
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
例如:高中地理第二章有关气温的日变化、大气运动及降水的形成等内容是教学上的难点,许多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很
吃力,普遍存在着老师讲时明白,课后一塌糊涂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尝试通过小实验去加深学生的理解,上课时用一个电热锅烧开水,首先用较小的火力加热,然后逐渐调大火力,水温上升越来越快,当接近烧开时,再将火力略为调低,但水温仍然继续升高并达到沸腾。
这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调低火力之后,仍会有沸腾现象发生?而在最大火力的时候却没有沸腾?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指出虽然火力小了,但水得到的热量比散失的多,因而继续升温,并将结论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再分析“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而不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烧开了的水”还可用来说明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当打开电热锅盖时,学生能清楚看到热气上升(相反,如果夏天时打开冷库的门,能观察到流出来的冷气下沉)。
这些日常生活事例学生时常观察到,用来说明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此外,在打开电热锅盖的同时,如果将一块玻璃水平放置在电热锅上方,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汽凝结在玻璃下面。
这样就为以后讲解水汽的凝结作好了铺垫。
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
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
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
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
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