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硝化除磷理论及运用现状
1992 年,捷克的 Wanner 等[20]首次采用交替的 厌氧和缺氧条件结合单独的固定生物膜硝化,来实 现生物反硝化除磷,COD、总 N、总 P 的去除率分别 达 96%、77%、79%,国内隋军 等 [21] 人开发的反硝化 除磷一体化工艺设计思想与 Wanner 工艺基本一 致,邹卫国等开发的双污泥系统脱氮除磷工艺 PASF 也与 Wanner 工艺相似,不同的是硝化段放在 了最后面,硝酸盐依靠回流进入缺氧池,污泥没有经 过沉淀直接进入缺氧池;Bortone G 等 于 [22] 1996 年 提出 Dephanox 工艺,也即 Wanner 工艺的另一种称 谓;1996 年,Kuba[23]在 Dephanox 基础上,提出了双 污泥脱氮除磷系统 A2N 工艺,与 Dephanox 不同的 是,缺氧池后的污泥不经历好氧池,直接沉淀回流至 厌氧池,厌氧 - 缺氧的环境更有利于 DNPAOs 的发 挥;罗固源[17]提出了类似 A2N 的双泥反硝化除磷工 艺(有 A2O-SBR 和 N-SBR 两个不同功能的反应器 组成);1998 年,Van Losdrecht MCM 在 [24] 开普敦大 学开发的脱氮除磷工艺 UCT 的基础上开发了反硝 化及生物 - 化学沉淀除磷组合工艺(BCFS),该工 艺的特点是含 DNPAOs 的污泥首先进入选择器,与 进水混合后溶解氧迅速降低,剩余的硝酸盐利用有 机物进行反硝化,进入缺氧池后硝酸盐含量减少到 最低,回流至厌氧池的污泥可以充分发挥其释磷功 能;针对进水低碳氮比的条件下如何实现良好的脱 氮除磷效果, 顾国维等人开发了连续流序批式活性 污泥法新工艺(MSBR)[15],该工艺集中了 Barden- pho、 氧 化 沟 和 UCT 等 工 艺 的 优 势 , 当 进 水 的 COD/P 较低时,一般的生物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都 会下降,但是该系统仍能保持良好的除磷效果。
1 反硝化除磷理论
反硝化除磷的过程与传统的除磷过程相似,不同 的是在吸磷阶段以硝酸盐取代氧气为电子受体进行 缺氧摄磷,同时硝酸盐被还原为氮气而得以去除,达 到了同时脱氮除磷的目的。反硝化除磷技术中的碳源 发挥了“一碳两用”的功能,既合成了聚 β- 羟基丁酸 盐(PHB),也为反硝化脱氮提供了电子供体,同时节 约了曝气量,是一种低费高效的水处理技术。
重点说明了反硝化聚磷菌的研究现状和最新反硝化除磷工艺的特点。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 工艺; 反硝化聚磷菌
中图分类号: X7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770(2008)03-007-04
目前,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过度排放已被公认为 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富含氮磷的废水 排放至湖泊、水库等相对静态水体会引起“水华”, 排至海洋则会引起“赤潮”。根据藻类生长遵循李比 西最小定律,磷被认为是引起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因 素[1],根据计算,每 1g 氮可以增殖 10.8g 藻类,每 1g 磷可以增殖 78g 藻类,因此,只要从废水中除去磷, 就可以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2],但是城市污水 的氮和磷往往是同时并存的,如果只除磷不脱氮则 会引起其它危害:(1) 氨氮及亚硝酸盐的氧化消耗 水中的溶解氧;(2)增加给水处理成本,在用氯消毒 时,氨氮会与氯作用形成氯胺,明显降低氯的消毒效 率,大大增加氯的消耗量。(3)氮化合物对人和生物 有毒害作用,亚硝酸与胺作用生成的亚硝胺是“三 致”物质。因此,寻求一种能同时脱氮除磷的工艺显 得非常有意义,而当前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都不能满 足氮磷的同时达标排放,因为同时脱氮除磷存在着 碳源不足、菌群竞争、泥龄难以控制等诸多问题,而 反硝化除磷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矛盾,并具有 非常多的优势。
针对反硝化聚磷菌的微生物种类,目前所见报 导不多。以前认为好氧除磷过程中聚磷菌(PAOs )属 于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属[14],自 1990 年以来, 采用非培养方法发现,不动杆菌只是 PAOs 的一个 属,且通常不是优势属。Brodich 等[15]发现其生物除 磷试验装置活性污泥的微生物中,不动杆菌属是少 数菌属,只占总量的 1%~10%,而优势菌属为气单 胞菌属和假单胞菌属。Hiraishi 等[16]比较了生物除磷 工艺活性污泥与非除磷工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组 成,发现两者中的不动杆菌都不占优势,在除磷 A/O 法活性污泥中不动杆菌属只占大约 1%。罗宁等[17]在 分析新型双泥生物反硝化除磷脱氮系统中微生物的 组成时得出以下结论:假单胞菌属、莫拉氏菌属、肠 杆菌科细菌和气单胞菌属占细菌总数的 66.6 %,主 要起反硝化聚磷脱氮作用,且肠杆菌科细菌和气单 胞菌属占细菌总数的 28.1%,可发酵产酸;不动杆菌 属占细菌总数的 12%,不能反硝化脱氮,主要起好 氧除磷作用,试验的研究结果与过去有关 DNPAOs 的研究[18-19]基本一致。
第 34 卷 第 3 期 2008 年 3 月
水处理技术 T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
Vol.34 No.3
Mar.,2008
7
反硝化除磷理论及运用现状
万金保,王建永
(南昌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摘 要: 在介绍反硝化除磷理论的基础上, 对反硝化除磷机理和工艺作了综合概括, 并与传统好氧除磷进行了比较,
8
水处理技术
第 34 卷 第 3 期
3 反硝化除磷机理
4 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进展
反硝化除磷的机理,主要是围绕反硝化聚磷菌 (Denitrifying phosphate-accumulating organisms, DNPAOs)展开的,Hu 等 [11]分 别 以 NO3-、NO2-、O2 三 种电子受体对厌氧 / 缺氧(A/A)条件下驯化的污泥 进行了反硝化除磷试验研究,发现只能利用 O2 为电 子受体的占少数,大部分聚磷菌都能以 NO3-、NO2-、 O2 作为电子受体,超过聚磷菌总数量的 50%,因此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细菌进行反硝化除磷。张洁等[12] 以污水处理厂二沉池的活性污泥为种泥,经过第一 阶段的厌氧 - 好氧培养,除磷效果稳定在 85%左右, 然后进入第二阶段的厌氧 - 缺氧驯化,经过 60d 后, 磷的去除率基本稳定在 70%左右,硝酸盐的消耗量 与磷的吸收量基本呈线性关系,认为系统基本完成 了污泥的驯化,试验结果也证明了传统好氧吸磷过 程中存在着能以 NO3- 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
类型
好氧除磷 反硝化除磷 参考文献
电子受体
O2 NO-X-N
表 1 反硝化除磷与好氧除磷的比较 Table1 Comparison of between denitrifying and aerobic process phosphorus removal
C/P
单位 NADH2
消耗单位 PHB 所
产生的 ATP(mol) 吸收的磷(mg)
耗氧量 (mgO2/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
吸磷速率 (mgP/gMLVSS·h)
30~40
1.85
0.83
14.2
10~15
15~20
1.0
0.63
0
5~12
[3、4]
[5]
[6]
[7]
[8、9、11]
污泥产量 (g/mgP)
7.13 3.35 [10、7]
收稿日期:2007-04-17 作者简介:万金保(1952-),男,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废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 联系作者:王建永,硕士研究生;联系电话:13970837085;E-mail:fancy1915@163.com。
沉淀排水,所以最终的污泥颗粒直径都在 500μm 左
右。通过试验发现好氧存在大部分氮的损失,而反应
器中的 DO 控制在 2.5mg/L,因此可以说明污泥颗粒
内部存在缺氧区才导致反硝化脱氮,如果反硝化全
部由 DNPAOs 完成 (还有可能由聚糖菌 GAOs 参
与 ), 根 据 Kuba 得 出 的 反 硝 化 除 磷 耗 氮 量
2 与好氧除磷的比较
反硝化除磷和好氧除磷由于电子受体的不同, 各方面的性能必然有不同之处,目前研究的主要内 容是碳源消耗量、吸磷速率、曝气量、污泥产量和微 生物种类等,比较内容见表 1。
通过比较可知,反硝化除磷技术可以节约碳源 50%,污泥产量减少 50%,除磷过程只需硝化曝气 量,总体曝气量可减少 30%左右。但由于单位还原 辅酶 I(NADH2)产生的三磷 酸腺苷(ATP)比好氧 时少 40%,因此需要消耗更多的 PHB,导致吸磷速 率比好氧时低 40%左右。
(Anaerobid/oxic/anoxic granular sluge process),试验
采用一个 9L 的 SBR 反应器,HRT 为 18h,操作周期
为 6h,包括 20min 进水,1.5h 厌氧搅拌,2h 好氧,
0.5min 沉淀,9.5min 排水,NH4+-N、NOx- -N、PO34- -P 的 出水浓度都小于 1mg/L。污泥开始培养时采用快速
部分在 1mm 左右,因此存在足够的缺氧区,通过荧
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方法得知,GAOs 只存
在污泥颗粒的外表面,而 DNPAOs 既存在于外表
面,也存在于内表面,所以可以肯定好氧段的氮损失
是由 DNPAOs 完成的,也即达到了反硝化除磷的目
9
的。周期中的后续缺氧段是为了进一步脱氮除磷,并 且减少进入下一周期厌氧段的 DO 含量,还提出通 过 pH 的突变化来控制缺氧期时间的想法。 4.3 气动内循环反应器反硝化除磷[28]
袁林江[13]等人利用厌氧 - 好氧培养出聚磷菌进 行静态反硝化聚磷试验,在缺氧段加入 50mg/L 的 NO3-,缺氧结束后,P 和 NO3- 都低于 5mg/L,同时还 证明聚磷菌能以 NO2- 为电子受体,反硝化聚磷过程 中通过在厌氧和缺氧中间加入好氧段,试验表明在 缺氧段同样发生反硝化除磷,这表明反硝化聚磷菌 是稳定的微生物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