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酒文化

浅析酒文化

浅析酒文化
内容摘要:酒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酒作为人类最古老的饮料,它的历史完全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最远端。

而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所以酒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文学艺术、社会政治生活乃至人的审美情趣、人生态度等诸多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饮酒就不再只是饮酒,它更是在饮文化。

关键词:酒,酒文化,文学,酒令
目录
第1章引言 (1)
第2章酒 (1)
第3章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3)
第4章酒文化与文学创作 (4)
第5章酒令 (4)
第1章引言
酒,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主要饮品之一,其存在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而伴随着酒发展的繁荣昌盛,酒文化也渐渐进入人们是视野。

酒渗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在烹饪饮食,保健养生,文娱创作,文化发展中都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第2章酒
2.1 酒的定义
2.1.1 酒的分类
一般来说,按照制作工艺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将酒分为三类:
(1)蒸馏酒
蒸馏酒,一般是指在发酵原液的基础上将高纯度的酒精提取出来,后期再进行一些辅助处理工艺制作而成的酒精类饮料。

代表有白酒、白兰地、日本烧酒、金酒等。

(2)发酵酒
发酵酒,又叫酿造酒。

此类酒未进行过蒸馏处理,但在发酵和陈酿这两个关键步骤中所做的处理却比蒸馏酒多很多。

代表有黄酒、啤酒、水果酒、清酒等
(3)配制酒
配制酒是在各种成品酒的基础上进行了后期的一些加色、加味、加香等处理制作而成。

代表有利口酒、马德拉酒、马尔萨拉酒等。

2.1.2 酒的性质
一般来说,以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为主料,进行发酵处理后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就是我们所说的酒。

但就是这普普通通的饮料却能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

2.2 酒的作用
2.2.1 酒的养生作用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将饮酒与养生保健联系在一起。

《诗经·豳风》中就曾经记载了“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事无疆”等等诗句。

上句的意思是说用酒有助于长寿,下句的意思则是举酒杯敬酒祝长寿,都将酒和长寿联系在了一起。

2.2.2 酒的社交作用
在物质资源匮乏的古代,制作途径简单,而且方便储存的酒,很自然地成为了时代的宠儿,酒被广泛认为是“破冰神器”,以及情感的催化剂,可以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迅速地让大家彼此认识、热闹起来。

酒在社交中起到的作用,是一个升华感情的作用。

酒的作用一个是促进情感,另一个则是灵感。

酒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个人审美,还有个人对于城市的主流生活的某种认知。

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一个人在酒桌上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更容易被别人所接受。

第3章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3.1 酒文化的兴起
酒文化起源于酒的酿造,而对于酒的起源,民间又有多种说法:“仪狄造酒”、“杜康造酒”、“尧帝造酒”等等。

然而无论是哪种观点,都能说明中华民族的酿酒历史距今起码在四千年以上,现如今的诸多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3.2 酒文化在各个时代的发展
早在夏朝,酒文化便已经十分盛行。

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爵”,便是一种饮酒用的酒器。

再到商朝,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的发展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

甚至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

周代则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在祭祀上,于是出现了“酒祭文化”。

酒礼便是周代最为严格的礼节。

到了秦汉时期,统治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屡次禁酒,提倡戒酒,以减少五谷的消耗,最终却屡禁不止。

也是在此时期,酒的医用价值被发掘出来,东汉名医张仲景便曾以酒医病。

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酒才重新拥有了合法地位,酒禁大开,允许民间自由酿酒,私人自酿自饮的现象也开始变得相当普遍,酒业市场十分兴盛,并出现了酒税,酒税成为国家的财源之一,因此就有了“酒财文化”。

到了唐宋时期,酒开始与文人墨客挂上了钩。

唐朝诗词的繁荣,对酒文化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甚至出现了十分辉煌的“酒章文化”,酒与诗词、酒与书法、酒与音乐、酒与绘画等,相融相兴。

唐代是中国酒文化的高度发达时期,唐代酒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辉煌璀璨。

“酒催诗兴”可以说是唐朝文化最高度的体现,酒催发了诗人的诗兴,从而内化在其诗作里,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

再之后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历代酒的又一个高峰,饮酒特别讲究“陈”之字,以陈作酒之姓,“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

此外,酒被推向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境界,酒令五花八门,所有世上的事物、人物、花草鱼虫、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时令风俗无不入令,把中国的酒文化从高雅的殿堂推向了通俗的民间,从名人雅士的行为普及为市井里巷的爱好。

把普通的饮酒提升到讲酒品、崇饮器的境地。

酒逐渐成了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的催化剂, 人们的情感因酒而肆意奔放, 酣畅淋漓。

第4章酒文化与文学创作
4.1 酒文化与诗词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许多篇写到了酒,历代诗人莫不与酒结缘。

不少诗人喜爱喝酒,甚至嗜酒如命。

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 借美酒浇出绚丽的诗篇。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个个爱酒, 且都会在饮酒后诗兴大发, 创作出不朽之作。

李白的诗文作品有六分之一都提及到了酒, 他一生写饮酒的诗有一百七十余首。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是“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而他自己的嗜酒也不在李白之下。

许多优秀诗篇都是诗人靠酒激发出的灵感, 在微醉中创作出来的。

白居易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长诗《琵琶行》,就是因为在醉酒之后, 听到了歌伎演奏的琵琶声, 以及她那凄惨的身世后, 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

还有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就是在醉意朦胧中一气呵成的。

酒使人大脑兴奋, 激发出写诗的兴致,使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状态, 从而能够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篇。

4.2 酒文化与古典小说
诗是如此,小说亦然。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嗜酒如命,晚年居住在香山“黄叶村”,每天著书不离酒,即使是与好友郭诚、郭敏等人聊天赋诗,也从来都是手不离杯。

后来因为家贫付不起酒钱,甚至经常“举家食粥酒常赊”。

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莫过于《搜神记》,其中记载了一则“千日酒”的故事:中山人狄希能造千日酒,即此酒饮后一醉三年不醒。

有位叫刘玄石的去求取酒喝,狄希由于酒还没有酿好,先是不肯给他喝,但禁不住他再三相求,只好给了他一杯。

刘玄石只饮了这一杯,一醉三年方醒。

醒后第一句话:“快哉,醉我也。

”一些被他的酒气冲入鼻中的人,“亦各醉卧三月”。

翻遍中国文学著作(尤其是小说),几乎篇篇有酒,作者借助酒的神力,将人物性格的方方面面刻画得淋漓尽致,把日常生活和人物描写的更加真实生动。

喝酒,也成为明清小说的重要艺术手段。

第5章酒令
5.1 酒令的含义及特点
酒令是酒与游戏的结合物。

比如春秋时期的投壶游戏,秦汉之间的“即席唱和”等都是酒令。

酒令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可谓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到了清代,酒令大致被分为四类:占令、雅令,通令、筹令。

其中筹令是酒令中的重头戏。

筹令,顾名思义,行酒令必用筹子,筹子是此类酒令的显著特征。

筹令的包容量很大,长短不拘。

大型筹令动辄有八十筹,而且令中含令,令中行令。

5.2 酒筹文化
酒筹文化是中国饮食合餐制的产物,它的本质是农业文化。

酒宴中的酒令有着很大的文化含量,参加者必须从古今名著、诗词歌赋,到天文地理、民俗俚语都要做到胸中有数才能现场发挥得好而不被罚酒。

人们在欢宴中也锻炼了才思敏捷和竞争精神;既活跃了饮食的氛围又增添了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周路红.浅谈中国的酒文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09):115-116.
[2]黄嘉敏.浅谈中国古代的酒文化符号[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2):158-16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