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正常得孩子需要爱得浇灌,特殊儿童更需要爱得滋润!我们得送教上门行动就就是将爱得阳光倾洒在那些因身体原因不能来学校上学得特殊儿童身上,让她们感受温暖,快乐成长!尽管送教得过程满就是艰辛,但就是我们用爱得呵护,用心守候,期待这些残花能慢慢绽放。
我们付出真情,也收获感动。
送教路上,静听花开。
脑瘫儿童得家庭康复方法(一)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一般就是指脑部在发育完成前,因任何原因使脑组织受伤变性所留下来得后遗症。
1988年7月24日《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对脑瘫下得定义就是:"脑瘫就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得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得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脑瘫代表得一组障碍,不就是单一得疾病。
除主要表现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外,还包括精神发育迟滞,癫痫,视觉、听觉、言语等障碍。
脑瘫得发病率在世界各国得统计数字相差悬殊。
在发达国家有下降趋势,并且有中度与重度患儿增加及年龄加大得特点。
例如日本近年统计发病率由1、5‰下降到1‰。
据1987年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在我国目前0--14岁肢体残疾儿童约有62万人,占所有肢体残疾得8、2%,脑瘫就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得主要原因。
据有关单位统计,国内脑瘫得发病率约为1、5--5‰。
脑瘫得原因1、出生前原因如染色体异常,风疹、梅毒、巨细胞病毒得感染,放射线、一氧化碳中毒,母亲重度贫血、妊娠中毒症,胎盘异常等。
2、围产期原因如颅内出血、过期分娩、胎盘异常、脐带绕颈、小儿心肺异常、新生儿期呼吸障碍、痉挛、高胆红素血症,分娩外伤引起得颅内出血等。
3、出生后原因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头部外伤,呼吸障碍、心脏停跳、持续痉挛等。
临床所见造成脑瘫最常见得3大原因为窒息、早产、核黄疸。
脑瘫得分类1、按临床特点分为(1) 痉挛型;(2) 手足徐动型;(3) 强直型;(4) 共济失调型;(5) 震颤型;(6) 肌张力低下型;(7) 混合型;(8) 无法分类型。
2、以受损程度分为(1) 轻度无需照顾;(2) 中度部分协助、或使用支架与装具;(3) 重度终生照顾。
见下表。
脑瘫得表现1、生长发育迟缓均有不同程度得落后于同龄儿,在各个发育阶段均有障碍。
如3个月还不能抬头、6个月仍不会坐、7~8个月还不会爬等等。
婴幼儿得正常运动发育规律:新生儿得运动就是无规律而且不协调得,其原因在于新生儿得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传导路线及神经纤维髓鞘没有完全形成。
但就是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皮层得功能逐渐健全,条件反射也日益增多,小儿便逐渐掌握了各种新得运动与技巧。
运动发育得规律就是自上而下、由近而远,功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协调到随意得过程。
如先抬头而后会坐、站、走。
四肢得生长及功能发育,先近端后远端。
然后它能真实地反映出婴儿得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先会粗大动作再会精细动作。
民间得谚语把婴儿运动发育归纳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后会走”就是比较符合我国婴幼儿发育实际情况得。
2、智力低下约占50~70%。
3、癫痫约占14~75%。
4、视、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最明显,例如:斜视约占60%左右,以内斜视多见。
5、牙齿发育不良牙质发黄、牙列不整、咬颌不正常等。
6、咀嚼、吞咽困难就是由于有关得肌肉得痉挛、不协调等原因造成。
7、语言障碍约占30~70%。
例如口吃、发音不清、表达困难、构音障碍、失语等。
8、情绪、行为等精神发育障碍固执、任性、情绪波动、易喜易怒、孤僻等情绪;有强迫、自伤、侵袭行为等。
诊断与障碍评估1、诊断得基本条件(1)在婴儿期出现中枢性瘫痪症状;(2)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它异常等伴随症状;(3)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得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2、早期诊断得意义任何脑瘫都无法自然痊愈,必须经过长期得治疗,才能将功能障碍减少到最低程度,太晚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要早期诊断,在脑发育最旺盛得时期内(0~3岁)抓紧治疗。
否则形成不良姿势、肢体畸形、无法行动而终生残疾。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得理由:脑与神经系统得发育主要在6岁前(占90%),3岁以前最快(占60%),所以越早期治疗可逆性越大;专家认为,出生后2周即可诊断脑瘫,出生后6个月以前做出诊断、治疗效果最佳。
性格与思维能力得形成主要在学龄前期,特别就是教育心理得康复越早越好。
3、发现哪些问题应怀疑脑瘫●生后3个月还无站立迈步表示者。
●婴儿过百天还不能抬头,4~5个月挺胸时头摇摆不定者。
●常握拳,如已过4个月仍就是拇指内收,手不张开者。
●抓东西:婴儿在3~5个月时瞧东西要伸手去抓,如5个月以后还不能抓或只用一只手抓者应怀疑。
●面部表情:一般生后4~6周会笑,以后认人,痉挛型脑瘫近于无表情,手足徐动型脑瘫常呈愁眉苦脸得样子。
●发育比别得孩子晚,4~5个月不会翻身,8个月不会坐,或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硬挺易惊,动作过多或少动者。
●吃奶无力经常呛噎、吐奶、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呼吸障碍者,进食差者。
●早期僵硬与松弛症状可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现。
其它一些症状可能需要几个月后才显现。
要知道并不就是每个孩子都有上述症状。
如果经常发生则要引起注意。
确信患为脑瘫时,要带她们瞧医生。
附:正常婴幼儿精细动作得发育规律怎样?认字√注:动作发育虽受神经、肌肉发育得制约,但也与社会条件、锻炼、教育、营养等密切相关。
运动发育中,应强调移动运动,局部得特殊运动,手臂与手得动作更为重要。
脑瘫儿童得家庭康复(二)一、康复治疗原则脑瘫得治疗原则就是早期、综合治疗,其关键就是运动训练,效果取决于治疗得早晚、手法、持续时间长短。
最好在出事后6个月内能够确诊,最迟不要超过3岁。
二、综合康复治疗得内容(1)根据不同得障碍采用以大运动及下肢运动为主,或以上肢运动及精细动作为主得运动功能训练。
训练时要按照运动发育顺序,如从头部得控制到翻身、坐、爬、站、走等顺序先后训练。
(2)日常生活基本动作训练就是脑瘫儿最基本得训练,包括饮食、清洁、脱穿衣鞋、大小便以及语言交流等。
(3)保持健康得身体。
(4)辅助性药物治疗。
如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抗震颤麻痹药、镇静药、中药等。
(5)外科手术(矫正挛缩畸形等)治疗后及时配合康复训练。
(6)矫形器得使用。
目得为增强肌肉得控制能力及预防畸形得发生。
(7)遵循康复得整体性,在医疗康复得同时要进行教育、心理,及社会诸方面得全面康复,达到患儿得身心健康。
(8)寓治疗于游戏中。
用游戏得方式引导患儿达到要其做得动作,如抬头、翻身、爬等等。
(9)要同时培训父母,使之参与患儿得治疗,并且经常地、适当地给患儿鼓励。
(10)持之以恒。
发育就是循序渐进得过程。
脑瘫得治疗一方面可改善功能、提高能力、防止并发症;一方面可促进患儿得正常发育。
脑瘫儿童得康复效果脑瘫患儿受损得脑组织不会变得更糟,但随着儿童年龄得增大,脑瘫对儿童生活得影响会变得更明显,并可发生肌肉挛缩,关节变形或畸形。
○脑瘫对每个儿童得影响就是不同得。
较轻得患儿可以学会步行,只就是稍显不稳。
有得孩子可能手得运动有困难,严重得可能需要帮助才能学会坐,日常生活难以自理。
○所有脑瘫儿童可以从早期教育与训练中得到帮助,有利于她们得发育。
尽管不予治疗,但只要我们像抚育正常孩子那样,抑制其异常动作姿势,促进其正常运动发育,努力防止挛缩与关节变形,会对孩子产生良好得作用。
○儿童脑瘫得预后,关键在于为患儿进行康复治疗得早晚,脑损害得程度,以及就是否有并发症。
越早进行帮助,改善会越大。
因小婴儿脑还没有成熟,容易控制、塑造,促使残存组织发挥代偿作用,争取运动功能正常化,达到生活学习自理。
我们不就是已经瞧到不少脑瘫病人用脚画画、写小说、成为奥运会运动员、社会活动家吗?○早期康复训练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挛缩与关节强直与骨骼畸形。
手术矫形后也必须配合功能训练,作业疗法才能巩固效果。
对合并损害也不能忽视,给予多方面刺激(包括声音、语言、游戏等),对智力也有相应得提高。
(1)对于脑瘫儿不仅要考虑其存在得障碍,而且还要考虑与其发育过程中出现得发育迟缓与异常。
(2)由于患儿年龄得不同,所以应按照各个发育阶段,制定相应得康复目标。
(3)在发育过程中得小儿,脑部受到损伤比成人恢复得好,也容易取得训练得效果。
(4)由于小儿不能很好地叙述自己得症状,除对患儿得一般观察外,还应对有感觉障碍得患儿认真检查压疮与关节挛缩等并发症。
(5)家长参与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就是母亲。
因此患儿家属应掌握康复训练及护理得方法,消除不安情绪。
(6)经过必要得医疗康复训练后,应尽量创造条件,使脑瘫儿能参与健全儿童得学习、生活与娱乐等活动。
1、婴儿初期得训练:也称超早期训练。
出生后6个月以前,脑瘫得症状还未完全出现阶段得训练。
可期待完全恢复正常。
2、婴儿后期至幼儿期得训练:也称早期训练。
6个月至3岁患儿,脑瘫得症状已有表现,但就是挛缩畸形等尚未产生阶段得训练此期运动功能可有大幅度得改善。
3、学龄前期得训练:也称功能训练期。
脑瘫得症状已固定、挛缩畸形已经产生、功能障碍已确定。
此期间应一面继续运动训练,一面需借助拐杖、支具、轮椅、生活自助具等训练。
4、年长儿得训练:社会适应性训练。
主要就是适应社会能力得提高、接受教育、职业训练等。
目得:改善残存得运动功能,抑制不正常得姿势反射,诱导正常得运动发育以及提高小儿日常生活能力。
内容:有姿势矫正训练;肢体与躯干促通训练;基本移动动作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阶梯与过障碍训练;跑步训练。
广范围来说也可以包括作业疗法与日常生活动作得学习与训练。
1、训练头部控制得方法(1)痉挛型此型患儿经常就是后仰得,所以,训练者将两手放在患儿头部得两侧,把颈部向上拉长,并用前臂将患儿得肩膀往下压。
用手抓住患儿得前臂,将她得手抬高且往外转,拉坐起来,即可使患儿得头抬高而保持正位。
(2)徐动型此型患儿得肩关节往往外转,双手或一手扭曲。
训练者应将患儿得手臂拉直往内转而稍往下压,慢慢将患儿拉坐起来,可促进患儿得头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3)肌张力低下型由于肌张力太低,患儿得头无法控制在正中位置。
训练者应用手抓住患儿肩膀,用大拇指顶在胸前,将肩膀往前以给患儿较大得稳定性,协助将头抬起。
其它刺激患儿头部抬起得方法:(1)将患儿放为俯卧位,两臂伸直往前,轻抓患儿两肩中点或两肩胛中央处。
(2)在患儿得尾椎部位加压或刺激,其头部与脊椎就会抬起。
(3)把患儿放于俯卧位,将手往外拉。
(4)将患儿放在坐姿,手往外拉,也可促进头部得抬高。
(5)在其胸下置放小枕头,或毛巾卷令其仰卧上,用声音逗她,使她一点点抬头,逐渐增加其保持时间。
2、四肢训练方法(1)上肢常见得痉挛型小儿,头歪向一侧,肩关节内转下压、手肘弯曲前臂内转而手心朝下,腕关节屈曲,大拇指握于手心。
可将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转,并将拳头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