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章_岩溶水

第10章_岩溶水


云南、广西、贵州省岩溶山区,缺水严重,阻碍发 展,生活赤贫现象

岩溶区的库水渗漏,处理困难在基本建设中,地下 施工,燧道施工困难重重

岩溶(喀斯特)------水流与可溶岩石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由此 产生的地表地下地质现象组合。 岩溶作用------化学溶解、沉淀、水流冲蚀、重力崩塌、生物溶 蚀、机械破坏与沉积 典型岩溶地貌----地表:石林、孤峰、落水洞、波立谷等
为解决当地饮用水修建 的水柜
岩溶水特征产生的若干问题
四、岩溶水的化学特征
1、低矿化(M<0.5g/L) 2、HCO3_Ca水
HCO3_Ca、Mg水(白云岩区)
3、与水交替强度有关:补给区低矿化;深部排 泄区M可达数克每升,水型转变为SO4_HCO3_Ca型 裸露型岩溶区:化学成分随雨量和流量变化呈有 规律的变化。 沉降盆地深部含水层中,M可达几十克每升,水 温达85~120℃。
液相 H2O H2CO3
H+ Ca2+
第一条途径: 水与气 HCO3增加 H +
CO3
2-
HCO3-
固相
CaCO3+H2O+CO2——Ca2++2HCO3水中碳酸平衡:H2CO3, HCO3- CO32-
第二条途径: 水与固
产生CO32-
CO2的参与是岩溶发育的另一重要前提,也是影响因素之一。[CO2来源:浅层
地下河管道
由表层岩溶带、浅部的岩溶管 道、岩溶洞穴、岩溶裂隙、岩 溶裂缝和岩溶孔隙等多种岩溶 空隙介质体组成的多重复合体 系,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
岩溶介质中的地下水流动
旱季情况下
雨季情况下
运动特征:层流与紊流共生、有压与无压共存、运动方向的不 同步(局部与整体不一致)、缺乏统一的区域地下水水位
在横向上双重介质的双向流,造成水位面在不 同季节的变化:
岩溶化程度愈高,动态愈不稳定。为什么?
岩溶水动态曲线
南方——云南喷水洞地下暗河流量动态曲线
北方——山西广胜寺岩溶泉流量动态曲线
岩溶水的动态
南方岩溶水系统的几个其他特征:
1、不同地下河系统之间水位差异变化大,一般没有
统一区域地下水位;
2、补给资源与储存资源难以区分;
3、地下河水量动态变化特征与地表水流具有很好的
大气与土壤层]
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4、水的流动性→
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是岩溶发育的充分必要条件 其作用:不断更替补充具侵蚀性的水;将溶解与侵蚀的 物质带走----留下空洞(岩溶)
•地形条件-有利于汇集降水的地方。
•水文-------水流集中处溶蚀作用非常强烈。
•岩性构造-岩溶发育的两个必要条件。
•水交替条件--最活跃的因素,控制上述各因素。 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相间分布时,在接近下伏非可 溶岩的界面上,可溶岩中岩溶格外发育。
二、影响因素
第二节 岩溶含水介质的演 化和分带性
一、岩溶发育的分异作用
岩溶水与孔隙水裂隙水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介质可以 被改造,水流特征不断变化,介质特征也不断变化。
2、岩石的透水性
——裂隙发育(初始裂隙)→岩溶系统 断层发育决定了→溶洞形成 如,云南丘北六郎河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暗河流向六郎洞泉, 这三条暗河都是沿大断层发育的 3、水的侵蚀性——? ? 从开放体系中的平衡(碳酸)过程来分析
4、水的流动性
开放体系中的方解石溶解的基本物理化学模式
大气
CO2
CO2( aq)
南方,北方30%) (3)南方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常常互为一体,互为转
换,相互补给。
三、岩溶水的补给、排泄与动态
排泄—— 北方岩溶水-集中以岩溶大泉形式排泄; 南方岩溶水-主要以地下暗河、泉、基流形式排泄。
地苏地下河 出口
地苏地下河出口 附近落水洞
南方的岩溶地下河排泄成为地表水之源
岩溶水的动态
•动态 ——水位、水量、水温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 思考题-(仅考虑水位变化): (1)与孔隙水、裂隙水比较,岩溶水的动态变化具有什 么特点? (2)南方岩溶水与北方岩溶水比较,动态特征是什么? • 动态特征 —— 变幅大、不稳定!
地下:溶孔、溶洞、暗河等。
岩溶水(喀斯特水):赋存和运移在岩溶化地层中的地下水。 空间上分布集中,时间分布不均匀,变化迅速,
水质淡,易污染。
第一节
岩溶发育基本条件和影响 因素
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发育的基本条件 (水与岩土两大类) 1、岩石的可溶性
可溶岩的成分与结构是控制岩溶发育的内因 溶解度:卤盐>硫酸盐>碳酸盐 碳酸盐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 结构:豹皮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厚层状,薄层状
演化:溶隙→溶道→溶道系统
溶蚀前
溶蚀后
可溶岩中的裂隙系统经溶蚀作用改造示意图
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
过程 • • • • • • 水流愈来愈集中在少数通道中,少数通道则优先发展 介质改造过程也称为差异性溶蚀改造过程,其结果水 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后期伴随着机械破坏过程 溶蚀破坏与失稳破坏--垮塌物质部分由水流携带而走 大型溶洞形成中机械破坏起重要作用
一、岩溶含水层的含水介质特征
岩溶含水介质实 际上是尺寸不等 的空隙构成的多 级次空隙系统。 岩溶水水量分布 极不均匀、宏观 上统一的水力联 系与局部性水力 联系不好,是由 岩溶含水介质的 多级次性与不均 质性决定的。
双重含水介质
多重介质:
(1) 溶隙、微裂隙、层面等扩散流介质; (2)溶蚀大裂隙介质; (3)管道流介质。
3、水平循环带——地下水位以下的饱水带
4、深部循环带——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
水平分带:
①河流中上游及远离河谷的分水岭地区,降水入渗后作垂直 运动,多发育垂直岩溶,如漏斗、落水洞、溶蚀竖井等。
②到达地下水面以后,水流作水平运动,形成水平溶洞。多 出现溶蚀洼地、孤峰等。
第三节
岩溶水的特征
•岩溶水系统是一个能够通过水与介质相互作用不 断自我演化的动力系统; •演化初期-快速发展-停滞衰亡阶段; •不同演化阶段的岩溶水具有不同的特征; • 1.岩溶水的运动特征 • 2.岩溶水的补给、排泄与动态特征 • 3.岩溶水系统的边界特征
五、岩溶水的埋藏条件分类
1、裸露型岩溶水
以潜水为主。
2、覆盖型岩溶水 浅覆盖亚型(厚度<30米) 赋存潜水,有承压现象。 深覆盖亚型(厚度>30米) 赋存承压水和部分自流水。 3、埋藏型岩溶水 赋存承压水、自流水。
第四节
我国岩溶充水矿井主要水 文地质问题
一、矿井突水问题 (1)顶板突水 (2)底板突水 二、地面塌陷、岩溶塌陷 三、排供结合问题 (1)水害防治 (2)矿区供水

二、岩溶发育和岩溶水赋存的优势方位
1.厚层质纯灰岩分布区 2.断裂及其交汇部位 3.可溶岩与非可溶岩交接面附近 4.硫化矿床氧化带 5.河谷区深岩溶发育
二、岩溶发育和岩溶水赋存的优势方位
三、岩溶发育和岩溶水的分带性
垂直分带: 1、包气带(垂直入渗带)——最高地下水位以上 2、水位季节变动带(垂直水平交替带)——最高最低水 位之间地段
第十章
岩溶水
第一节 岩溶发育基本条件和影响 因素 第二节 岩溶含水介质的演化和分 带性 第三节 岩溶水的特征 第四节 我国岩溶充水矿井主要水 文地质问题
岩溶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岩溶现象对许多人来说 是很神密的(含部分专业人员),岩溶现象的壮观奇特,岩 溶水的神出鬼末,有着积极的一面: • 济南泉城—世界著名:蕴育滋养了该城文明与发展

山西自北向南沿太行山脉的名泉:晋祠泉,娘子关泉,
洪山泉,郭庄泉,广胜寺胜泉,龙子祠泉,是山西盆地 的工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柱
• 广西桂林山水甲天下,奇特岩溶景观
• 云南的路南石林,壮观与气势,让游人流涟忘返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烟雨漓江
塔山
九马山
象鼻山
岩溶水的奇特又使人无可奈何——消极不利
华北的大多数煤层,下伏O2灰岩水承压水头之高, 带来开采风险巨大
运动特征:层流与紊流共生、有压与无压共存、运动方向的不 同步(局部与整体不一致)、缺乏统一的区域地下水水位
三、岩溶水的补给、排泄与动态
补给源—— 大气降水是岩溶水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补 给源,基本来自上边界的各种补给,但表现多种方式。
补给条件:
(1)面状补给或渗入式补给;
(2)点状集中补给—灌入式;入渗系数大(60—80%
岩溶洞穴形成
为溶洞
流不断集中从而构造成为岩溶水系统——地下河系化
岩溶水系统演变过程
岩溶发育初期
乙河
甲河
乙河
甲河
局部岩溶水系统发育阶段
岩溶水系统演变过程
岩溶水系统的袭夺
乙河 甲河
乙河
甲河
统一地下河系的形成
•结果
1、介质改造愈强烈,机械破坏也愈强 2、介质改造后,地下岩体中出现各种规模洞穴 3、地表形成溶斗,落水洞以及各种规模的洼地, 汇集降水 4、介质导水能力增加,地下水位总体下降,水面 以上岩体或洞穴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水动力条件 5、地下河系发生袭夺,河系归并,地下河系的流 域不断扩大
二、岩溶水的运动特征
岩溶水系统空隙网络的强烈非均质的特性所决定:
岩溶管道、岩溶洞穴、岩溶裂隙、
岩溶结构图示
岩溶裂缝和岩溶孔隙等
岩溶水运动特征: •层流与紊流共存 •有压与无压共存 •统一水流、孤立水流并存
•明流、伏流并存
运动特征图示
典型岩溶水系统结构概化图
地表水系
岩溶漏斗
岩溶沟谷 土壤层
表层岩溶带
相似性; 4、水位埋深变化很大-常常出现“结构性”缺水。
结构性缺水-
•资源型缺水;水质性缺水; •结构性缺水-天然水资源丰富、但因地质结构导致地 表常年性缺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