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总体规划及评价
北京湾地面高程在100米以下的面积为6361平方公里,现有绿色空间的面 积为350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建设用地为2200-2400平方公里。 现代城市每人至少需要拥有200平方米的绿地。目前的3500平方公里绿地 至多可容纳1750万人。 考虑北京未来还有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绿色空间的总量已 经不能再减少。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市区空间发展战略
市区空间发展战略: 以旧城为中心,沿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轴向延伸的十字空间框架, 体现政治、文化、体育、服务等功能。在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上预 留一定的中央行政区的办公用地。 通过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三大功能区的 建设,带动市区空间布局的调整,结合市区产业调整,优化用地 结构和功能布局。近一步改善城市环境、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
北京旧城历史环境保护空间结构示意图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 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 口450万人左右。 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占全市 人口的比例为90%左右。
用地控制
2020年,北京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 地控制在105平方米。 其中中心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77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 制在92平方米;新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64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 地控制在112平方米;镇及城镇组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212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展的辐射范围,分担北京的部分区域职能。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从京津冀 北区域发展现 状问题及未来 趋势考虑,大 区域空间发展 战略的重点是: 重点加强城市 对外交通建设 与区域基础设 施的协调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 建设的区域协 调,协调促进 区域城镇与产 业发展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市域空间发展战略
2.2
1.87 1.4 0.55 0.26 0.11
350
565 915 1235 1650 1750
分析世界相近规模的大都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北京与其他城市不同 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从适宜的人口密度要求出发,判断北京适宜 的总人口规模为1750万人。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
有限的土地资源及绿色空间对人口和建设规模的限制
北京城市发展的分阶段目标
2004-2008年,实现基本现代化,构建国际大都市框架。 2009-2020年,建成具有北京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2021-2050年。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可 持续城市,进入世界城市的行列。
北京城市空间资源分析
北京的西部、北部是山区和浅山地区,历史文化遗产遍布, 同时也是北京的绿色屏障和水源保护地,该地区以保护为主,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历史遗产、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可以适当
旧城空间发展战略: 二环路以内(62.5平方公里)的旧城区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 心区,其职能应为行政、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弱化经济职能, 控制建设量的增长。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
整体保护和有机 更新旧城区: 全面落实文物建筑、 历史文化保护区等 保护措施,完善法 规,保护有序的对 旧城进行积极的保 护和更新。逐步改 善基础设施,提高 居住环境质量,增 进城市文化品质。 有计划的疏解旧城 区的人口,制定旧 城区交通政策,大 力发展公共交通。 严格控制旧城区内 的建设总量。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
水资源条件和空间布局限制
按中等发达水平,不影响经济发展和环境退 化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000立方米/人/年,现 状北京的1400万人口已经超出了北京水资源的承 载力。北京建设节水型城市的目标是节水水平达 到缺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此水平,北京可 用的水资源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为1630万人。 北京的山区中坡度大于25度的不宜建设区、 地表水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等,都被划入山地保护区。山前高程在 50米到150米的区域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划为 山前生态缓冲带,须严格控制开发建设。
北京与“世界城市”初级标准的差距
北京城市发展目标
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
国家首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世界城市:世界级服务中心,世界级大都市地区的核心城市。 文化名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的首善之区。
“东部发展带”北起怀柔、密云,重点发展顺义、通州、亦庄,东南指向廊坊、 天津,与区域发展的大方向一致,应主要承接新时期的人口产业需求。
“西部生态带”与北京的西部山区相联系,即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又联系了延庆、 昌平、沙河、门城、良乡、黄村等,应事先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调整改造,各级城 镇主要发展高新技术、高教园区等环保型产业,为北京建成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奠 定基础。 “多中心”是指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以 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如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 区的设定。在市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若干新城,以吸纳城市新的产业和人口, 以及分流中心区的功能。
开展一些旅游、度假活动,不适于大规模的进行开发建设。
西部、北部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代价比较大,也不时 北京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因此该地区同样不适于大规模 的人口和产业聚集。 东部、南部(包括东南部)平原地区,使北京市建设条件最 好的地区,同时也是北京通往东北、华北、华南等重要经济区 的交通要道,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比较小,城市发 展的阻力较小,适于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的聚集。 东、南方向的河北省三河、 廊坊、涿州、固安等地区,土 地资源丰富,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作为北京未来发
入境旅游人数占本地人口比重
%
% 亿美元 % 家 次 %
40
40 150 10 200 200 5
21.8
15.6 -27 -60 5.8
15
46 315 24.5 54 -1.78
国 际 交 往
本地产品出口额占GDP比重 外汇市场交易量 FDI占本地投资比重 外国金融机构数 年国际会议举办数 R&D投资占GDP比重
边缘集团面积约268平方公里,绿化隔离地区面积约481平方公里。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规模判断
2002年北京市常驻人口规模为1423万人,综合考虑各种制约因素,比较不同预 测方法得出的未来人口增长规模结论,新一轮总体规划对北京未来的人口规模预测为:
2008年约1550万人,2020年1630万人-1750万人。在此之上的人口增长,将通过
旧 城 保 护 受到 极 大 冲 击
绿地不断减少
热岛效应加剧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户籍人口在市区和郊区地区的分布变化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空 间发展缺乏协调,人 口和产业在市区聚集 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 改变
GDP在市区和郊区地区的分布变化
区域协调发展不够: 北京的进一步发展还 将着眼于区域的城市 化发展和经济总体水 平的提高
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分析
类 别 经 济 实 力
指标 人均GDP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值 人均年收入 外籍侨民占本地人口比重 单位 美元 % 美元 % 世界城市 初级标准 〉5000 〉60 4000 0.6 北京 2002 3355 61.3 2246 0.6 上海 2001 4510 50.7 2524 --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 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 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 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 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
北京与“世界城市”初级标准的差距
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分析
类 别
指标 人均居住面积 单位 平方米 平方米 % % 世界城市 初级标准 20 15 75 50 4000 <100 北京 2002 11.6 9 -46 -<100 上海 2001 12.5 5.56 88.5 43 3500 100
社 会 发 展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非农业劳动力比例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信息化指数 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人均电力消费
千瓦时
辆 部 万人次 千米
基 础 设 施
2000
1000 3000 4500 200
3100
1100 4111 2418 74.6
4468
414 4645 1773 62.9
每万人拥有汽车数 每万人拥有电话数 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 轨道交通营运里程
整个区域的城镇发展来吸纳和承接。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北京市区功能现状分布叠加示意图
城市中心区 功能过度集中
建国初期对城市总体 规划的研究:当时, 中外专家提出了不少 规划方案,对北京未 来的建设,提出了许 多的设想,最终确定 了把行政中心放在旧 城区的方案
巴兰尼柯夫方案
梁思成、陈占祥方案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市域空间发展战略
结合北京城市的轴线布局特点和自然地理特征,在继承发展城市传统中轴线和长 安街沿线十字轴的基础上,强化政治、文化和首都经济发展的职能在其外围构建 “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 “两轴”是北京城市的精髓,应结合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的延伸,全面实现保护 和发展,从空间布局上体现首都政治、文化、经济职能的发挥。
北京市总体规划及评价
1 北京城市性质
2 北京市未来发展规模
3 北京市发展空间战略
4 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评价
2004-2020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4-2020 近期2004-2010 远期2011-2020 远景2020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