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 岩层移动变形机理

第6章 岩层移动变形机理

岩体受采动影响移动破坏实际上是指岩体地质结构改组和 结构联结的丧失现象,采动岩体内存在的移动破坏形式主要 有:弯曲、断裂、垮落、离层、底鼓、片帮、岩爆、煤爆 等。 这种破坏形式的出现是由岩体本身的结构特征、物理力学 性质和采动影响程度等共同决定的,从力学机理上可归结为 四种常见的破坏机制,即:张破坏、剪破坏、结构体滚动和 结构体沿结构面滑动和错动。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0国家级精品课程 2010国家级精品课程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1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m
Hm
H =
100∑ M = ± 2.5 2.1∑ M + 16
100 ∑ M = ± 2 .2 4 .7 ∑ M + 19
100 6.2


M
M + 32
± 1.5
Hm
100 ∑ M = ± 1 .2 7 . 0 ∑ M + 63
20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表6-2
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倾角为0°∼35°及36°∼54°)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或厚煤层分层开采) 计算公式之一(m)
H li = H li = H li = H li = 100 ∑ M ± 8.9 ± 5 .6 ± 4 .0 ± 3 .0
岩性 坚硬 中硬 软弱 极软弱
计算公式之二(m)
1 . 6 ∑ M + 3 .6 3 .1∑ M + 5 .0 5 .0 ∑ M + 8 .0 100∑ M 100 ∑ M
4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一、“上三带” 1. “上三带”的形成 煤层开采后,其覆岩要发生破坏和位移。覆岩破坏和位移 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其特征与地质、采矿等条件有关。在采 用走向长壁全部垮落法开采缓倾斜中厚煤层的条件下,只要 采深达到一定深度(如100m左右),覆岩的破坏和移动可 出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自下而上分别称为:垮落带、 裂缝带和弯曲带,一般简称为“三带”(图6-1)。
13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裂 H垮
14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倾斜煤层开采时(倾斜36°~54°) 垮落带为不对称的平枕或拱枕。边界仍在采空区边界内, 上方略大于下方。裂缝带为上大下小不对称的凹形枕,上轮 廓线大致呈抛物线,马鞍形消失或残留不明显,与采空区边 界齐或略偏外。这是因煤层倾角增大,采空区上部冒落岩块 下滑先充填采空区下部,采空区上部覆岩继续失稳而离层、 断裂、充分冒落所致。弯曲带沿倾向不对称下沉,上山方向 较下山方向下沉量大。但若走向开采长度大,则沿走向仍为 对称下沉。
9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裂缝带中的裂隙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横向的,另一种 是纵向的。 横向裂隙主要是指岩层沿层面方向的层与层之间的裂隙, 也就是离层。这是由于各岩层的岩石力学性质的差异而引起 的,不同岩性的岩层,同等受力条件下,其变形量是不一致 的,因而导致了离层的出现。 由于离层的存在,它实际上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使得地表 的下沉量有所缓解。
19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表6-1
垮落带高度公式(倾角为0°∼35°及36°∼54°)厚煤层分层开采 计算公式(m)
覆岩岩性(单向抗压强度及主要 岩石名称) 坚硬(40∼80 MPa,石英砂岩、石 灰岩、砂质页岩、砾岩) 中硬(20∼40 MPa,砂岩、泥质灰 岩、砂质页岩、页岩) 软弱(10∼20 MPa、泥岩,泥质砂 岩 极软弱(<10 MPa,铝土岩、风化 泥岩,粘土,砂质粘土)
17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裂
H垮
18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4) 冒落带、裂缝带发育高度预计 在对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了解不充 分的条件下,可应用已有的经验公式预计覆岩的破坏高度。 这种公式的优点是来源于实测、简单易用。但是由于各矿区 或同一矿区不同采区的地质状况各不相同,经验公式必须在 相同或相似地质条件下应用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经验公式 中对覆岩类型的划分过于粗略,只有按照工程地质岩组的实 际情况进行分析,才不至于使预计结果因人而异,也就是说 应重视经验公式与相应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关系研究。 垮落带、裂缝带高度是水体下采煤的重要依据,有条件 时,最好实测获得。
5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图6-1 上覆岩层移动破坏分带特征示意图 1-垮落带;2-裂缝带;3-弯曲带
6
1
2
3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1)垮落带 垮落带又称冒落带,是指脱离岩层母体,失去连续性,呈 不规则岩块或似层状巨块向采空区冒落的那部分岩层。垮落 带位于煤层上覆岩层的最下部,煤层开采后,岩层的原始应 力状态被打破,采空区直接顶岩层在自身重力及其上覆岩层 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向下的移动和弯曲,当内部拉应力超过 岩层自身的抗拉强度时,直接顶岩层首先断裂、破坏,形成 冒落带,堆积于采空区。随着采空区范围的扩大,直接顶逐 渐向上发展,直到开采空间被垮落岩块充满为止。
第二篇 开采损害防治
第六章 岩层移动变形机理
Ø 第一节 开采围岩移动破坏形式 Ø 第二节 岩层移动破坏分带特征 Ø 第三节 岩层移动变形研究方法 Ø 第四节 开采岩层移动变形影响因素
2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第一节 开采围岩移动破坏形式
7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垮落带岩层有两个特点: 一是分层性,可以明显看出冒落带岩层垮落后,其下部岩 层呈不规则冒落状态,破碎岩石杂乱地堆积,岩层本身失去 原有的层次;其上部为规则冒落状态,岩层本身虽然失去连 续性,但仍能明显保持原有的层次。 二是碎胀性,堆积于采空区的岩块体积比破碎前的体积 大,碎胀系数一般为1.1~1.99,平均为1.42~1.62,基本上 在1.5倍左右,正是因为如此,冒落岩块才能以原来较小的 体积充满了较大的采空空间,并因此而使得冒落带的高度不 可能无限增长,冒落现象自行停止,不会一直向上覆岩层延 伸。
8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裂缝带 裂缝带又称导水裂缝带,是指位于垮落带之上,具有与采 空区连通的导水裂隙,但连续性未受破坏的那一部分岩层。 裂缝带随采空区扩大而向上发展,当采空区扩大到一定范 围时,裂缝带高度达到最大。此时采空区继续扩大,裂缝带 高度基本上不再发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岩层移动趋于稳 定,裂缝带上部裂缝逐渐闭合,裂缝带高度也随之降低。一 般说来,在采空区形成两月左右之后,裂缝带发育最高。
11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3)弯曲带 弯曲带又叫整体移动带,是指位于裂缝带上部至地表的整 个岩层带,它一般呈整体移动的形式,特别是对于软弱岩层 及松散岩层。 弯曲带内纵向裂隙很微小,而且数量也少,不具连通性; 横向裂隙基本不存在,只是在弯曲带下部靠近裂缝带的部位 可能有离层。 弯曲带不导水,可以看作是隔水层。
二、“下三带” 上面讲的冒落带、裂缝带、弯曲带这三带,虽各带特征明 显不同,但其界面是逐渐过渡的,有时开采浅、覆岩薄也可 能“三带”不完整,具体划分时应合理掌握。 这三带都是指煤层以上的顶板,一直到地表,即上覆岩层 的变形破坏形式。 经过近十几年深入隔水底板内部的综合观测研究,并结合 相似材料模拟和有限元计算等研究发现:开采煤层底板也类 似采动覆岩破坏移动存在着三带,即底板导水破坏带、完整 岩层带、承压水导升带。
3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第二节 岩层移动破坏分带特征
岩层移动的分带特征是通过大量的实际观测资料来证实 的,这个分带特征与地质采矿条件有关,但只要采深达到一 定深度(如100 m 左右),围岩移动的分带特征就会是非常 明显的。根据岩层移动特征及其破坏形态,把煤层的围岩从 地表到深部,沿垂向分为六个采动影响带,上覆岩层的破坏 和移动可出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自下而上分别称为: 垮落带、裂缝带和弯曲带,一般简称为“三带”;在下覆岩层 中,自上而下分别是采动破坏带、完整岩层带、承压水导升 带。 概括来讲就是“上三带”和“下三带”。
15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裂 H垮
16
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 Mining Damag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3) 急倾斜煤层开采时(倾角55°~90°) 垮落带为耳形或上大下小不对称拱形。裂缝带与垮落带形 态类似。二者上边界均大大超过采空区边界。其原因是倾角 加大,冒落岩块滚动下滑加剧,迅速填充采空区下部空间, 限制了垮落带与裂缝带下边缘的发展。而采空区上部,边界 煤柱悬空,逐次片帮、开裂、冒落,使两带上边缘急剧向上 发展,以致大大超过采空区上边界。在高角度条件下,如顶 底板岩性坚硬、平整,煤层厚且松软,则可能沿本煤层抽 冒,高度可超过百米,甚至穿过松散层到达地表,形成地表 塌陷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