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险犯既遂后是否成立中止问题研究

危险犯既遂后是否成立中止问题研究

对于犯罪中止定义 ,其中最有争议的就是时间性 ,也就 是如何界定犯罪发展过程 。犯罪中止的时间性 ,即是犯罪中 止应当在那一时间段内成立的问题 。对此 ,由于各国或地区 刑事立法规定的不同 ,在成立的时间界限上多有不同 。将犯 罪中止规定为犯罪未遂种类之一的刑法 ,由于犯罪未遂的成 立必须在着手实行行为之后达到既遂之前 ,所以其中止的时 间界限也同样限定在此范围之内 ,如日本刑法就是如此 。我 国刑法明文规定犯罪中止的时间界限为在犯罪过程中 。也 就是说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中止发生的时空范围是 :在犯 罪过程中 。故意犯罪的过程是故意犯罪从产生 ,发展到完成 所经过的程序 ,包括从犯罪预备到犯罪结果发生之前的整个 过程 。即故意犯罪过程表现为一个动态的时空相接的完整 的犯罪流程 ,包括行为人犯意的产生 ,犯意表示 ,犯罪预备 , 犯罪实行 ,结果出现 ,以及行为完成后犯罪既遂前的一段过 程 。而我们要研究的犯罪阶段和犯罪形态 ,都是在这样一个
3. 危险犯在既遂后 ,成立犯罪中止 ,这也是刑事政策 、中 止和罪刑法定精神的需要
张明楷教授还认为 “: 对犯罪中止的认定也取决于对其 他犯罪形态的正确认定 ,不管是危险犯还是实害犯 ,都应以 发生了行为人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为既遂
标准 。”[3] 也就是说 ,在犯罪结果之前 ,在危险犯的既遂之后 , 是可以成立犯罪中止的 ,符合犯罪中止成立的时间条件 。从 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 ,张明楷教授是赞同成立危险犯的中止 犯的 ,只是他是从危险犯的概念或者说是从法律对危险犯的 既遂的标准出发 ,认为这样的标准不太合理 ,而应该从行为 的性质所指望的结果来确定既遂 。笔者对此心存疑惑 ,因为 这样 ,结果犯和实害犯的区别就可能消失 ,这必将造成刑法 基本概念的混乱 。但是 ,行为的发生和结果的出现 ,这确实 是一个过程 ,也就是说 ,在危险犯中的既遂就是一个法律的 规定 ,而行为的发展和这个法律的规定是有时间上的差异 的 ,也就是说 ,既遂和中止的这种不重合 ,其主要的原因还是 人为的造成的 ,并不与犯罪过程有多大的联系 ,因为在这一 过程中 ,两者在其本质定义上是可以并存的 。
第三种观点认为 ,成立中止犯 ,是危险犯的中止犯 。笔 者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合理 (下面作者将专门论述这一观 点) 。
二 、危险犯罪中止是符合犯罪中止成立的 条件
笔者以为 ,之所以出现这种理论上的差异 ,主要还在于 对中止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 。我国刑法第 24 条规定 “: 在犯 罪过程中 ,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的 ,是犯罪中止 。”据此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中止 ,是指行为人 自动放弃其犯罪行为 ,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发生 的一种犯罪形态 。
第二种观点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 ,不能认为是对危险犯
的中止 ,只能作为实害犯的中止处理 。其理由是 :它将符合 相应实害犯的三大条件 :从时间上来看 ,该中止犯发生在实 害犯既遂之前 ;从自动性上看 ,该解除危险状态的行为是行 为人自动性实施的 ;从有效性上看 ,它有效防止了危害结果 的发生 。) 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出现 ,其显然是指防止实害结果 的出现 ,但实害结果并非危险犯的构成要件要素 ,防止了这 样的结果对危险犯成立何种形态不会发生任何影响 。
行为 ,能否认定为成立犯罪中止 ,学者间就出现了极大的分 歧 。对此 ,在理论上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成立危险犯的既遂 ,不能成立犯罪 中止 ,即否定说 。其理由是 : (1) 犯罪中止是与犯罪既遂形 态 、未遂形态和预备形态互相区别而又互相独立存在的形
态 ,已经停止下来的各种不同的结局 ,它们彼此之间是一种 相互独立 ,相互排斥的关系 ,不能同时并存. 危险犯以法定的 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 ,危险状态一旦出现 ,行为便已构成 既遂 ,不可能再成立中止 。对上述虽然不成立中止 ,但可以 作为悔罪的态度和表现 ,在量刑时予以考虑 。(2) 不符合犯 罪中止的时间特征 。犯罪中止形态可以存在的时间范围是 : 从犯罪预备行为发生开始到形成犯罪既遂形态以前这段时
一 、理论界关于此问题的分歧
在危险犯的实行阶段中 ,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对此 ,在我 国刑法理论中不会存在多大争议 。具体地说 ,在行为人刚刚 着手实行危险犯时 ,或者正在实施危险犯的实行行为的过程 中 ,只要自动停止危险犯的继续实施 ,就可以成立危险犯的 未实行终了的中止 ; 在行为人将危险犯的实行行为实施终 了 ,但法定的危险状态尚未发生时 ,只要行为人自动采取有 效措施 ,防止了法定危险状态的发生 ,就可以成立危险犯的 实行终了的中止. 但对于在法定危险状态发生后 ,行为人自 动采取一定措施解除危险状态从而防止了实害结果发生的
2008 年第 4 期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 第 10 卷第 4 期 )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 ration College
No . 4 ,2008 ( Vol . 10. No . 4)
理解问题 。在刑法理论界 ,有学者认为 ,危险犯是指行为人 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犯罪结果的危险 状态为犯罪既遂标志的犯罪 。这个观点是目前理论界的通 说 。就是说 ,危险犯既遂的标志是产生了一种客观实在的危
险状态 ,危险犯的既遂以客观存在的危险状态为条件 ,如果 没有危险或者危险状态不是客观存在而是虚构的 ,那么 ,就 不可能成立危险犯的既遂 。这种危险状态是法定的 ,要想成 立危险犯 ,必须以刑法对特定的危险状态已经加以规定为前 提 。这是因为作为危险犯既遂构成标志的法定危险状态 ,在 具体案件中又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既成事实 。这与犯罪结果 不同 ,并不一定是犯罪人所追求的结果 ,只是法律从更好的 保护法益的角度作的规定而已 ,犯罪人所指望的结果还没有 在现实中实现 ,所以 ,这也决定了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状态必 然还将继续向前推移 ,犯罪的过程也必将延续 。
同时 ,从立法来看 ,中止的成立主要是从主观恶性的减 少来看的 ,而既遂等却没有涉及到对行为人主观恶性的考 察 ,所以 ,如果中止可以发生在预备阶段 ,实行阶段 ,和既睢 阶段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和既遂是一个前后继承的发展过
程 ,是有时间先后的 ,不能并存 。但是 ,对于前两种可能没有 多大的争议 ,对于后一种 ,如果行为的结果和法律规定的点 在一个位置 ,那么也就不会产生分歧 ,但是 ,由于现实中的行 为的完成和其结果的现实化 ,往往不在同一个点上 ,这样在 行为的结束到行为的结果的出现间的一个时间段 ,并且这个 结果和行为有因果关系 ,可以说是行为本身的一部分 。也就 是说 ,危险犯的中止 ,仍然符合立法对于中的规定的时间和 空间的要求 ,也符合中止立法的精神 。
间内 ,且犯罪又处于运动中而尚未停止在预备形态或者未遂 形态 。有的学者认为 “: ……其次 ,主张危险犯的犯罪中止可 以发生在犯罪既遂之后 ,使犯罪停止形态论所阐明的犯罪中 止的统一概念和特征受到了破坏 。最后 ,在实践中 ,对具有 自动防止实害结果发生情节的/ 危险犯 ,也完全可以从宽处 罚 ,因而不会影响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 。”[1] 还有学者批判 到 “: 具体就危险犯既遂后 ,行为人自动解除危险状态从而有 效地防止了实害结果发生的行为而言 ,既然行为人的行为造 成了法定的危险状态 ,就已构成了犯罪既遂 ;其后行为人虽 然通过采取一定措施解除了危险状态 ,但危险状态曾经存在 这一事实不会因为危险状态的消失而受到任何影响 。”[2]
民主与法制

危险犯既遂后是否成立中止问题研究
颜宏辉
(湘南学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 摘 要 ] 学术界对于危险犯在法定危险状态形成后 ,行为人又主动采取措施排除其造成的危险状态 ,是否成立犯罪中 止 ,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危险犯在达至既遂状态后 ,成立犯罪中止 ,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中止成立的时间要求 ,符合我国 刑法所坚持的犯罪构成理论 ,所以成立中止具有合理性 ;同时 ,根据危险犯的特征和概念 ,成立的应该是危险犯的中止 ,而不 是实害犯的中止 。这一问题的解决 ,既给了犯罪人回头是岸的机会 ,也保护了面临犯罪侵害的合法权益 。 [ 关键词 ] 危险犯 ;犯罪中止 ;犯罪过程 ;刑事政策 [ 中图分类号 ] D91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8 —4053 (2008) 04 —0036 —02
[⒇ 收稿日期 ]2007 - 11 - 13 [ 作者简介 ]颜宏辉 (1974 - ) ,男 ,湘南学院社科系教师 、法律硕士 。
36
2008 年 4 月 第 10 卷第 4 期
颜宏辉 :危险犯既遂后是否成立中止问题研究
Ap r. 2008 Vol . 10. No . 4
大的时段内截取的若干段落或时点 。即故意犯罪阶段表现 为由一个节点走向另一个节点的若干线段 ,连接节点之间的 线段是犯罪阶段 ,而各连接点则构成不同的犯罪停止形态 , 由此围绕解决行为人刑事责任问题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 故意犯罪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犯罪预备阶段 ,犯罪实行阶段 和实行后阶段 。而中止定义中是指的犯罪过程 ,那么 ,犯罪 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到犯罪结果发生之前的整个过程 就符合法律的明文规定 。同时 ,既遂状态是以行为符合刑法 分则所规定的全部要件为标准的 。当犯罪行为处于既遂状 态 ,这并不必然犯罪处于停止状态 ,既遂也并不必然以犯罪 行为的完成或者犯罪的结果发生为标准的 。所以 ,既遂既可 以发生在“犯罪过程中”,但并不必然在犯罪过程终结点上 , 既遂仍有可能成立犯罪中止 。
也就是说 ,根据危险犯的既遂的标准 ,无论危险状态是 否变成现实 ,都还是危险犯 ,不因为危险状态的现实化 ,而就 成了实害犯 。也就是说 ,即使危害结果出现了 ,它仍然是危 险犯 ,而不是实害犯 。所以 ,如果我们把这种中止作为实害 犯的中止 ,则改变了危险犯的性质 ,从而在理论上造成对犯 罪的分类的混乱 。因为 ,无论是抽象危险还是具体危险 ,都 必须具有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才能认为其行为属于危险 犯 ,从这一意义上说 ,是否应当认为所有的危险犯也是实害 犯 ,恐怕理论上不好做这样的理解 ,据理论上的共识 ,当危险 状态已经发生 ,即使实害结果没有发生时 ,从危险犯的角度 看 ,犯罪已经是既遂 。因此 ,阻止的是危险状态的发生 ,则成 立的应当是危险的犯罪中止 ,而不是实害犯 (结果加重犯) 的 犯罪中止 。论者认为 ,这个中止发生在实害出现之前 ,所以 是实害犯的中止 。既然行为人已经阻止了危险状态的现实 化 ,那来的实害 ? 既然没有实在危害 ,怎么又可能谈论是实 害的中止 ? 更何况我们在说危险犯的时候 ,也并没有排斥其 现实的可能性 ,即无论是具体的危险还是抽象的危险 ,都是 危险犯 ,也就是无论危害出现与否 ,都只能是危险犯的含义 所函盖的 ,行为人阻止结果的出现 ,阻止的也是危险犯的结 果 ,而不是实害犯的结果 ,没有必要使刑法的基本概念混乱 。 危险犯的结果被阻止 ,其实质仍是危险犯过程中出现的中 止 ,没有超出危险的犯罪过程 ,仍然是危险的中止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