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每年超过十亿的人在饮用,在人类的生活中占用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四川,是人类饮茶、种茶、制茶的发源地,有着绵延数千年的茶叶发展史,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构成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
四川茶叶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几起几落,兴衰交替。
新中国建立以来,四川的茶叶得以恢复生产。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四川茶叶得以迅速的发展。
三十年过去,在各界茶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如今的格局与规模,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四川茶业的发展历史四川是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发源地,饮、种茶有3000余年的历史,茶出国门亦缘于四川。
同样,四川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发展和利用茶叶据史料记载已有4、5000年历史。
最早的茶叶,还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其名称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苦菜”“荈”“茗”“槚”等,茶叶还没有作为专门的饮料使用。
历史资料记载,武王伐纣时,有巴人献姜、桂、茶等山野珍味。
晋朝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135年),实得巴蜀之师……其地东至鱼复,西至棘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桑蚕、麻……茶……皆纳贡之。
”春秋战国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生产力飞速发展,茶叶也由于各国文化的交流,在逐渐的推广开来,尽管规模还很局限。
清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
”这个考证,说明西蜀地区最早的饮茶的文字记载约在春秋时期。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的建立,为茶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王褒的《僮约》中有两处关于茶叶的记载,“脍鱼包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
“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
”可见,当时已经有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市场,而且对于茶叶的品饮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要求,茶具的洁净与环境的舒适,茶叶品饮文化已经开始萌芽。
步入唐宋,四川茶叶进入了一个异常繁盛的阶段。
唐时的四川茶叶,不仅是产量最多,而且品质也最好,四川茶叶在唐帝国拥有崇高的地位。
从皇帝、贵族到乡野村夫,都嗜茶如命。
文成公主入藏,将四川茶叶带到了西藏,也开了茶马互市的先河。
宋朝时,此事是关乎国家安危的政治大事,朝廷极为重视。
宋朝时,在唐朝的基础上,四川茶叶依旧保持了特殊的地位,此时还形成了榷茶使制度,茶叶的生产经营归属国有,成为国有经济中的重要一环。
明清之际,其他各地的茶叶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尤其是东南沿海省份,还产生了绿茶之外的其他茶叶品种,形成了独特的茶叶品饮文化。
而四川茶叶,受制于土壤、气候、地形、交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已经没有唐宋时期的繁盛,步入了一个逐步衰退的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四川茶叶得到了恢复。
尤其是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四川茶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无论是种植面积、生产量,还是销售网络、茶叶品质,得达到了之前各个时期无法企及的高度。
茶叶经济,已经成为四川省内很多县市的农业经济支柱产业,发展茶叶仍然是四川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四川茶业的发展状况(一)四川茶业的基本情况四川是人类茶叶生产的发源地,也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份之一。
四川茶叶历来以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广、品质好、声誉高而著称。
早在唐代,川茶产量就位居全国之冠。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省年产量 3.0万吨,名列全国前茅,外销、边销、内销各占三分之一,产销两旺,名重一时。
2005年时,全省茶叶产区超过120个县(区),茶园面积达到15.2万公顷,茶叶年产量增加到9.8万吨,茶叶农业年产值达15.7亿元。
到2007年,茶园面积进一步扩大到16.8万公顷,采摘面积10.67万公顷,产量达到了13万吨。
茶叶综合总产值为60亿元,农业产值为21.7亿元。
四川的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3、第4、第4位。
同时,全省良种茶园面积和名优茶产量快速增长,发展速度与年均10%的增幅,也位居全国各产茶省市之首。
茶产业发展的同时,茶叶企业不断壮大,优势龙头企业集群已凸现,其茶园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的规模、产品质量、加工设备、技术水平、品牌形象等,均位居全国一流行列。
四川已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茶叶优势产区和茶叶生产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集约化的重点示范区。
(二)四川茶业发展的形势和特点1、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大幅度增长。
以2005年为例,全省拥有茶园总面积达到228万亩,年均增长17.47%,远远高出全国平均值的4.8%;茶叶总产量达到9.79万吨,年均增长15.93%,是全国平均值6.92%的2倍还多。
这些数据表明,四川的茶叶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2、区域优势突出,实现规模化发展。
根据数据显示,川西的成都、眉山、乐山、雅安四市发展最快,茶园面积年均增长33%,产量年均增长22%,较之省内其他产茶县市要快得多。
而四个市的茶园面积,占全省的比重,也由原来的不到四成提高到现在的超过一半。
茶叶产业,正在向优势区域集中,并因此带动了产业集聚。
3、茶类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效益显著提高。
四川茶叶,经历过之前的以粗为主、增细稳粗、绿茶改红、红茶改绿的反复。
现在,在汲取过去的教训的基础上,把重点确定为大力发展名优茶。
名优茶的产量和产值,占整个茶叶的比重在不断的提高。
到2005年,名优茶的产量已经占到37.7%,而产值,则达到57.4%。
名优茶,真正成为了茶产业的支柱力量。
4、企业实力壮大,品牌意识在不断提高。
全省现有国家级驰名商标的企业1家,省级著名商标的企业12家,还有一批历史名茶和老字号品牌。
另外,“蒙山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
尤其是四川省“十大”名茶的评选,成为了四川茶产业新的亮点和契机,四川茶叶由此进入品牌经营和名牌打造的阶段。
5、科技力量显著提高,质量明显改善。
以优良品种为在主要内容的技术推广,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和无公害茶园面积都超过了100万亩,无性系良种的比重提高到一半。
其他的园艺技术、加工技术、保鲜技术等的大量推广和采用,不仅是明显改善了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四川茶产业的整体效益。
6、茶文化空前活跃,宣传力度增强。
各种形式的茶艺表演、茶艺大赛、茶旅游节、茶叶博览会、茶文化周、名茶评选会、名茶馆评选会等,活跃了整个茶叶文化市场,有力的宣传了四川茶产业,增强了川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了茶叶消费和茶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四川出口茶的发展历史茶叶是我国传统出口创汇商品,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的冲击。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农业部的联合指示,开启了四川出口茶的新篇章。
1、50年代推广制造工夫红茶。
红茶当时被定位特许商品,中央确定了皖南、苏南和川南三个红茶区。
在具体的推广中,以成立“红茶生产互助组”和“社队联办茶厂”的形式,变分散制茶为集中制茶,统一进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
同时,大力推广科学制茶机具的应用,提高科技含量。
川红功夫品质过硬,产量与出口量逐年增加,省内产地也由4个县区扩大到8个县区。
川红的品质也在逐步提高,其品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1958年,早白尖川红荣获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金奖。
2、60年代推广制造红碎茶。
红碎茶占国际茶叶贸易总量的90%,为了扩大中国茶叶出口,四川开始了红碎茶的生产加工,最早是国营新胜茶场。
之后,逐步推广到筠连、重庆、江津、涪陵、万县、达县、乐山等地。
到80年代,全省30多个县兴办240多家红碎茶厂(场)。
1986年,全省年产红碎茶13000多吨。
同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1986年,南川大观茶社的南川大叶种红碎茶还荣获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金奖。
3、70年代开发多类茶,增加外销茶。
四川茶叶群体品种适制性强,70年代经过试制试销,四川逐步开始由单一的绿茶出口销售增加到了多茶类的出口,包括了四川普洱茶、四川乌龙茶、四川绿茶、重庆沱茶、川青毛茶改制出口绿茶。
四川的茶叶销往港澳、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比利时、加拿大、法国、美国等国和地区。
据统计,四川出口茶从零起步,共计出口137816吨(含重庆),其中调拨出口102577吨,自营出口35238吨,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绩。
(四)四川茶业发展的优势作为茶叶产业非常发达的四川,究其发展的原因,除了各方的努力之外,还在于自身的发展优势。
四川茶业的优势表现在:1、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
四川是茶叶最早的人工种植区域,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人工种茶历史超过2000年。
而在中国特有的贡茶历史中,四川的贡茶历史也最早,超过1000年。
因此,四川的茶叶文化的悠久历史,造就了四川茶叶的极高的知名度。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这些脍炙人口,长久流传的名句,就是四川茶叶辉煌历史的最好见证。
2、茶区辽阔,种植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四川全省120多个县都有茶叶种植,分布于四川各地,总面积超过16.8万公顷。
这些地区条件独特、气候适宜、云多日少、雨量充沛,是发展绿茶,特别是名优绿茶的最适宜区域。
3、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四川省地形复杂,各类地质地貌都有分布。
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
现在种植的省级以上优良品种40多个,其中本省地方良种20余个,国审品种10余个。
重点推广的名山131、特早213、天府茶11号、18号、蒙山11号、16号、福鼎大白茶、乌牛早、福选9号等无性系良种,具有发芽早、整齐、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强等优点。
4、产品种类丰富。
四川省的茶叶产品异常丰富,是应有尽有,包括了绿茶、红茶、花茶、边茶、普洱茶、乌龙茶等。
从外形上看,则有条形、针形、卷曲形、珠形、片形等,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5、茶叶上市早,是我国最大的名优早茶优势产区。
四川气候是冬暖夏凉,春季气温回升早而快,四川茶区开园采摘,也普遍比浙江、江苏等省份提前20-30天,像川南地区,2月上中旬,就可以开园采摘新茶。
每年2-3月,大批省外客商,云集四川收购早茶,占四川同期产量的70%以上。
四川的名优早茶全国第一,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6、价格优势明显。
四川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之其他东南部产茶省,要低上许多。
而茶农也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如茶叶这样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
廉价的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也大大降低了茶叶的生产成本。
因此,同其他产茶省份相比,四川茶叶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7、绿茶出口潜力较大。
中国绿茶出口优势很强,出口量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5%左右,远销摩洛哥、俄罗斯、阿联酋、法国、突尼斯、比利时、英国、阿尔及利亚等国。
但我省茶叶出口量很少,2007年仅仅只有800吨,其出口量为全国倒数第2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川是绿茶的最适宜产区,良好的生态、较大的规模、低廉的价格和优异的品质,都是川茶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