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编者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工作。

为帮助读者全面领会和谐文化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切实做好建设和谐文化的各项工作,我们特邀有关权威人士撰写了此组问答。

1.为什么说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精神支撑,也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重要尺度。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相承接,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反映时代进步潮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和谐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三是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四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适应。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

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一个社会的和谐,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

我国有13亿人口、5 6个民族,要在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条件下,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和谐,必须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为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团结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和谐文化内涵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正在呈上升趋势。

化解社会矛盾既需要建立有效的调处机制,也需要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使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局面。

这无疑有助于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用宽容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

2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无论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

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会导致思想混乱乃至社会动荡。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力量源泉。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

3.怎样培育和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宣传普及。

要紧紧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上下功夫,在深入普及上下功夫,在进教材、进课堂上下功夫,在创造良好文化环境上下功夫,努力在全社会叫响八荣八耻”。

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着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主要内容,宣传基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正确引导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其次,要注重实践养成,使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蔚然成风。

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实践中领悟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践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

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学习先进典型结合起来,把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作为荣辱观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激励人们尊荣弃耻、褒荣贬耻、见贤思齐。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做八荣八耻”基本要求的实践者,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引领社会风尚。

第三,要建立长效机制,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任务落到实处。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集中性宣传教育与经常性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在常抓不懈中扎实推进。

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是调节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要用有效的政策措施褒扬和激励八荣”的行为,批评和制约八耻”的现象。

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依法惩戒那些不讲道德的行为,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道德生活。

要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各行业的管理制度中,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标准,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怎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和良好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职责和法律义务,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要着眼于促进人际和谐,大力弘扬奉献社会、遵纪守法、见义勇为、扶正祛邪的良好风尚,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新型人际关系。

要着眼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引导人们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优秀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扎实推进。

要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把道德实践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奉献的过程中,增强道德认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要坚持从实践活动抓起,紧密结合各行各业的工作实际和行业特点,结合重要节庆、纪念日,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吸引人们广泛参与,在参与中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境界。

要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以解决公民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力争在日常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旅游出行、城乡环境、网络文明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使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良风气得到改善,让人们切身感受到道德建设的强大力量。

要坚持从学习典型抓起,认真总结和发现各方面的先进典型,特别是来自普通群众、平凡之中见伟大的先进典型,充分展示他们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积极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让广大群众在道德建设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

加强道德建设涉及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领域,必须注意抓重点人群、抓重点行业。

在抓重点人群方面,要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道德、讲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高尚道德情操,为群众作出榜样;要着重抓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遵循其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道德品质教育,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