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

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

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历史证明,宣传思想战线应责无旁贷承担起建设和谐文化的重任,理清思路,发挥优势,坚持创新,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力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

没有和谐的文化,便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和发展方向。

可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

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

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群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个市、一个县同样需要用和谐文化统一群众的思想。

就上蔡县而言,目前在全市乃至全省发展的大坐标中还处于比较后进的位置上,经济发展的滞后带来诸多问题,稳定工作压力大,发展环境难题多。

但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正视差距,分析落后的原因,集思广益,明确提出了“凝聚力量、夯实基础、树好形象、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团结一致向前看,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和谐理念鼓舞全县人民的斗志,迅速在全社会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和谐文化蕴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物质文明的进步为依托。

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上蔡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经济欠发达,集中力量加快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更应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加快发展的基石,采取措施抓紧抓好。

3、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

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调和社会关系的作用。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

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

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

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便会凸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三、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

必须科学把握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新特点,以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为根本,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持续不断地加以推进。

1、引导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合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只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形成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干部群众,增强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使各级领导干部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自觉的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思想保证。

要加强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引领整合。

正视当今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差异性,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引导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努力消除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和谐因素,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继承、弘扬长征精神为重点,大力宣传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丰功伟绩,宣传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广泛宣传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要求的模范人物,进一步激发民族志气,鼓舞群众士气,弘扬社会正气,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2、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提高社会文明道德水平,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

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修订市民文明公约、村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将“八荣八耻”的要求融入到日常行为规范中去。

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培养全民的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良好氛围。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在暖人心中得人心。

要把深化传统领域思想教育与推进新领域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向社区、新社会群体、新经济组织和新文化组织延伸,整合各种社会关系,凝聚各种社会力量,不断提升思想教育效果。

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抓好文明道德实践活动。

着眼于促进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双万”(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三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三理”(心理、生理、伦理)、“三和”(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等活动,着力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要以“树文明新风,建和谐村庄”为主题,抓好农民素质教育,继续实施“文明信用工程”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进三争”活动,倡导文明乡风,培育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3、培育和谐文化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要深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广泛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活动。

要充分挖掘重阳文化、李斯文化、蔡氏文化等独特厚重的文化资源,深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着力打造文化精品,重点实施舞台艺术、文学艺术、书画艺术等精品工程,推出一批优秀精神产品。

二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要巩固发展公益性宣传文化阵地,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图书馆、博物馆等宣传文化阵地,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要拓展传统宣传文化阵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大院的建设,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

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搞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充分利用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动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和谐文化的新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体制保障。

四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积极推进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服务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大力营造和谐舆论氛围,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

当前,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舆论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状态。

能不能坚持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努力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

要坚持正确的新闻宣传导向。

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热点、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巩固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