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项羽本纪》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项羽本纪》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 第二自然段写了项羽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 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 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 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 性格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
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人(举一.二例)?
当戏演到项羽孤军深入到刘邦的埋伏圈 时,周总理评论说:“一意孤行。” 随后,当项羽被围垓下时,周总理评论 说:“一筹莫展。” 演到项羽咏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 周总理十分惋惜地说道:“一曲挽歌。” 戏快要结束时,周总理叹了一口气,说: “一败涂地。”
《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
“一言堂”
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提示: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 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他惊慌失措,却 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 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他想 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 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 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
项羽悲歌别姬的描写,后来被改编成多种 形式的作品,如元杂剧《楚霸王别虞姬》, 元散曲《项王自刎》,京剧《霸王别姬》, 琵琶曲《十面埋伏》等。
这里有个小故事:1966年,周恩来总 理在北京总政排演场审查出国节目时, 对京剧《霸王别姬》中的项羽,从头 至尾连用了6个“一”字开头的成语, 把项羽的性格特征和失败的全过程刻 画得入木三分。
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可惜 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 一首歌。 《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歌,《楚汉春秋》 记载了虞姬的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这首歌。
“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
霸王别姬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 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 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 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 右皆泣,莫能仰视。
语不俗
嗟乎!大丈夫当如 是也! ——刘邦 王侯将相有种乎? ——陈胜
性格与一生功业的成败的联系:
豪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 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 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 优柔寡断,拒纳良言, 错失良机,大失人心 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
项羽的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
给项羽一次机会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 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 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 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 惑矣!
虽然在快战中刻画了项羽的神勇无比、威猛异常、 勇力过人、临危不惧的性格特点,让人佩服、敬仰, 但性格决定命运。 谁都知道,垓下之围是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次战役, 也是决定最后胜负的关键一战,是不折不扣的决战。 然而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却不是决战,而是快 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今日固决死,愿为诸 君快战”。也就是说,痛痛快快打一仗,速战速决, 尽快了结。这是逞匹夫之勇啊! 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 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 快于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 作为统帅,是应该取“决战”还是“快战”呢?当 然是前者,“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项羽的性格 也决定了他的失败。
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 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 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 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 黥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 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 与悲哀。
两场战争,作者运用不同手法刻画了项 羽的性格特点。项羽不仅有叱咤风云、 勇猛善战的一面,他还有儿女情长、重 情重义的一面。
当然《史记· 项羽本纪》中对人物精彩的 刻画远不止这些,而且刻画人物的方法 也是多种多样的,司马迁善于通过重大 的历史事件、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 言、精彩的议论,把人物刻画得形象丰 满,个性鲜明。 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不断地探 究司马迁《史记》的写人艺术,乃至于 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让我们笔下的人 物也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两 首 诗 对 项 羽 失 败 原 因 的 看 法 有 何 不 同 ?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 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 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
《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 一个真正的“人”,一个 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通过 对《史记项羽本纪》的解 读,我们得以走进项羽丰 富的内心世界,得以与霸 王同喜同悲,得以感受英 雄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于 项羽,我们应该从《项羽 本纪》的全文来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 杜牧《题乌 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北宋· 王安石《乌 江亭》
司马迁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经久不衰的 项羽形象,对于项羽,不同的人有不 同的评价,看看人们是如何评价项羽 的。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史记》中本纪是给在一定历史时期以 内掌握最高统治权者写的。而项羽从起 兵反秦胜利到他被汉军所败而自杀乌江 (前209~前202),终生未完成帝业, 司马迁为什么把项羽传记列入“本纪”, 这并不是司马迁“求名责实,再三乖 谬”,而正是表现了司马迁从历史的实 际出发的客观态度。因为在秦亡以后, 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项羽实际支配着 当时的政局,代表着当时的政权。
京剧《霸王别姬》的一开头就是刘邦 准备发兵攻打项羽,群臣根据当时的 不利形势,纷纷劝阻项羽不要出兵。 但项羽不听劝阻,最后竟然蛮横地宣 布“退班”。戏演到这里,周总理轻 轻地说道:“一言堂”。 项羽回到内宫后,虞姬又规劝项羽不 要出兵迎战。项羽却毫不耐烦地说道: “孤意已决!”周总理评论说:“一家之 长。”
巨鹿之战背景:
巨鹿之战,是当时一场重要的战役。秦的主 力集中在这里,秦兵转败为胜,各路救赵的 诸侯军,齐聚巨鹿城下,却都不敢进军,都 作壁上观。怀王派宋义为大将军,率兵救赵, 此人怯懦自私,坚持观望态度,停军不前。 项羽却认识到这是一场关键的战争,断斩宋 义之头,率军渡河救赵,破釜沉舟,终于大 破秦军,扭转战局,极写项羽叱咤风云,英 勇善战的英雄形象。
正如司马迁在“论赞”中所说的“政由 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 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把项羽看得同 帝王一样。但司马迁认为项羽“自矜功 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 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 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由 此可见,司马迁并不完全是以成败论英 雄,而是遵从历史,从实际出发,基本 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司马迁对项羽的描写真实而又客观,且带有 强烈的感情,他赞扬项羽,但并不隐瞒他的 缺点,他批评项羽的缺点,但并不妨碍对他 的敬仰,这些都是司马迁的可贵之处,也是 成功之处。 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 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 羽个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 能挡住民心的向背。 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 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领域、一个项目。
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如画。 •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 •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 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 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 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 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 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 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 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得 人者昌,失人者亡) —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 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 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 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 天下心。”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 ②印刓(wán)敝:把印信捏在手中, 棱角都 被摸圆了。 (妇人之仁、失去人心)
“一家之长”
“一意孤行”
“一筹莫展”
“一曲挽歌”
“一败涂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我们再来看项羽的最后一战“东城 快战”。思考讨论:“东城快战” 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项羽形 象的?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 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 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 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 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 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 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 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 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 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 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 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