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优化方式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优化方式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优化方式
作者:王卫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7期
王卫东
现阶段,受《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影响,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得到了有效的彰显,并掀
起了学习古诗词的浪潮。

腹有诗书气自华,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能够对学生的情操予以陶冶,并增强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

但就大部分学生而言,古诗词学习较为困难,这主要是其创作
年代距离我们很遥远,表达巧妙,言简意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常不会较为直接显露出来,需
对其予以深入的分析才能够总结出其中所包含的内涵。

就初中生而言,其在学习能力的限制下,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并不强,难以理解诗文的真正含义,因此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
词属于教学难点。

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式予以适当的转变,化难为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讲解缺少意境以及哲理感悟
现阶段,“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是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

可以和教师一同探讨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哲理的学生少之又少。

进而导致初中生在理解古诗词时并不自主思考,只是一味地听取教师对古诗词的诠释,这种缺少反复琢磨古诗词的学习,必定不能让初中生深
刻感悟古典文化,久而久之,初中生独立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便丧失。

进而导致初中生不能感受
到古诗词的内容和美感,并让古诗词学习会变得十分无趣,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同时,古诗词
中因为包含了很多道理以及只可以意会的意境,这是凭借口头讲述不能做到的。

(二)古诗词的教学没有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学科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语文教学不能和生活实际相脱离,古诗词教学同样如此。

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情感体验要借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感受到。

以《游山西村》一
课为例,当讲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的时候,可以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相
结合进行理解,学生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做题思路走进“死胡同”的时候,忽然发现解决
的办法就在前面,这正是这两句诗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的感悟,就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十分
简单。

但是当前的部分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对增加学生古
诗词情感体验十分不利,自然也会影响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三)朗诵具有的潜在内涵常被忽略
实际上,朗诵古诗词,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审美感悟的提高。

而审美和诗人、词人思
想的表达息息相关。

若是初中生缺少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必定不能准确把握诗人创作的情感。

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现阶段一般都是采用默写和默背的形式记忆古诗词,其原因是因为朗诵
所花费的时间较多,同时其也不是中考的考试内容。

长此以往,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忽视
朗诵具备的潜在内涵。

进而导致初中阶段的学生不能深刻了解古诗词,难以正确运用古诗词。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抓住关键,体味诗词的悠远意境
意境是诗人情感活动创造出的思想、感情充分融合在一起的具有独特性的艺术形象,其
主观色彩十分浓厚。

古诗词的精妙之处便是语言凝练,借助一些生动、鲜明的意象,将美妙悠
远的意境营造出来,十分含蓄,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字句之间无不体现作者深刻的
情感。

学习古诗词既要对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进行学习,同时还要立足于对诗词的理解,将作者
描述的意境充分感受到,加深审美体验。

所以,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不能只教学词义和背景,
还要把诗词的重点抓住,积极给予学生以引导,让其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从而将作者当时的情感充分体验到。

例如,在讲解《天净沙·秋思》的过程中,全文共28个字,但包含了9种事物,在教学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每句话所描绘出来的场景,以此来让学生能够融入到诗词的意境当中,感
受流浪在外思念家乡的心情。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凄凉的意境当中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更为
准确地对诗词予以掌握。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用情鉴赏诗文
古诗词属于时代的产物,其对社会风俗以及生活背景予以了充分的反映。

并且,在历经
几千年的变迁之后,诗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现在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
对古诗词予以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古代生活,进而用情来对诗文进行鉴赏,进而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此来将诗词的
背景展现出来,在教学《滁州西涧》的过程中,通过PPT的方式将诗文当中所涉及到的环境、
悠草、溪涧、黄鹂、老树、春雨、孤舟等意境,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基
础上,使之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到诗词所构建的意境当中,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想要表达出来的情感,进而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强化学生理解
古诗词创作年代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其遥远,因此学生对那一阶段的历史背景
了解较少,若直接开展教学会让学生产生难以接受的感觉,进而降低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而言,其主要是对作者思想感情以及经历的一种体现,会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地结合
在一起,因此在对古诗词予以讲解之前,需对学生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所处时代背景,以
此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古诗词予以理解,学生在了解这些内容之后,就能够根据当时的情境
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当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更为深入理解古诗词,并调动学生兴趣。

例如,在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过程中,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作者所处时代与经历,让
学生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来感受作者的英勇气质和为国效命的强烈愿望。

(四)创设教学情境,深入感悟作者情感
创设教学情境主要指的是通过外部手段或技术,对课文当中的情景予以模仿,以此来让
学生能够融入到较为真实的意境当中,进而深入的感受与理解课文含义。

因此,在开展古诗词
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对情境予以创设,让学生通过音频与视频对诗文的含义予以
更为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观沧海》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高耸的碣石山以
及波涛汹涌的海水,并将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播放出来,以此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当中对课文进行朗读,能够更好地感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迈
之情,仿佛自身就站在碣石山上观望大海一般,深刻的感受“日月运行,若出其中。

星河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感情。

随着海浪声学生的朗读音调也抑扬顿挫,读出了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
心中充满的慷慨激昂之情。

在此之后,教师还可以进行拓展教学,讲解毛泽东创作的《浪淘沙·北戴河》,分析“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含义,并对两首诗词的意
境予以对比,进而得到新的知识感悟。

由此可见,通过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诗词予以更加深
刻的理解,拉近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更好的融入到作者创造的情境当中。

(五)对古诗词合理编排,使其条理化、集中化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教学内容十分的丰富,且教材会被
划分为多个单元,各单元相互独立,关联性不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容易缺乏条理性。

在对古
诗词教学时,我们不能只将重点放在诗词的表达技巧上,还要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感受,若将此
作者创作的诗排列在一起教学,那么就能够进行有效的对比,降低学习难度,学习效率也能够
得到提升。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对教学内容予以科学的编排,让其条理化与集中化。

例如,
在对杜甫的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春望》与《望岳》予以编排,同时教学这两首诗,对它们存在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比较,以此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记忆与理解。

在教学时,首先需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的特点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因此他
在诗歌风格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转变。

其中,《望岳》创作在前期,蕴含了杜甫对泰山巍峨雄伟
的感叹之情。

《春望》创作在后期,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中能够感受到杜甫对国
家衰败的悲伤与无奈。

这样学生就能够对两首诗的不同情感予以对比分析,感受其中所蕴藏的
情感特点,进而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记忆。

结语:综上所述,在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古诗词的教学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古诗词教学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对自身教学方式予以积极的转变,对各类教学方式予以灵活的运用,以此
来促进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并调动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进而感受到古诗词包含
的魅力,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夯实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晶.畅游诗词海洋溅起趣味浪花——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
程(下),2017(4)38-38.
[2]林源展.浓浓诗香悠悠古韵——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
(中),2018(2):78-78.
[3]李明玉.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J].青年时代,2016(18):219-219.
王卫东,山东省齐河县第三中学教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