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

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

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摘要: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前后经历了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纵观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骄人成就。

但在现实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预测国有企业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时至今日,我国的改革开放快走过了31年,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的研究生,我们在时刻关注国家发展的同时,更要将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专业思考结合在一起,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将就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主题,分别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成就、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的归纳和思考。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各个阶段都有明显的特征,各个阶段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此时国企改革主要是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耀邦同志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指出: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此时国企改革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

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

1988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

由于承包制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1992年后国务院就不再鼓励企业搞承包。

并于同年7月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主要致力于企业内部机制的转换。

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这个阶段是我国国企改革的第二个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报告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

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股份制有利于促进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积聚社会资金,要积极试点,总结经验,抓紧制定和落实有关法规,使之有秩序地健康发展。

”这个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解决国企亏损问题、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改造,发展资本市场。

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处理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关系。

2005年4月中国证监会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到2006年末,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正确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变革资本市场等。

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国资委信息中心披露:2007年前三季度,418户国有重点企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销售、利润持续较快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保值增值能力、资金使用效率同比均有所提高。

实现营业收入91308.2亿元,同比增长19.8%;累计成本费用总额79941.3亿元,同比增长19.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总额增速开始慢于收入增速;实现利润8786.9亿元,同比增长32.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3.9个百分点。

2006年中央企业总体经营业绩再创造历史最好记录,实现利润768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报酬率7.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22.4万元/人,比上年提高21.7%;从业人员人均利润7万元/人,比上年提高9.9%;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2.0次,比上年加快0.1次;平均资产负债率55.8%,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上缴税金1.77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4.5%。

与2002年相比,全国国有企业户数虽然减少了4.36万户,但营业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分别年均增长18.7%、36%和20.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另外,国有企业改革在以下三个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1)国有企业慢慢转变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通过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利改税、承包责任制改革,将国有企业从政府机关的附属生产单位,转变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关广梅、步鑫生、张瑞敏、柳传志、倪润峰等一批国企改革风云人物以及海尔、长虹、联想等一批典型国有企业就是最好的例证。

(2)国有企业慢慢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抓大放小、攻坚脱困、股份制改造、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将国有企业改革从两权分离下的放权让利,转向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从1994年开始,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在100家企业推进。

企业大门上惹眼的“招牌”,“××厂”、“××总厂”逐步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所取代;企业领导班子里出现了“董事”、“董事长”、“董事局主席”、“监事”等新名词。

到2000年,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80%以上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3)实现国有资产的布局调整。

通过有进有退、优化布局、整体搞活国有经济的改革措施,将国有企业改革从单个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向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08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这是做强国有企业、提升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三、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现实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继续深入,国有大型企业的垄断经营必将遭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挑战。

国家的扶持政策也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的,一旦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完成,一些政策因素也将逐渐退出市场。

国有企业将被公平和平等地推向市场,这将是下一时期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同时,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仍然是具有政治性的经济组织。

国有企业的经营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经营者的思想观念密切有关,只要共产党领导的国企干部不腐化变质,国有企业就完全可以搞好。

中国也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道路来。

当然,思想问题解决之后,还有一系列体制问题需要解决。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制定公司决策和公司政策;二是公司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

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经理层由董事会选聘,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公司董事会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经理人员主要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委派或指定。

由此产生的董事和经理人员与股东会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完全丧失,不称职的经营者不能及时罢免,优秀的经营专家不能走上经营者岗位,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发挥作用。

2. 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是指各种股权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比例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

截止到2003年4月底,全国1124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占公司总股本超过50%的有890家,第一大股东为国家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65%。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投资主体单一化,大多数老国企投资主体只有国家一个。

即使一些提出改制500强目标或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尚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集决策与执行于一体。

另外,由于国有产权的非人格化,使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部分在海外的国有资产缺乏监管。

我国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主体单一化,造成政企不分,效率低下。

3. 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委托代理问题产生于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在这种情况下,当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时,经营者就可能会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当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营者就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投机行为来谋取个人利益。

这种现象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