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李继翠 郭维(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摘 要:产业内贸易是现阶段贸易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描述了产业内贸易模型、贸易内指数及其现实意义,着重分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现存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对外贸易;差异产品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05)01-0025-06收稿日期:2004-07-06作者简介:李继翠(1970-),女,安徽无为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0 引 言近年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大量增加,但中国在整个国际分工中仍处于较低层次。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分工、促进新兴和主导产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当代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使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复杂化。

因此,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对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从而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同类产品的行为,通常又被称为双向贸易或重叠贸易,这里的/同类产品0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

1.1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描述产业内贸易理论可以说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其假设前提比传统贸易理论更加贴近现实:第一,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或者是垄断竞争的;第二,产品是有差别的,而不是同质的;第三,随着边际成本的下降,规模报酬递增。

根据上述假设,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图1中垄断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D弹性较大,这意味着价格的微小波动都会引致厂商销售额的较大波动。

一个垄断厂商为了增加销售量,必须降低其物品的价格,当增加一个单位的销售时,它就必须降低它对所销售的每一单位产品收取的价格,而且这种价格下降就减少了它将卖出的每单位产品的收益。

因此,该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其价格,即边际收益曲线MR低于需求曲线D。

如果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种类,垄断厂商在生产中就会面临规模报酬递增,因此其平均成本曲线AC是向下倾斜的,由于AC是下降的,则边际成本曲线MC低于AC曲线,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相交于E点,表明二者相等,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m,如果产量水平小于Qm,则MR> MC,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该厂商就应扩大产量,如果产量水平大于Qm,则MR<MC,即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厂商就应当减少产量,因此最优产量是Qm,与此产量对应的价格为Pm,价格减去平均总成本(AC)再乘以产量就是厂商的垄断利润(图1中的阴影部分所示),当垄断不能排斥竞争时,即垄断利润的存在能够吸引其他厂商的现实进入时,垄断利润趋向于平均利润。

但规模经济特征会成为潜在进入的一个障碍,因为新进入者很难在初始阶段达到合理规模和获取最佳效益。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最先进之处就是强调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而可能是收益递增或规模经济的结果。

如果说产业间贸易是基于各国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及技术)差别的;那么产业内贸易则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兴盛完全是由于生产的规模经济。

在现实世界中,国际竞争迫使条件相似的各国厂商只生产某一产品的一种或少数几种差别产品,而不是生产全部有差别的同类产品,这可以保证使单位成本最低。

与此同时,各国可以通过进口其他的差别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在较低价格水平上的多样化需求。

只要参加国际贸易,所有国家都可以在相同程度上利用规模经济,贸易小国也可能向贸易大国廉价出口相同的产品。

如占中国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很大的机械、金属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化学工业产品等大多数产品都是基于产品差别而进行贸易的,雨伞阳伞、陶瓷产品等是基于规模经济而进行贸易的,还有一些产品如农产品是因为季节差异原因而进行贸易的,其他的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1](P4-16)1.2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于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采用/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0(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缩写II T)方法,一个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的公式为:IIT=[1-|X-M|/(X+M)]@100%式中X为出口,M为进口。

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为100%,最低为零,没有负数。

当指数为100%时,表明某种商品的出口量和进口量相同,这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

当指数为0时,表明某一产业的商品没有出口,全部进口;或者全部出口,没有进口,没有产业内贸易,只有产业间贸易。

IIT的数值越接近100%,产业内贸易程度就越高;反之,IIT越接近于零,产业内贸易程度就越低。

一般,工业化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大,经济越是不发达的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也越小。

如上世纪末美国产业内贸易指数接近60%,德国达到62%,法国则超过80%,而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国家如阿尔及利亚产业内贸易指数仅1.5%,苏丹产业内贸易指数还不到1%。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贸易水平差距极大。

1.3产业内贸易理论及模型的现实意义对中国而言,产业内贸易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该理论揭示了隐藏在贸易现实背后的某些东西,对于我们清醒地审视世界贸易格局,选择我们的贸易战略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首先,它不像传统贸易理论那样强调贸易的互利性,而是承认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垄断竞争企业通过国际贸易能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超额贸易利益,而且这种贸易利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会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转移。

对贸易双方来说,拥有规模经济或规模经济更大的一方得到的好处不仅更大,而且将进一步强化其垄断地位。

贸易利益的差距不仅不会像俄林理论所认为的那样趋李继翠等: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经济学向于均等化,还会有扩大的趋势。

其次,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减少政府干预的框架,转而倾向于支持政府干预。

规模经济的形成与强化不仅需要来自市场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政府的扶持。

最后,使人们从追求静态比较利益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转而追求动态递增的比较利益。

基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的贸易利益,比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利益要大得多,然而并非所有的产业都具备产品的差异性和规模经济特征。

有些产业如纺织品工业,尽管有产品的差异性,也可能有较大的进出口额,却并无规模经济效益。

钢铁工业虽有规模经济效益,但却缺乏差异产品,难以形成局部市场垄断。

还有一些产品如农产品,既无产品的差别,又无规模经济效益。

只有像汽车、家用电器、通讯设备等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才二者兼而有之。

不同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和要素比例呈现阶梯性变化特征,大体遵循这样一个演进程序:资源密集型y劳动密集型y资本密集型y技术密集型。

产业内贸易正是伴随着这样一个产业结构的递升而产生和扩展的。

因此更高阶段的动态比较利益也应该是在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获得。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要想在一个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里,尽快增强经济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政府扶持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在对外贸易中不仅继续发挥现时比较优势,而且带动替代产业的发展,实现规模经济,获取动态递增的贸易利益。

产业内贸易首先表现为差异产品的贸易。

所谓差异产品,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

一般地说,对水平型差异产品的需求受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对垂直型差异产品的需求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制约。

然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均,这就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部分需求的重叠。

因此,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开展垂直型差异产品贸易,而发展中国家之间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别不大,可大力发展水平型差异产品贸易。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业内贸易理论不仅仅属于发达国家,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存在较强的适用性。

2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进步。

1985年中国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31.10%,主要分布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非食用原料、食品及活动物等产品上。

1996年中国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的51.21%,主要集中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两类产品上。

2002年产业内贸易的比率进一步提高,达到57%。

与1985年相比,在饮料及烟酒、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原料、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等类别上,2002年产业内贸易的分布比例均有所上升,其中,幅度最高的产品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类。

在其他的一些大类产品如食品及活动物、非食用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化学品及有关品种类别上,产业内贸易的分布比例却下降了。

总体上讲,近二十年间中国产业内贸易比例大大提高,产业内贸易比例及结构也发生变化,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升级的方向基本一致,都在向资本、技术及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倾斜(见表1)。

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5400亿美元,2003年高达700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更是由2002年的34.4%上升至60.3%。

其中进口成为居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进口国,由外贸拉动的经济增长据测算约超过2个百分点。

20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充当着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产业内贸易的比例不断上升。

这一成绩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足以引起我们的自豪。

然而,如果冷静地考察一下,迄今中国外贸的重要支撑力量仍然是传统比较优势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各类土特产品等。

2002年初级产品及制造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02年在所统计的68种主要进出口商品中,IIT超过50%的有24种(见表2)。

其中,既具有产品差异性又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资本、技术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卷1期表12002年产业内贸易在大类商品上的比例结构分类商品名称比例(%)0食品及活动物 3.591饮料及烟酒0.672非食用原料 2.85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原料 5.544动植物油、脂及蜡0.505化学品及其相关品8.04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30.667机械及运输设备38.348杂项制品9.81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0.02总计100注:根据5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3)6相关统计资料汇总计算所得。

表2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部分货物产业内贸易指数产品指数(%)产品指数(%)产品指数(%)有线电话交换机98豆类51各类船13电线电缆97成品油47纸张12纺织品95各种燃料47合成橡胶11测绘仪器94化妆品46电冰箱11糖92工业用油46轮胎10有线通信设备91钢材42黄胺药10啤酒90计算机41表类9医疗器械90集成电路39天然橡胶9纸制品86汽车底盘35飞机8玻璃器皿77葡萄酒33苹果8起重机械77汽车32鞋类7农药73电视机及散件32服装7汽车零件72烟草制品31各种电子交换机6显像管71牛革皮29橘柑橙6塑料67摄像机29对苯二甲酸6原油64金属切削机床29纺织机械3电动机及发电机62棉花27空调器3粮谷62催化剂24玩具3铸造机械60肉食23电子计算器2建筑陶瓷59自行车类22照相机1水产品55电动工具20茶叶1抗菌素药55果汁19日用瓷1油漆52化肥13注:根据5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3)6相关统计资料汇总计算所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