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实践观

马克思、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实践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及其基本特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这种唯物主义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它把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其显著特征是把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

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来源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理论来源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条件阿尔温·托夫勒把16世纪中叶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描述为一种蕴涵巨大冲击波的社会变革的浪潮。

这股巨浪也深刻地冲击着人们灵魂深处的哲学信念,引起一场观念上的变革,它改变了人们观察、解释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

工业革命开辟了人类的新时代。

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使机器生产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这一生产力的革命使得自然经济迅速瓦解,为商品经济所取代,旧的世界秩序和社会人际关系被打破,代之以新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

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

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显示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征服自然上的巨大能动作用。

与此同时,人们扬弃了陈旧的社会关系,创立起新的社会关系,使过去彼此分割的各个生产部门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开拓了规模空前的世界市场,密切了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生产规模的扩展,使人们超越时间和空间、人种、历史、传统,语言的阻碍和狭隘的眼界,意识到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社会整体性。

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有力地震撼着小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凝固、守旧,崇尚传统的文化心理和观念框架。

这一切,都揭示出生产力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展示,从而论证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创造力。

19世纪30~40年代,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工人阶级的觉醒,法国、德国和英国工人阶级创造历史的壮举,向人们说明,人是自己的上帝,人及其活动应成为哲学的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正是适应这一时代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

从理论来源上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离不开黑格尔、费尔巴哈、卢梭,康德,歌德、费希特等前人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欧洲理性主义觉醒的时代,理性主义出于反对宗教唯心主义的需要,把精神同物质、人同自然界对立起来,而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却把人同自然界越来越密切地统一起来,并使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

因此,消解精神与物质,人和自然的截然对立,以实践为中介,实现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哲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卢梭是最早提出超越利己主义,把人同想象的环境结合起来的思想家。

他尖锐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同自然、人同社会的对立,认为这种对立是人为造成的。

他先用理想化的自然界,然后用理想化的社会来取代这种对立。

他宣称:在理想化的自然状态中,个人同社会不再对立,人同所有其他的人以及方事万物都和谐地融为一体,得到自由发展。

理想化的社会是以人们自由平等地相互订立契约的社会。

康德试图克服人和环境的僵硬对立,把两者统一起来。

可是,他认为,人的活动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人同外部世界的结合,只限于精神加给客观世界的各种形式的先验范畴,显然,这并不能克服认识和行动上的二元论。

他提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分,认为前者解决认识问题,它只管现象界。

后者说明行为问题,行为来自意志,意志发自心灵,心灵属于本体界。

现象界遵守“自然律”,本体界遵守“自由律”,两个世界分别服从两种规律,彼此互不涉及,结果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对立。

康德把“实践”局限于道德行为范围之内,又把道德准则看成是理性的“绝对命令”,是先验的和普遍有效的。

由于他割裂了“现象”和“本体”,从而他的“实践”也不能成为理性通往现实的桥梁。

所谓“实践理性”只是一种“应当”和“信仰”,最终导向道德神学。

尽管如此,康德颂扬主体性原则,力图使主客观统一起来,并把社会和自然界看作是向着自由发展的有机体。

这些思想间接促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产生。

二、黑格尔对实践——劳动的逻辑表述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最强调实践和劳动的哲学意义,他的实践是德国古典哲学光辉的思想成就。

正是黑格尔将实践作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的桥梁,从而使哲学认识论与历史哲学相互贯通,汇成统一整体的世界观。

在黑格尔之前,费希特首先在哲学认识论中提出并论述了行动、劳动和实践的范畴。

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号召:“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的生存目的”。

在他看来,人类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克服障碍,满足自身的需求,达到完善的境地,他把希望寄托于行动。

主张贯彻行动的观点,以它为全部哲学的基础,由“绝对自我”来设定自我,又设定非我,最后达到自我和非我的统一即绝对非我。

在绝对自我内部,或者为实践理性。

相应地知识学被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

他认为,就“理论的自我”来说,总有一个非我或客体与它相对立,因而不能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只有“实践的自我”才能够凭借“理智的直观”达到二者的统一。

所以,他把实践部分看得比理论部分更重要,“决不是理论能力使实践能力成为可能,而是相反,实践能力使理论能力成为可能(理性自身是实践的,只有当它的规律应用于那限制它的非我时,它才成为理论化的)”。

据此他作出“理论从属于实践”的结论。

费希特首次把实践概念纳入哲学认识论之中,这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进展。

黑格尔在耶拿时期写的手稿《伦理体系》和讲稿《耶拿实在哲学》中,都吸取了费希特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有关论述。

详细剖析了劳动、实践过程的要素、性质和特点。

他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哲学巨著《精神现象学》中明确地把行动、劳动、实践的概念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并且对它的辩证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

黑格尔把劳动过程区分为“需求——劳动——享受”三个阶段或三个环节。

他说,主体和客体“分裂的感觉是需求;这一分裂的‘被扬弃之有’的感觉是享受”。

介于需求和享受之间的中间环节就是劳动。

在劳动中,客体的“形式被实在地消灭,而客观的东西或区别被保存下来,这就是劳动自身的活动”。

他进而更具体、更确切地指出,“行动的三个环节”是:(1)目的;(2)手段或“目的实现”;(3)被创造出来的现实。

劳动实践是主体通过创产客体、扬弃客体、达到主体自身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的环节。

在《逻辑学》中,黑格尔以纯思辩的逻辑方式把这一过程表述为“行动的推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主观的“目的”对现实的关系、外部的“手段”、以及“目的的现实实现”三个阶段、三个要素或三个环节。

通过这种分的,揭示出劳动、实践是从主观目的出发达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

他说:“行为的必然性在于:目的本来就是与现实关联着的,而且目的与现实的这个统一性就是行动的概念;行为之所以发生,乃是因为行动自在自为地即是客观现实的本质”。

这里,黑格尔明确指出,主观目的必须通过劳动工具“这个外在的他物”才能转化为客观现实,而且人们通过工具能够支配自然界,但就目的自身来说又是服从于自然界的,即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

这一思想被列宁称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黑格尔对实践、劳动作出逻辑的表述,他说:“这种包含于概念中的,相等于概念的,把对个别的、外在的现实之要求包括在自身之内的规定性,就是善”。

实践就是“善的理论”,即主体的“要求”到“外在的现实”的转化,“个别”性和“概念”的普遍性的辩证统一。

显然,黑格尔把人的能动性充分体现在劳动、实践的概念中,并把它作为全部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

黑格尔的实践范畴是德国古典哲学光辉的思想成就。

虽然,在他那里作为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环节的实践和劳动,归根结蒂还是一种“理念的活动”,却使哲学认识论与历史哲学相互贯通,汇成统一整体的世界观。

在实践和理论认识的关系上,黑格尔不仅揭示了两者的辩证关系,而且得出了实践高于认识的结论。

在他看来,理论认识活动是“接受了存在着的世界,使进入自身内,进入主观的表象和思想内,从而扬弃了理念的片面韵主观性”。

与此相反,实践的活动作为从主观目的向客观现实的转化,其特点在于,“规定并改造”客观现实,以便满足主体自身的需求,就是说,它“扬弃了客观世界的片面性”。

实践的理念之所以比以前考察过的认识的理念更高,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

这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准备了理论前提。

三、费尔巴哈对实践概念的理解与黑格尔学派精神性的实践概念相对立,费尔巴哈在实践物涵义上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

他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些很富于启发生的思想。

康德企图在“纯粹”悟性中寻找真理的标准,与他相反,费尔巴却在生活中、在现实中、在实践中看到这个标准。

他写道:“理论所不能解决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这里,费尔巴哈并不是从个别人的实践出发,而是从整个人的实践出发的。

与以前的哲学家不同,费尔巴哈不认为只有理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的,他强调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的,因为只理性的东西才是合乎理性的。

人才是理性的尺度。

“思想和存在的统一,只须将人理解为这个统一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有真理。

”“人”不是指个别的人,人的“本质被包含在社会里,包括在人和人的统一中”。

个别的、孤立的个人不能创造语言、国家、道德,使认识发展,让理性完善。

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人们共同活动的结果。

费尔巴哈把生活、实践放在对理论来说属于根源的地位,是很有意义的。

虽然他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消费的实践不是生产的实践,但是这种实践毕竟不是纯粹理论的实践和脱离现实的实践。

他对实践理解的主要局限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

他认为真理的标准、尺度是“类”。

“如果我在类之尺度中来思想,那么,这样所想到的东西就是人一般地能够想到的,从而,如果一个人想要正常地、合乎规律地、因而真正地思想的话,就必须想到这些东西。

跟类之本质相一致的,就是真的,跟类之本质相矛盾的,就是假的,真理就只有这样一定法则,除此以外便没有了”。

总之,始终没有超出抽象的直观的界限。

正如马克思指出,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活动意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特征一、实践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观的扬弃和超越。

马克思既不把实践看作是纯思辩的理念活动,也不认为实践只是饮食男女等物质活动,而是把它理解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他立足于劳动生产的基础上,阐明这种现实的感性活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活动。

早在青年时代,马克思就把“感性”看作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认为通过这媒介如同通过焦点,会点燃世界之光。

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高》中明确地指出,这种感性媒介就是劳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并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