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胺碘酮指南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从胺碘酮指南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胺碘酮预防房颤复发(CTAF)
Amiodarone to Prevent Recurrence of Atrrial Fibrillation
D. Roy AND OTHERS
研究背景: 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理想目标。一些未设立
对照组的研究提示,小剂量胺碘酮在预防房颤复发方面较 其他药物更为有效,但迄今没有大规模的随机研究对此进 行证实
以上特点决定了: 胺碘酮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 用药方法——负荷量+维持量 起效时间长,停药后清除时间长 用药的复杂性
胺碘酮在房颤中的应用
胺碘酮与房颤/房扑
胺碘酮的作用
—— ——不能转复,但心室率降低 ,血液动力学及症状改善 ——降低电击心房除颤阈值(不同于I类) ——有利于电击复律后窦律的维持
胺碘酮用于心房颤动转复后窦律的维持
低剂量乙胺碘呋酮 用于心房颤动或心 房扑动心脏转复后 维持窦性心律
JAMA
89例
1992;267:3332-3333
心脏转复后1、2和3年间维持 窦性心律病人的累积百分比分 别为61%、56%和53%
胺碘酮对难治性房 颤或房扑维持窦性 心律的长期疗效
CTAF
Am J Cardiol 1995; 110例 对慢性房颤1年、3年和5年维
76: 47-50
持窦律分别为95 %、90%和
82%
对阵发性房颤1年、3年和5年 维持窦律分别为80%、57%和 43%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 342 March 30 2000
403例
一年内维持正常窦性心律:
胺碘酮:69%传统治疗:39% 胺碘酮在预防房颤复发方面较 索他洛尔或普罗帕酮更为有效
——钠通道阻滞(轻度)
不同于其它Ⅰ类药,促心律失常少,不增加死亡率,不抑制心 功能
作用特点:多因素作用
——钙通道阻滞(轻度) 抑制早期后除极(EAD)和延迟后除极(DAD) 减少扭转室速
——非竞争性抑制a、b肾上腺素能受体 削弱交感肾上腺系统活性,抑制急性期的电不稳定 性。利于VT/VF防治,
药理作用(1)
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
急性复律胺碘酮静注优于奎尼丁(口服) 急性转律,与IC类药物(氟卡尼、普罗帕酮)比较:
-急性转复率相似 -早期转复率(1h内),IC类药物高于胺碘酮 -24h的转复率胺碘酮 略优于IC类药物 转复48h内房颤 ① 先给静脉负荷150-300mg静注,20mg/kg 24h静 滴 ② 有效转复律可达55%-95% 超过48h 房颤转复 ①华发令抗凝,INR 2.0-3.0 ②600mg/d一周,400mg/d一周,200mg/d 维持 ③ 不能转复者电复律
心电图改变
▪ RR间期延长 ▪ PR间期延长 ▪ QT间期延长 ▪ QRS波通常不增宽 ▪ 可出现独特的分裂双峰T波
药代动力学特点
极高的脂溶性,分布容积大(60L/kg) 易在肺、肝、肾、心、脂肪等沉积 口服生物利用度30%-50%,口服达峰时间2.5-5小时 静脉达峰时间15-30分钟 属三室模型 血药浓度和剂量呈线性相关 需要数月达到血浆稳态 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及毒性作用相关性不好 肝脏代谢,粪便、胆汁排泄,几乎不从肾脏排泄 清除半衰期变异大且长:口服 35-110天 胺碘酮主要代谢产物去乙基胺碘酮亦具有药理活性,比胺碘酮 的清除半衰期更长
抗心律失常药物评价
药物控制心律失常的有效性 安全性:药物促心律失常作用、负性变时、负 性变力、脏器毒性 远期预后影响
胺碘酮指南的制定
40余年的临床应用,积累一定的经验 胺碘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了循证医学的证据 90年代后AM使用全球性增长,到1998年占了总的抗心律 失常药物处方的24.1% 胺碘酮的药理、药代和临床使用的复杂性 有效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之外,具有一定的心脏外的不良 作用 国外已经有相应的指南 为了规范化及合理应用的需要,制定了我国的指南
化学结构 式
盐酸胺碘酮
O C
O
(CH2)3-CH3
I
C2H5
-O-CH2-CH2-N
HCl
C2H5
I
AmiodaroneFra bibliotek碘化苯并呋喃衍生物
作用特点:多因素作用
——钾通道阻滞(III类药物):
可同时抑制慢、快成分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s、IKr)。阻滞 超快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和内向整流钾电流(IK1) 不同于其它纯Ⅲ类药(选择阻滞Ikr ),具有一定的使用依赖 性,尽管延长QT,极少产生扭转室速
从胺碘酮指南看抗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症抢救中心 朱俊
胺碘酮发展简 史
• 六十年代后期发现胺碘酮具有抗心绞痛作用 • 七十年代初才发现胺碘酮有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 • 八十年代初美国用它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因剂量大(负荷
剂量达37.8g,维持量达1.2g/d),出现严重毒副作用 •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进入低潮 • 1989和1991年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 I和II)的结果表明,
抗心律失常作用
减慢窦性心律 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延长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 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的传导
药理作用(2)
抗心肌缺血作用
降低外周阻力并且减慢心率,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 直接作用于冠脉血管平滑肌,增加冠脉流量 口服负性肌力作用轻或无 降低主动脉压和外周阻力,从而维持心输出量
不同剂型
▪ 静脉制剂与口服制剂作用不完全相同 ▪ 静脉应用早期主要表现为I, II, IV类抗心律失常
药物的作用,III类药物的作用出现较晚 ▪ 较长时间静脉用药会出现口服药的药理作用 ▪ 胺碘酮口服起效及清除均慢,其口服需数天至数周
起效,负荷量越大,起效越快 ▪ 静脉起效时间数小时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IC类抗心律失常药氟卡尼、英卡尼和莫雷西嗪治疗心梗后 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值得怀疑 • 重新评价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地位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
从胺碘酮应用的兴衰,反应出心律失常治疗的探索过 程,以及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的重要性
CAST试验后心律失常治疗观念转变: ——强调基础疾病治疗,去除诱因 ——降低死亡率 ——通过终止心律失常或控制室率改善 血流动力学状态 ——消除由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