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昆明肾脏病医院650000 陈亚波[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方法,对本院2000年以来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的观察,总结临床护理措施及预防对策。

结果,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排斥反应、尿漏、肾小管坏死等,主要对策为药物冶疗,放置引流管及术前积极预防措施。

结论,术后护理,对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减少及预防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肾移植并发症护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有效而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能够使病人摆脱透析的痛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我院自2000年以来,成功地为近600例病人施行肾移植手术,现对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进行探讨。

1、出血是最早出现的并发症之一,表现形式有肾血、移植肾自发性破裂、移植肾血管破裂,临床上患者突感移植肾区剧痛,也可出现膀胱刺激征、休克、移植肾区隆起、局部压痛、反跳痛等体征,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观察引流液性质及量,监测血常规及凝血五项等化验指标,以便及时处理,主要护理措施为积极防治,观察生命体征及引流液的情况,加强生活护理,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多卧床休息。

2、感染肾移植术后感染是患者致死常见原因,病死率高达40-78%,现在由于组织配型的进展,减少抗排斥药的剂量,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使感染率明显下降,但感染仍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主要有泌尿系感染,口腔感染,切口及皮肤感染和肺部感染,尤以肺部和泌尿系感染最为常见。

为预防肺部感染,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咳痰、定时拍背、雾化吸入,观察痰液的性质和量,每日进行空气循环消毒,严格探视及隔离制度,增强病人体质,减少病原体入侵。

对于泌尿系感染的防治,做到每日2次用稀碘伏会阴冲洗,大小便后保持清洁,每日2次用呋喃西林进行膀胱冲洗,观察病人尿液情况及自身症状,因此应对患者采取严密的保护性隔离措施及无菌技术操作。

3、排斥反应排斥反应是肾移植失败的原因,根据其发生性质分为以下类型:超急性、急性、慢性、迟发型。

急性排斥反应大多数情况是可以逆转的,主要表现为移植肾肿大、疼痛、发热、血压增高、尿量减少和肌酐升高或不降等。

慢性排斥反应多发生于肾移植术后数月或数年,表现慢性肾功能损害,血压升高、尿量减少、肌酐升高,为早期发现排斥反应,应注意患者尿量、主诉及临床检查结果。

出现排斥反应可采取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或是ALG、ATG治疗。

4、尿漏尿漏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国外为3-10%,主要原因有吻合口缝线脱落、针距过稀、包埋欠佳和取肾技术不佳等造成,为防止和减少肾移植术后尿漏的发生,保持引流管通畅是关键,进行各项操作时应防止管道脱落,尿管及输尿管采用J管支撑,拨出尿管后不能憋尿避免膀胱过度充盈,注意观察排斥反应的发生,搬动病人应小心,排斥反应可诱发尿漏的发生。

此外,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时景响伤口愈合,易发生尿漏。

护理应注意保持管道通畅和敷料干洁。

5、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管坏死在肾移植术后几乎不可避免,常出现术后尿闭、发热、肌酐不降等情况。

随肾小管上皮的再生,尿量逐渐增加,使肾功能得以恢复。

并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情绪、严格控制出入量、保持出入平衡,并准确记录出入量。

密切观察体温、脉博、呼吸、血压变化,。

密切观察尿液颜色、比重及量的变化,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感染及交叉感染,做好生活护理及饮食搭配。

综上所述,我院对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仍处于学习阶段,还要在以后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新的护理方式,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能在我院得到及时诊疗,早日康复。

[编辑本段]简介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T. P. Wang的干燥块根。

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主产陕西、山东、甘肃、河南等地。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

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

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

气微,味微甘而辣。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

归肺、肾、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泻水逐饮。

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更不利,消肿散结:外用可治痈肿疮疡。

【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编辑本段]选方1、水肿腹满。

用甘遂(炒)二钱二分、牵牛一两半,共研为末,煎为水剂,随时服用。

2、身面浮肿。

用甘遂二钱,生研为末,放入猪肾中,外包湿纸煨熟吃下。

每日吃一次至四、五次。

如觉腹鸣,小便亦通畅,即是见效3、肾水流注(腿膝挛急,四肢肿痛)。

用上方加木香四钱,每用二钱,煨熟,温酒嚼下。

泻下黄水为验。

4、大小便不通用甘遂五钱(半生半炒)、胭脂坏了十文,共研匀。

每服一钱,加白面四两,和水做成面片,煮熟淡食。

待大小便通畅后,再服平胃散加熟附子,每取二钱煎服。

5、水鼓气湍。

用甘遂、大戟各一两,慢火炙后,共研为末。

每取二、三分,加水半碗,煎开几次,待温服下。

不过十服见效。

6、脚气肿痛。

和甘遂半两,木鳖子仁四个,共研为末。

每取四钱,放入猪肾中,湿纸包好煨熟,空心吃,米汤送下。

不过十服见效。

7、疝气偏肿。

用甘遂、茴香,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酒送下。

8、痞症(发热、盗汗、胸背疼痛)。

用甘遂包在面中,放浆水内煮十沸,去面。

把甘遂在微火上炒黄,研为末。

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每服一钱,临星时服,冷蜜水送睛。

忌油腻鱼肉。

9、消渴。

用甘遂(麸炒)半两、黄连两,共研细,加蒸饼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二丸,薄荷汤送下。

忌甘草。

10、风痰迷心癫痫。

用甘遂二钱,研为末,放在猪心里。

缚紧,纸懈,煨熟。

取药出,加辰砂末一钱,分成四份。

每服一份,半用过的猪心煎汤调下。

以大便下恶物为效,否则须再次服药,此方名“遂心丹”。

11、小儿马脾风(风热喘促,闷乱不安)。

用甘遂(包面中,煮过)一钱半、辰砂(水飞)二钱半、轻四化建设少许,共研为末。

服时,先取少许浆不,滴入一为油,然后放药末二、三分在油上。

等药下沉,去浆灌服。

此方名“无价散”。

12、麻木疼痛。

用甘遂二两、蓖麻子仁四两、樟脑一两,共捣作饼,贴患处。

此方名“万灵膏”。

内服甘草汤。

13、突然耳聋。

用甘遂半寸。

棉裹插耳内,口中嚼少许甘草。

[编辑本段]甘遂【英文名】RADIX KANSUI【别名】猫儿眼[西北]、化骨丹、甘泽、肿手花、萱根子【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Liou. mss. 的干燥块根。

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

【制法】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炒至微干,晾凉。

每100kg甘遂,用醋30kg。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

5~2。

5cm。

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

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

气微,味微甘而辣。

【鉴别】本品粉末类白色。

淀粉粒甚多,单粒球形或半球形,直径5~34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无节乳管含淡黄色微细颗粒状物。

厚壁细胞长方形、梭形、类三角形或多角形,壁微木化或非木化。

具缘纹孔导管多见,常伴有纤维束。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

归肺、肾、大肠经。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毒性较大。

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食用过量出现腹痛、下泻、呕吐、脱水、严重时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而死亡。

小鼠口服1 0—50g/kg生甘遂或炙甘遂的乙醇浸膏,半数动物有明显腹泻,生甘遂作用强,毒性也大,58只小鼠服药后死亡11只。

热水提取物有剧泻作用。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

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消肿散结:外用可治痈肿疮疡。

原植物【用法用量】0。

5~1。

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注意】体弱及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备注】(1)用于胸水腹水、面浮水肿等症,常配合牵牛子、大戟、芫花等药同用。

用于痰迷癫痫,可配朱砂应用。

用于因湿热壅滞而结成的肿毒,但主要宜用于初起之时,并须配合清热解毒药内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编辑本段]原植物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大戟科Euphorbiaceae 多年生草本,高25~40cm,有白色乳汁。

根细长,稍弯曲,部分呈连珠状,亦有呈长椭圆形,外皮棕褐色,其上生有少数细长的侧根及须根。

茎直立,下部稍木质化,淡红紫色,上部淡绿色。

叶互生,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5~9cm,宽4~10mm,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

总花序顶生,有5~9伞梗,每伞梗再二叉状分枝;苞片三角状宽卵形;杯状聚伞花序总苞钟状,先端4裂,腺体4,生于裂片之间的外缘,呈新月形;雄花多数,长短不等;雌花1朵,位于总苞中央,子房3室,花柱短,顶端3裂,柱头头状,微2裂。

蒴果近球形。

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于荒草地、路旁。

分布于河南、山西、湖北、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编辑本段]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甘遂,今惟用连珠者,然《经》中不言。

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入药须斟酌。

2.《珍珠囊》:水结胸中,非此(甘遂)不能除。

3.《汤液本草》:甘遂可以通水,而其气直透达所结处。

4.《本草经疏》:甘遂,其味苦,其气寒而有毒,善逐水。

其主大腹者,即世所谓水蛊也。

又主疝瘕腹满、面目浮肿及留饮,利水道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气肿满者,谓诸病皆从湿水所生,水去饮消湿除,是拔其本也。

甘遂性阴毒,虽善下水除湿,然能耗损真气,亏竭津液。

元气虚人,除伤寒水结胸不得不用外,其余水肿鼓胀,类多脾阴不足,土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泛滥,即刘河间云诸湿肿满属脾土,法应补脾实土,兼利小便。

不此之图,而反用甘遂下之,是重虚其虚也。

水既暂去,复肿必死矣。

必察病属湿热,有饮有水,而元气尚壮之人,乃可一施耳,不然祸不旋踵矣。

5.《本草崇原》:土气不和则大腹,隧道不利则疝瘕。

大腹则腹满,由于土不胜水,外则面目浮肿,内则留饮宿食,甘遂治之,泄土气也。

为疝为瘕,则症坚积聚,甘遂破之,行隧道也。

水道利则水气散,谷道利则宿积除,甘遂行水气而通宿积,故利水谷道。

6.《本草新编》:甘遂,破症坚积聚如神,退面目浮肿,祛胃中水结,尤能利水。

此物逐水湿而功缓,牵牛逐水湿而功速,二味相配,则缓者不缓,而速者不速矣。

然而甘遂亦不可轻用也,甘遂止能利真湿之病,不能利假湿之症。

水自下而侵上者,湿之真者也,水自上而侵下者,湿之假者也。

真湿可用甘遂以开其水道,假湿不可用甘遂以决其上游。

真湿为水邪之实,假湿乃元气之虚,虚症而用实治之法,不犯虚虚之戒乎,故一决而旋亡也。

7.张寿颐:甘遂苦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