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阅读专题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 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4.代入检验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
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因为中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 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 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答题思路】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首先,一定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
也应毫不犹豫地读下去,一遍不行,就读两遍、三遍。在反复阅读中,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然后,
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阅读时产生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主旨了。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 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考点一】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 分) (1)夙.夜忧叹 夙: (2)斟酌损.益 损: (3)咨诹.善道 诹:
(3)留。人名、地名、书名、物名、年号、国号等要保留。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就可直 接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
(4)删。去掉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不必翻译的词语。如《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中的两个“之”字就不用翻译。
(5)补。文中省略的部分,如主语、介词等,翻译时要补上。如《桃花源记》中“( )见渔人,乃 大惊,问( )所从来”翻译时依次要补上:村中人、渔人。
[参考译文] 亭林先生(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随身。有时候到了 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查其地域。如果和自己知 道的不同,就翻开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没有疑惑才停止。骑在马上没有事情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 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 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种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节选自《清朝艺苑》)
1.解释加点词语。(1 分) (1)必无所疑乃已. (2)若.与平生所闻不合
【答案】(1)停止 (2)如果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对于解释课外文言词语,要回顾、联系课内相关词语的意思,将 这种意思代入课外语段中,看是否一致,然后加以判断。如(1)题“已”可联系课内《河中石兽》中 的“转转不已”,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可判定其意为“停止”;(2)题“若”可联系课内《唐雎不辱 使命》中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可判定其意为“如果”。
只要认真学好课内字词解释,课外文言文字词解释便不足为惧。如“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 所笑也”中“宜”字在《爱莲说》《出师表》中都出现过,由《爱莲说》 中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本题中的“宜”是“应当”的意思,将“应当”的意思代入“朕与 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中,符合语境和选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也可以解释为“应 当”。
(6)调。倒装语序的句子,要注意调整语序和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一致。如《曹刿论战》中“何以战” 是宾语前置,翻译时应理解为“以何战”,译为“凭借什么作战”。
考点6 分析人物形象
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选文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2)××的哪些……让人感动(钦佩)?请根据选文第×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简要分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选文表现了××的哪些特点? (5)本文中××还有什么突出之处受人推崇?请简要分析。
【答案】(1)早,早晨 (2)减少 (3)询问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掌握。“夙夜”连用是强调忧虑的时间长,“夙”是“早晨”的 意思;“斟酌损益”是“斟酌情理、考虑得失”。“损”是“减少”;“咨诹”是同义复词,“诹” 也是“询问”的意思。
【考点二】 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徒以.有先生也 B.还于.旧都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以彰其.咎 望其.旗靡 D.以伤先帝之.明 欲报之.于陛下也
【答题思路】 1.文言文翻译句子的原则
信——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达——通畅,语意流畅,没有语病。 雅——有文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文笔优美。 2.文言文翻译句子的方法及示例 (1)对。把原文中单音节词对译为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如《口技》“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应理解为“心情”,“舒”应理解为“松弛、放松”;另外“少”理解为“稍微”,“稍稍” 理解为“渐渐”,在翻译时一定不能丢落。 (2)换。找意思相同的词来替换。如《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美”,加点词语分别理解 为“许多”“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美丽”,串在一起也就是整句话的翻译了。
【考点四】 朗读停顿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 处) (1分) 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考点五】 翻译句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分)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 书。
【答案】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此题要求只断一 处,可结合意思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出门就 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随身。“则”表动作的 顺承,其前可断。故断句为: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 自随。
2.组词法 古代汉语简洁精炼,用词讲究,相当一部分的词语解释,都可以单个字进行组词,成为词语的含
义。如《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的“交通”解释为“交错相通”。再如《宋初古文》中“往岁士 人多尚对偶为文”的“尚”通过组词法,可以解释作“崇尚”。不过,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这么解 释,所以,组词之后,最好是将词语的含义代入原文中,看句子翻译是否通顺,以此来检测词语的解 释是否正确。 3.语境推测法
考点4 朗读停顿
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思路】 “断句”属于句间停顿,解答此类题,需先读全文,了解大意,理清人、事、物、景之间关系,
然后尝试理解句子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可依据下面技巧准确断句。 (1)借助“曰”“云”“谓”断句,这些表示“说”的词语后往往要断开。 (2)借助名词断句。名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语要在其后断开。 (3)借助虚词断句。一些虚词往往用于句首(如“夫”“至若”“盖”“若夫”等)或句尾(如
考点3 理解文章内容
技法精讲
【常见题型】 1.隐性考查
即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融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或“筛选文章信 息”的考查中,这种情形较为多见。 2.直接考查
即专门设题或设项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情形以前相对少见,但这种考 查形式有增加的趋势,这正是语文注重人文性和阅读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
【答案】亭林先生(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 下过书。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注意文中关键词 的翻译,如“自”译为“从”,“释”译为“放下”。
【考点六】 分析人物形象 4.亭林先生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2分)
【答案】亭林先生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 严谨、学习专注的品质值得我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解题时 需在文中找出亭林先生的言行来分析作答。文 中,“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 马捆书自随”表现了亭林先生的勤奋好学,“呼老兵 诣道边酒垆……考其区域”可见亭林先生注重实地 考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表现了亭林先生治学严谨,“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 坠崖谷,亦无悔也”表现了亭林先生对待学习的专注。
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相对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在《曹刿论战》中
‘忠之属也’具体是指:
”一题中,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断的方法去寻
找,这样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其次,是理解性筛选。例如“上文通过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核舟的
,赞美了雕刻者的技
艺精湛”一题,如果仅仅理解为是为了说明核舟的“小”那就只是浅层的理解了。其实,作者意在强
当课内迁移法和组词法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词语含义的时候,可以用语境推测法。如“国弱则诸侯 加兵”,“加兵”一词在课内没有出现过,如果用组词法,就变成“增加士兵”,不符合原文含义, 这时候可以依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加兵”的主语是“诸侯”,那么诸侯“增加士兵”是为了 什么,就是为了打战,由此可推,“加兵”应该解释为“兴兵攻打”。
【答案】C
)(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A项,把,拿;因为。B项,到;从。C项,他们的。D项, 助词,的;代词。
【考点三】 理解文章内容 3.选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4分)
【答案】 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使其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阅读能力。多次提到先帝,是因为引先帝所说的话更能说服刘禅, 同时也希望刘禅能继承先帝遗志。顾其主面,又表臣心,凸显出诸葛亮的高明。
调小小核舟上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物、物件、题字等,从而说明核舟的“精致”程度。
第2讲 课外文言文阅读
真题体验
[2018·绥化] 阅读文言文《亭林先生》,回答问题。 (5分)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
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 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技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