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的行为主义
二、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
• 从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心理学关注对人的行 为的预测和控制,而不是对“意识”的分析。 • 华生所谓的行为即是“刺激—反应(S-R)”的联 结。 •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这样的论据和规律,即 给予刺激,就能够预测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或 相反,给予反应,就能够详细说明有效刺激的性 质。
经典条件反射
• 经典条件反射中刺激的泛化和分化 • 刺激的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 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 的一种作用过程。 • 实验过程: • 圆形光圈+无条件刺激(如肉)→唾液分泌反应 • 椭圆光圈→无唾液分泌反应 • 圆形光圈→唾液分泌反应 • 结论:狗学会只对圆形光圈作出唾液分泌反应而不理 会椭圆光圈。 • 刺激分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个体分辨勇敢和 鲁莽、谦让和退缩等行为现象。
华生的激进行为主义
华生的激进行为主义
• 华生(John B. Watson,1878-1958),美国著名心 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 1913年,《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 心理学是完全客观的、实验的自然科学; • 心理学是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科学,而不是对意 识的内省研究; • 心理学应该抛弃任何心理主义的观念,而是使用 刺激和反应这样的行为概念; • 心理学的目标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类型
• 动物的高级神经基本活动有三种特性 • 神经过程的强度:整个神经系统工作的性能受强烈 刺激和持久工作的能力。在一定的限度内,神经细 胞的兴奋能力符合刺激的强度,强刺激引起强兴奋, 弱刺激引起弱兴奋。 •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指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间 的相对关系。神经过程平衡的动物,其兴奋与抑制 过程的强度相近,不平衡则意味着一强一弱。 •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 转化的速度。如果两种过程更迭得迅速,表明神经 过程灵活;反之则灵活性低。
情绪
• 华生认为,情绪是遗传的,原初的,其反应是模式化
的、类型化的,即使情绪反应的各个细节表现出一定 的恒常性,规律性和顺序性。他认为,情绪活动于体 内,包括整个身体,尤其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 • 原始情绪模式表现为惧、怒、爱三种基本情绪反应。 它们各有其发生的主要情境及其典型表现。
• 恐惧:大的声响和失去支持(如跌落)引起 • 愤怒:由限制活动的自由引起 •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 某一个体在某一年龄阶段的人格,就是他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各 种习惯系统或活动流的横切面部分,根据某一个体人格中占优 势的习惯系统,就可对个体人格进行分类并据此而判断其主要 人格特征 :
• • • • • 肢体习惯——职业习惯 喉头习惯——善于言辞 内脏习惯——怕人害羞 人格并不神秘,可以观察 人格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习惯行为模式,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彻底改变人格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改变个体的环境来重塑个 体,用此方法使新的习惯加以形成。他们改变环境越彻底,人 格也就改变得越多。”
行为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客观的自然观察、实验控制的或仪器的 观察 • 条件反射法:以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为理论依 据,主张像研究动物心理那样来研究人。 • 测验法:设计和运用不一定需要语言的有明显外 部表现的行为测验,即行为样本测量。 • 言语报告法:通过被试者的自我陈述,从而了解 引起反应的刺激和相应的反应性质。
四、华生行为主义对常见心理学问题的解释
• • • • • 本能 语言与思维 情绪 人格 学习
本能
1907-1915年对鸟类习性的研究中,将本能分为三大类别: 未经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具有的先天完善的本能 本能通过后天的习惯得到补充 不确定刺激产生的随机反应 1919年,华生认为本能是行为的遗传模式,对人而言只是 早期存在婴幼儿那里,但很快就被习得的习惯所取代,习 惯很快主宰人类行为。 • 1925年,华生彻底抛弃人类本能的观点,认为至多存在本 能的简单反射,但没有天生的复杂行为模式,行为都是条 件作用、经验和习惯养成的。 • 对本能论的否定意味着激进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 • • • •
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内容
• • • •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 对常见心理问题的解释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 反对任何心理或心灵主义 • 心理、意识和灵魂一样, 只是一种假设,既不可 琢磨,又不能加以证实。欲望、目的、思维、情 感等都要从心理学中去掉。 •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自然科学 • 心理学的研究题材和方法与自然科学是相一致的。 把可观察的客观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情绪
• • 华生用条件反射的方法研究情绪发展变化,并得出了 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首先,他认为,人的各种复杂情绪是通过条件作用, 而逐渐形成的(如对11个月的小阿尔伯特实验)。
•
其次,华生认为,由条件反射形成的情绪反应具有扩
散和迁移(泛化)的作用。在对白鼠形成恐惧反应后, 孩子也会怕其它带毛的东西和动物如兔、猫、狗、刷 子等。
情绪
• 华生认为,他用这几个名词时,自己踌躇很大,深 怕别人误解为意识一类的主观的东西。他希望人们 抛弃这些名词的旧含义,而用呼吸、心跳以及其它 不学而能的反应的观点来理解。 • 华生的情绪学说和詹姆斯一兰格的情绪学说相类似, 均把情绪归结为内脏和腺体的变化,所不同的只是 华生否定知觉和意志过程,而将不同的情绪确定为 特定内脏变化的行为表现。
经典条件反射
• 经典条件反射中刺激泛化与分化的互补关系 • 泛化: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能使我们的学习 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 • 分化: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能使我们对不同的 情境作出不同的恰当反应,避免盲目行动。
经典条件反射
• 刺激分化实验中导致的实验性神经症 • 刺激分化实验中,巴甫洛夫认为,圆圈将引起狗过量 的唾液分泌,而椭圆将抑制其过量的唾液分泌。现在 使圆圈越来越接近椭圆,根据巴甫洛夫的观点,当圆 圈与椭圆变得越来越难以辨认时,神经系统兴奋和抑 制过程将会发生冲突,动物的行为就会失控。因为这 种行为的失常是在实验中发生的,所以称之为实验性 神经症。 • 实验性神经症中动物所表现出的异常行为呈现出不同 的模式。有些狗对冲突的反应变得高度激怒,有些则 变得抑郁和胆怯。由此,巴甫洛夫发展出来神经系统 的活动类型学说。
神经系统的活动类型
神经系统的活动类型→艾森克的人格类型
• 动物如何对冲突做出反应,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们所 具有的神经系统的活动类 型所决定的。巴甫洛夫晚 年推测,人的许多异常行 为是由于大脑中抑制过程 的崩溃引起的。 • 巴甫洛夫关于冲突的研究, 以及他的神经系统类型学, 极大的影响了后来关于人 格类型、异常行为、冲突、 挫折和攻击的研究。
•
再次,华生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可形成分化条 件情绪反应。除条件刺激白鼠外,其他刺激单独使用 时,不以重击声来强化,则扩散消失,只对白鼠保留
恐惧反应。
• 最后,华生认为,不良的条件情绪反应,可以通过条 件反射方法如重新施行条件反射作用或解除条件作用 加以消除。
语言与思维
•
• • •
华生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习惯行为。语言的习惯行为有两 种表现形式:
一、经典条件反射
• 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反射,即是由先前 刺激所引发的。 • B=S→R
经典条件反射
• 经典条件反射:是指运用刺激和反应之间某种既 定的关系,使人学会对于不同刺激作出相同反应 的过程。
• US→UR US,S'(CS)→UR CS→CR
• 无条件反射:US无条件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 引起预期反应(如本能);UR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 自动引起的反应。 • 有条件反射:S'中性刺激,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 起预期的反应;CS条件刺激,在条件反射形成后,中性刺 激就变成了条件刺激;CR条件反应,单独由条件刺激引起 的反应。 • 经典条件发射的强化: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 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
• →刺激:可以是一般的外部情境或有机体的某一内部 状态; • →反应:是有机体所作出的一切活动,甚至是更为高 级的有组织活动。
行为的四种类型
• 外显的习得行为:如说话、写字和打棒球; • 内隐的习得行为:如看见牙医的钻头,导致心跳 加速; • 外显的非习得行为:如抓握、眨眼和打喷嚏; • 内隐的非习得行为:如内分泌和血液循环上的变 化。
三、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
•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 • 行为就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有机体反应,其本质 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刺激—反应是有 机体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 • 行为包括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
行为的解释
• 华生所谓的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 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 早期观点:行为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 强度有大有小。 • 晚期观点:行为是有机体应付环境刺激的全部活 动(S→R)。
经典条件反射
• 经典条件反射的强化、消退和自主恢复
• 强化:当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 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这个无条件刺激就成 为了条件反射的强化物。 • 消退: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条件刺激反复出现 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 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 自主恢复:条件反应消退后,过了一段时间,再次呈 现条件刺激(即使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仍然会 引起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
• 巴甫洛夫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所有活动都可描 述为兴奋和抑制。自主恢复是去抑制而兴奋的过 程。 • 自主恢复的现象表明消退过程并不是消除条件反 应,而只是抑制了它。因此,消退不是消除而是 抑制。 • 自主恢复其实就是一种去抑制的过程。当消退产 生后,呈现给动物一个强烈的、不相关的刺激, 使条件反应得以恢复,就说明了这种现象。其假 设是,由强烈的刺激引起的恐惧代替了抑制过程, 因此使得条件反应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