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共阅
唐代诗人生平简介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连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误。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称“李杜”2俗淳”我牺牲。
3年(800815),(846
4和初,应制策第一。
除左拾遗,历监察御史。
坐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
自虢州长史征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
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
未几罢相,出为同州刺史。
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
太和初,入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
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
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其四)、《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夜池》、《感逝(浙东)》、《晚春》、《靖安穷居》、《送致用》、《宿石矶》、《夜坐》、《雪天》、《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织妇词》、《夜别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县界)》、《白衣裳二首》、《鱼
中素》、《酬许五康佐(次用本韵)》等,其中《菊花》、《离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怀三首》(其二)三首流传很广,尤其是《离思五首》(其四)这一首极负盛名。
该诗写久藏心底的不尽情思,因为与情人的曾经相识而自此对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顾(“取次花丛懒回顾”),诗中的比兴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语言幻美,意境朦胧,十分脍炙人口。
而《遣悲怀三首》表达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写得悲气袭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泪,其中第二首的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世所熟诵。
微之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今编诗二十八卷(全唐诗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
5、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
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
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
,称为“
月,
会昌元年,世称“刘白”
唐书·卷,但
《刘
”。
明文集》,
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6、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7、温庭筠:(约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宰相温彦博后代。
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
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
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
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
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8、李煜生平。
五代词人。
南唐国君。
字重光,初名从嘉。
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
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
38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
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
但他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