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分析与试题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分析与试题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分析与试题解析一、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文本分析:一、选文来源选文来源:1995年10月1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第一部首辑四十九篇。

入选理由:陈良廷(1929年-2020年4月23日),广东潮阳人,著名翻译家。

陈良廷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是中国建国后第一代翻译家中为翻译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前辈。

他20世纪50年代始,坚守于翻译的寂寞天地,专事于翻译美国当代戏剧名著和通俗小说,译著达一百几十本,其中不少作品被编入大学中学教材。

其2003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2020年4月23日,陈良廷逝世,享年91岁。

删改内容:环境描写,人物对话,人物动作,人物神态,主要删除关于酒吧女郎的交谈,以及酒后关于家人的交流。

删改原因:字数超出要求,删改适应试卷的长短;减少人物和情节的干扰;突出主题和人物。

二、选文欣赏文章体裁:小说(短篇)主要人物:尼克、乔治主要情节:峡谷滑雪、客栈小憩【1】尼克滑雪的感受。

【2】彼此欣赏,互相帮助完成峡谷滑雪。

【3】客栈小憩,关于姑娘,关于家人的交谈,相约明年。

【4】离开客栈。

主要环境:广阔陡峭的滑雪场,低矮暗淡的客栈。

主要技巧: 人物对话,冰山原理。

文章主旨:在自然中的享受,与他人的协作,真挚友谊的快乐。

经典评论: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曾评论说:“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

”’在《越野滑雪》这篇故事里,海明威再次塑造了两个爱冒险,爱滑雪的“硬汉”形象。

小说全文结构紧凑,行文流畅自然,展现了人在自然中享受,在自然中拼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

同时也体现了通过协作,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牢固长久的友谊。

三、试题解析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A是关于小说叙事角度,小说主人公虽然有两人,但主要是以尼克的视角来叙述的;B这是关于环境描写的分析,小说涉及两个场所:滑雪场和客栈,通过对比,促进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主旨的揭示;C在客栈小憩时,通过对相关人员的描写,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也对主题的揭示有益;D本篇小说塑造了硬汉的形象,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写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享受大自然。

所以选择D项。

2.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6分)参考答案: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试题解析】海明威小说的叙事方式多采用“对话”形式。

通过对话展示生活情境,“对话”使叙述者让位于人物,彻底抹去叙述的痕迹。

“对话”比叙述来的更为简洁,也更生动可感,蕴涵更为丰富。

体味这段对话,可以体会到人物内心的变化:希望再次相聚,依依不舍,对未来的怅惘。

结合文本整理,就容易答出准确的答案。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6分)参考答案: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试题解析】“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以此比喻写作: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

结合文本,小说只叙述了越野滑雪和客栈停留两个主要情节,关于人物其他的情况几乎没有涉及,但作品要表达的内涵却十分丰富,人与自然,人与人,现实与理想,现在与未来等问题都引起读者思考。

二、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文学类文本阅读文本分析:一、选文来源选文来源:《小说月报》2020年第3期。

(《人民文学》2019年12期发表其他章节。

)今年整本书可能会出版。

入选理由:紧扣时代主题,让考生感悟传统匠人恪守职业操守,坚持行业规矩的精神风范,与时代呼唤的大国工匠的精神相呼应。

删改内容:选文主要删除了关于《论语》书皮的介绍、染蓝的探索过程、秋天的南京街道、描写充满野趣的环境、捡食橡碗、品尝橡碗的味道等。

删改原因:让作品情节变得更集中,人物更简洁,使中心事件更为突出。

减少字数,减少人物和情节的干扰;突出主题和人物。

二、选文欣赏文章体裁:小说(中篇)主要人物:老董、父亲、我主要情节:小说围绕老董修书皮,叙述了起因、经过、结果,重点叙述了他实验染蓝、寻找橡碗的事件。

【1】老董和专家叫板,承诺修书皮。

【2】老董学习染蓝。

【3】老董带我到郊外寻找橡碗。

【4】老董修书成功。

主要环境:文化厚重的南京城。

主要技巧: 对比手法、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文章主旨:突出像老董这样的匠人恪守职业操守、坚持行业规矩的精神风范,对行业的热爱与执着。

三、试题解析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A情节的分析。

选文的开端,是故事发生的起因,塑造了老董的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B细节描写。

服饰和物品的介绍,表明了老董的生活现状以及职业习惯;C细节描写。

通过小松鼠的描写突出野趣,为寻找橡碗渲染了环境,烘托了老董沉浸在寻找橡碗的快乐中,没有突出老董的童心;D文章主旨,揭示了传统技艺传承的意义之一。

所以应该选C项。

5.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

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试题解析】文章划线部分是关于老董来到橡树林的独白。

通过独白表现了老董的内心世界:有对自己职业的感慨;对前辈的缅怀;有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应该也有收我为徒的欣慰。

6.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坚持行业规矩。

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

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试题解析】这是文章主旨的探究。

小说的主旨主要涉及人性和社会两个方面,这篇小说节选部分通过老董答应修书皮,实验染蓝技艺,寻找橡碗,修书成功的故事,塑造了老董这样坚持行业规矩,恪守职业精神的性格,也呼吁社会需要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只要读懂小说,就能整理出文章的主旨。

三、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文学类文本阅读文本分析:一、选文来源选文来源:《 人民日报 》( 2011年03月28日24版)入选理由:蒋子龙,1941年8月生,河北沧县人,1958年8月参加工作,1972年3月入党,编审。

现任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蒋子龙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改革文学”作家的代表。

在特殊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尤为重要,礼赞党旗,忠诚党和人民是时代的需要。

删改内容:选文主要删除了不重要的背景材料,作家个人感悟,以及一些修饰性语句。

删改原因:主要为了减少文字,突出文章主要内容,让考生能更轻松地把握行文脉络和作者情感变化。

二、选文欣赏文章体裁:散文主要内容:以时间顺序,记叙了我对党旗的认识、感悟和热爱,表达了对党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忠诚。

主要结构:【1】小时候看火车,认识了党旗标志。

【2】关于党旗标志的个人感悟。

【3】入伍对贾队长的挎包的喜爱。

【4】复员后对党旗的热爱。

主要技巧: 虚实结合,既有具体经历,也有个人感悟。

文章情感:对党旗标志的热爱,对党的忠诚。

三、试题解析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头图案“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说”了出来。

C.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D.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气、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A通过具体事件,展示人物内心。

贾队长对挎包的珍视,体现了挎包对他的意义;B文章内容的概括。

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各个阶段对党旗的特殊感情;C文章情感分析。

本文主体是对党旗的情感,而不是记叙自己的文学创作;D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这篇散文采用了虚实结合,寓象征于写实,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所以选择C项。

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试题解析】散文考查形与神的关系,选材与情感的关联。

由于向往,于是行动,看到后的感受。

这是散文写作的基本模式。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