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整理精选临床中药学精心整理新版.第6章清热药第1节精心整理新版.ppt
整理精选临床中药学精心整理新版.第6章清热药第1节精心整理新版.ppt
1温热病气分 2肺热喘咳证实热证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精选
10
石膏的应用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辛甘大寒,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 胃热,除烦渴,为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要药。 ①气分实热证 (四大症,白虎汤)+知母(相须) ②温病气血两燔证 +玄参等 ③暑伤气阴、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伤者。 +麦冬 人参
第九章 清热药
精选
1
概述
一、含义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 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功效主治
1、共有功效主治
都具有清泄里热的功效,可主治各种里热证, 症见身热、面红、口渴饮冷、尿赤、舌红、苔黄、 脉数等。 2、主要兼有功效主治。
精选
2
概述
三、性能特点
1、药性:皆为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 清解。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神农本草 经》所谓“疗热以寒药”的意思。
2.心、肝、胃等脏腑实热证 本品虽能通泻三焦之火,
精选
11
石膏的应用
2 肺热喘咳证 清胃经实热 配伍麻黄、杏仁 3 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煅石膏外用有敛疮
生肌、收湿的作用。疮疡溃而不敛,可配伍升药如九 一散(九一丹);湿疹配伍枯矾;水火烫伤,配伍青 黛,如牡蛎散。
精选
12
石膏
【用法用量】 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煎。内服宜
精选
6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含义:凡以清泄脏腑气分热邪,常用以治疗温热病 气分实热以及各种内科杂证脏腑实热的药物,称为 清热泻火药。
适应证:本类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适用于 热病邪入气分出现的高热、口渴、汗出、还适用于肺热、胃 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精选
23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 肺胃 根
精选
24
天花粉
【药性】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润燥化痰。
精选
25
天花粉
1.温热气分热证,表热证烦渴。 2.胃热口渴,消渴。 3.肺热燥咳。 4.疮疡肿毒。
精选
26
天花粉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虚寒证忌用,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1.温热病气分热证,表热证烦渴。 2.胃热口渴,呕逆。 3.肺热咳嗽痰多,肺痈咳吐脓痰。 4.湿热淋证,湿热水肿。
精选
22
芦根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 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虚寒证忌用。 【鉴别用药】芦根为芦苇的根茎,苇茎为芦苇
的嫩茎。二者出自同一种植物,功效相近。 但芦根长于生津止渴,苇茎长于清肺排脓, 略有侧重。
生用;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
虚寒证忌用。
精选
13
知母 苦甘寒 肺胃肾 根茎
精选
14
知母
【药性】 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泻火
(清气分实热,清肺 胃实热)
滋阴润燥
精选
15
知母的应用
1 温病气分证 +石膏(相须) 2 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既清肺热,又润肺燥,
清润兼备,配伍川贝桑白皮等,治疗肺热咳嗽; 配伍贝母、麦冬等,治疗阴虚燥咳。
精选
16
知母的应用
3 胃热口渴,消渴证 清胃火以存津液,滋胃阴 以生津止渴。故对津伤口渴之证,尤为常用。
4 肾阴不足 ,虚火亢旺 滋肾阴,又退虚热, 泻相(肾)火,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 盗汗、心烦,配伍黄柏、生地黄等。
2、药味 3、归经
精选
3
概述
四、配伍应用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 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 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 邪热伤阴、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 异,则须清热养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 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收湿 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内热消渴 肠燥便秘 4.止血 外伤出血
15~60g先煎 煅石膏外用 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者忌用
生知母 清热泻火 盐知母 滋阴降火
精选
19
芦根 甘寒 肺胃 地下茎
精选
20
芦根 甘寒 肺胃 地下茎
【功效】 清热生津, 清胃止呕, 清肺祛痰, 排脓, 利尿。
精选
21
芦根的应用
栀子
【药性】苦,寒。 归心、肝、胃、肺。
【功效】泻火除烦 凉血止血 清热解毒 清利湿热
精选
32
栀子
【应用】 1温热病气分热盛烦躁不安 2心、肝、胃等脏腑实热证 3血热出血证 4热毒证 5湿热黄疸,湿热淋证
精选
33
栀子的应用
1.温热病气分热盛烦躁不安 本品苦寒清降之性较强, 能清泻气分实热,可用于温热病气分热盛,高热不退。 因其尤长于清解心经之热毒而除烦,故对邪入心胸,心 烦郁闷,燥扰不宁者,尤为多用。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精选
4
概述
五、使用注意
1、因证选药 2、证候禁忌
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 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 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清热药禁用于阴盛 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3、中病即止
精选
5
概述
分类: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凉血药 4.清热解毒药 5.清虚热药
精选
17
知母的应用
【用法用量】 入煎剂,5-15g。
【使用注意】 虚寒证不宜;因其性寒滋润,脾虚便溏者
尤应忌用。
精选
18
石膏 甘辛大寒
知母 苦甘寒
1.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白虎汤
气血两燔,神昏谵语,发斑 化斑汤
肺热喘咳 麻杏石甘汤
热病燥咳 二母散
2.敛疮生肌 溃疡不敛
生津润燥:骨蒸潮热
配伍:若里热炽盛而正气虚者,可配伍补虚药,以 扶正祛邪。
精选
7
石膏 《本经》
[来源] 为硫酸盐类矿物 硬石膏族石膏, 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O4·2H2O)。
精选
8
石膏
【药性】 苦、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
(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 煅后外用:收湿敛疮
精选
9
石膏
精选
27
淡竹叶 苦甘淡寒 心小肠肺胃 茎叶
精选
28
淡竹叶
【药性】 苦、甘、淡,寒。 归心、小肠、肺、胃经。
【功效】 清热除烦, 利尿。
精选
29
淡竹叶
1.温病气分热证,表热证烦渴。 2.心火亢盛证,心热下移小肠之热淋。 【用法用量】煎服,5—15g。
精选
30
栀子 苦寒 心肝胃肺 成熟果实
精选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