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军行七首【唐】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唐】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注)①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七首(其三)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三、艺术风格很不相同
• 有的豪放旷达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有的雄奇壮美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有的豪壮悲慨 •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 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 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 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 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的 艺术风格。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高适、岑参、李益等反映征战诗的各个方面: 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 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 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 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
孤城戍守,四望荒凉,遥望来路上玉关屹立,而 思乡之情因之倍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 南),此处指侵扰西北的敌人。汉时楼兰王勾结匈奴,数 次截杀汉使。傅介子出使西域时,袭杀匈奴王。
借用典故,借汉喻唐,表明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 神和必胜的信心,豪气冲天,令人振奋。
① 都以边塞将士作为描写对象; ②都抒发了守边
同:将士的情怀。
①形式不同:范诗是词,王诗是诗; ②语言风格
异 不同:范诗语言低沉,王诗语言明快;③所表达的
感情不同:范诗表达思乡之情,王诗抒发的是杀敌 报国的豪迈情怀。
一、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 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 久戍之苦益明。 -------刘永济
精华鉴赏
①精炼是王昌龄七绝的一大特点。本诗仅仅 四句二十八字,却包含很丰富的内容。边塞 景色的荒凉,孤城戍守的艰苦、漫长,战争 言少 意多,内蕴丰富。
……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
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 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二、每首诗歌都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
赏析边塞诗,可以从诗中大漠、烽烟、 长城、黄沙等景物反映出诗人的精神风 貌入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 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 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②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作者却将之 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犹如中国画中的散点透 视,突破了空间的界限,有一种磅礴的气势, 旨在形容战区之广阔,从而气象浑茫、含蕴丰 富地展现了边塞讲士的生活和战斗环境
拓展(比较异同)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 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 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基本解读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我国最大内陆湖。 “长云”,指天 空大片的阴云。“雪山”,祁连山,在青海东北; 又青海南有积石山,亦称雪山。 青海湖上升起大片浓云,绵亘低垂,遮蔽着远处的 雪山。
首句写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孤城遥望玉门关。
正常的语序应为——
“遥望孤城玉门关。”
孤城,即玉门关。因为关隘是筑在边境的险要地方,用以 防御敌人进攻的,所以总给人孤零零的感觉。
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自古为出入西域的要道,汉武 帝曾遣使者把守,不准西征将士擅入。东汉班超久在西域, 年老思归,上书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 关。”所以玉门在当时已成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的情怀所 寄。
…… •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
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
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七首(其六) 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七首(其七) 王昌龄
一个“还”字,又把战争的正义性交代得清清楚 楚。 万里边塞虽然环境艰苦,战争频繁,金甲磨穿, 战争残酷,但男儿卫国的一腔热血,并不因此而 削减,不灭强敌,誓不归还。 (对比)
多角度解读
一般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写了身经 百战的将士誓扫边尘,以身许国的 豪情壮志。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不破楼兰终不还” 句曰:“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 倍有诗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