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精细化控制提高管理效能
【摘要】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
它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管理效能企业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
它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
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
机电修配厂经过几年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内部管理办法,在成本管理方面,尤其是车间核算、单车核算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基于此,或按现代管理学的管理层次,应该进行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
目前,机电修配厂在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方面,以量化分析、细化核算、强化责任、严格考核为基础,以管理职能的转变、成本管理过程的优化控制为支撑,优化成本管理运行机制,强化成本管理各项责任,实现成本管理整体效能的提升。
一、量化分析
近两年来,机电修配厂积极探讨研究建立按计划检修为标准的成本管理体系,改变了过去只对已发生成本的评价分析,在EAM系统的帮助下,做到了成本费用发生的事前监督和事中控制。
2009年以前车间运行的成本核算模式为完全成本核算,固定费用、车间不可控的可压缩费用如差旅费、劳动保护费等,也按工时分配法分配到单机成本,不仅加大了车间核算的工作量,而且实用性不强。
针对此情况,我们于2010年初修改了车间成本核算内容,车间不可控的成本项目由厂部管控,车间不分配至单车,将配件费分为项修、计划保养、日常维护、公共材料费分项进行核算,使成本项目更完整、准确,能够及时的分项目掌控各项检修费用的投入情况,促进
各车间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财务数据的实效性。
二、细化核算的措施
1完善成本管理机制。
实行预算管理,细化各成本项目预算。
强化生产与管理的结合,实现生产任务、工作量和费用投入的合理匹配,消除设备动用与费用投入归不同部门和人员管理的现象,实现相对统一。
2成本打开,压力下传。
在理清家底的基础上,打开成本,通过项目管理、指标分解等措施,传递压力,激发活力,增强动力。
重点细化对车间的考核,实现成本费用压力的有效传递。
坚持厂、车间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与专项分析,发挥经济活动分析作用,考核成本发生情况,使成本管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强化成本费用的预算管理和控制。
按全年预算成本总量,下达各项目实物工作量和价值量,通过层层分解,形成工作量、价值量监控体系,使预算更加贴近生产、符合实际。
在成本运行上,按照月、季、年度形成多区间预算体系,逐步推行滚动预算,实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全年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以内。
三、强化责任
班组人员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中各种检修工艺的改进,他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和影响着设备出动率的高低以及各项费用的多少。
因此,在管理责任的细化上,我们重点对班组责任进行了培训和强化。
从而将成本控制重心下移,落实到操作岗位。
四、严格考核
1完善合理的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财务考核制度,年初确定附属油、机动车费用、公共设备材料费“奖三罚二”的原则,结余按节余额的30%进行奖励,超支按超支额的20%扣车间的工资总额,形成费用与职工的利益制约机制,同时强化了成本考核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实行责任追究制。
从车间、班组做起,抓住成本投入的源头,同时,财务办从指标的确定上进行测算和控制,使成本管理中各个要素处于受控状态,使成本管理更加规范合理。
3建立刚性考核奖惩制度。
加大业绩考核力度,建立严格的成本效益考核兑现机制。
按照谁节约,谁得奖,谁超支谁受罚的原则,严格考核。
对完不成成本指标的单位或部门,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并按年度超支额一次性惩罚。
五、精细化成本控制完善方向
运用精细化成本控制,创新经营管理理念,变革成本管理方式,走出一条降本增效之路。
不是孤立的方法改进,而是整体的配套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全厂成本管理工作,见到了明显的实效,但在实践中仍需不断完善。
1进一步完善全员性成本管理运作体系。
从上到下形成一种人人参与,人人管理的局面,从而堵住管理漏洞,降低工作成本。
2突出管理运作体系中的各经济技术关键点。
加强消耗、设备检修周期等技术分析,通过对计划检修工艺条件的不断完善,找出最佳、最经济的检修周期,进一步扩大降低成本的空间。
3以精细化为基础,不断实施操作过程的优化。
在量化细化各项指标的过程中,基层各单位从各个环节明白了影响成本的要素。
切实体现成本过程控制的科学性和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