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

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

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十四、颈部疾病病人的护理1.解剖生理概要(1)解剖(2)生理2.甲状腺功能亢进(1)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5)护理措施3.甲状腺肿瘤(1)临床表现(2)护理措施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解剖·大幅精简,只保留最可能的考点TANG】一、做吞咽动作时,甲状腺随之上下移动——鉴别颈部肿块是否与甲状腺有关。

二、声带的运动1.喉返神经2.喉上神经·内支(感觉支)——分布于喉黏膜。

·外支(运动支)——支配环甲肌,使声带紧张。

三、甲状腺的生理1.分泌甲状腺素:①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90%)②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0%)2.主要作用——增加全身组织细胞的氧耗量和热量产生,促进蛋白质、脂肪、糖类分解,促进生长发育和组织分化,影响水代谢。

第二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正常甲状腺素分泌的反馈控制机制丧失,引起循环中甲状腺素过多,出现全身代谢亢进。

【病因病理】原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继发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结节本身自主性分泌紊乱。

按原因分为【临床表现】甲状腺肿大、性情急躁、容易激动、失眠、双手细速颤动、多汗、怕热、皮肤潮湿、食欲亢进但消瘦、体重减轻、易疲乏、心悸、胸部不适、脉快有力(脉率>100次/分钟)、脉压增大、肠蠕动亢进、腹泻。

内分泌功能紊乱:停经、阳痿。

【辅助检查】1.基础代谢率测定——清晨空腹静卧。

基础代谢率%=(脉率+脉压)-111正常值:±10%◆+20%~+30%——轻度甲亢◆+30%~+60%——中度甲亢◆+60%以上——重度甲亢2.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正常甲状腺24小时内摄取的131I量为人体总量的30%~40%。

若24小时内超过50%,或2小时内超过25%,并且吸131I高峰提前出现——诊断甲亢。

【注意!】不反映甲亢的严重程度。

3.血清T3、T4含量测定◆T4仅高于正常的2.5倍,上升则较迟缓;◆T3可高于正常值的4倍左右,上升较早而快。

【治疗原则】甲状腺大部切除术——中度甲亢——最常用而有效。

手术治疗指征:①中度以上的原发性甲亢;②继发性甲亢或高功能腺瘤;③腺体较大,伴有压迫症状,或胸骨后甲状腺肿;④抗甲状腺药物或131I治疗后复发者或长期坚持用药有困难者。

手术禁忌证:①症状较轻者;②青少年;③老年病人或有严重器质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治疗者。

【护理措施】1.术前准备——预防甲状腺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1)药物准备:两种方法。

①只用碘剂——开始即口服碘剂,2~3周后甲亢症状得到基本控制(病人情绪稳定,睡眠良好,体重增加,脉率<90次/分,脉压恢复正常,基础代谢率<+20%),便可进行手术。

②硫脲类+碘剂——先用硫脲类药物,待甲亢症状得到基本控制后停药,改服2周碘剂,再行手术。

【碘剂的作用】①抑制蛋白水解酶,减少甲状球蛋白的分解,抑制甲状腺素释放;②减少甲状腺的血流量,减少腺体充血,使腺体缩小变硬。

问题1:为什么服用硫脲类药物后,必须加用碘剂?答:只用硫脲类药物能使甲状腺肿大充血,手术时极易发生出血。

【注意!】凡不准备施行手术的甲亢病人均不能服用碘剂。

为什么?答:碘剂不能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一旦停服后,将使甲亢症状重新出现、甚至加重。

问题2:不能耐受碘剂或硫脲类药物,或对此两类药物无反应的病人,怎么办?答:普萘洛尔——β受体阻滞药,控制甲亢症状,缩短术前准备时间。

服用方法:每6小时1次,4~7天后脉率降至正常水平,便可手术。

半衰期不到8小时,故最后一次服用须在术前1~2小时,术后继续口服4~7天。

(2)其他①术前不用阿托品,以免引起心动过速。

②心率过快——口服利血平或普萘洛尔。

③心力衰竭——洋地黄。

④指导病人练习头颈过伸位——手术时体位。

⑤指导突眼病人注意保护眼睛,睡前用抗生素眼膏敷眼,可戴黑眼罩或以油纱布遮盖,以避免角膜过度暴露后干燥受损,发生溃疡。

2.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①若脉率过快,遵医嘱肌内注射利血平。

②了解病人进流质饮食后有无呛咳或误咽——喉上神经?③观察有无声音嘶哑或声调降低——喉返神经?(2)体位和引流:半坐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切口内积血。

手术野常规放置橡皮片或引流管引流24~48小时,预防术后气管受压。

(3)药物:继续服用复方碘化钾溶液,每日3次,以每次16滴开始,逐日每次减少1滴,直至病情平稳。

(4)主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重要!1)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最危急!术后48小时内。

表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甚至窒息。

原因:①切口内出血压迫气管。

②喉头水肿:手术创伤所致,亦可因气管插管引起。

③气管塌陷:由于气管壁长期受肿大的甲状腺压迫,发生软化,切除甲状腺体的大部分后,软化的气管壁失去支撑的结果。

处理——术后病人床旁应常规放置气管切开包和无菌手套。

1.立即进行床旁抢救,剪开缝线,敞开切口,除去血肿,结扎出血的血管。

2.若仍无改善则立即行气管切开。

3.喉头水肿者立即应用大剂量激素,地塞米松静脉滴入;无好转时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

2)喉上神经损伤——在处理甲状腺上极时误伤。

·外支(运动支)损伤——声带松弛、声调降低。

·内支(感觉支)损伤——喉部黏膜感觉丧失,病人丧失喉部的反射性咳嗽,在进食、特别是饮水时,容易误咽发生呛咳。

经理疗后可自行恢复正常。

3)喉返神经损伤——手术处理甲状腺下极时,不慎所致。

一侧——声音嘶哑,可由健侧代偿而恢复;两侧——失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重要小结(TANG)1.喉上神经·内支——感觉支损伤——饮水呛咳;·外支(甲上动脉)——运动支损伤——声调降低。

2.喉返神经(甲下动脉)·一侧——声嘶;·双侧——失音、呼吸困难、窒息。

4)手足抽搐由于手术时甲状旁腺误伤、切除或其血液供应受累——血钙浓度下降(2.0mmol/L以下,严重者1.0~1.5mmol/L)——手足抽搐。

术后1~3天出现。

处理:①立即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

症状轻者可口服;症状较重或长期不能恢复者加服维生素D3,以促进钙吸收。

②最有效的治疗——口服双氢速变固醇油剂——提高血钙。

③限制肉类、乳品和蛋类等食品(含磷较高,影响钙吸收)。

5)甲状腺危象:严重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12~36小时。

原因——甲状腺素过量释放引起的暴发性肾上腺素能兴奋。

与术前准备不充分、甲亢症状未能很好控制及手术应激有关。

主要表现:高热(>39℃)、脉快(>120次/分)、大汗、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常伴有呕吐、腹泻。

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迅速发展至虚脱、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处理:①口服复方碘化钾溶液:首次3~5ml。

或紧急时将碘化钠加入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以降低血中甲状腺素水平。

②氢化可的松:分次静滴。

③肾上腺素能阻滞药:利血平肌注;或普萘洛尔静脉滴注。

④镇静药:苯巴比妥钠,或冬眠合剂Ⅱ号。

⑤降温:退热、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保持体温在37℃左右。

⑥静脉输入大量葡萄糖溶液补充能量。

⑦吸氧。

⑧心力衰竭者,加用洋地黄制剂。

3.健康教育正确服用碘剂的方法,可将碘剂滴在饼干、面包等固体食物上,一并服下,以保证剂量准确。

第三节甲状腺肿瘤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腺瘤。

根据病理形态学表现可分为滤泡状和乳头状囊性腺瘤两种。

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甲状腺癌。

【临床表现】1.甲状腺腺瘤无意间或体检时发现颈部肿块。

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压痛,能随吞咽上下移动。

单发。

若乳头状囊性腺瘤因囊壁血管破裂而发生囊内出血时,肿瘤体积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

2.甲状腺癌初期多无明显症状,仅在颈部发现单个、固定、质硬、表面高低不平、随吞咽上下移动的肿块。

肿块逐渐增大,吞咽时上下移动度减低。

晚期——声音嘶哑、呼吸、吞咽困难和压迫颈交感神经节引起的Horner综合征及颈丛浅支受侵出现耳、枕、肩等部位的疼痛,局部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多见于颅骨、椎骨、胸骨、盆骨等扁骨和肺)。

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球内陷——Horner综合征——颈交感神经受损甲状腺癌——分为:①乳头状腺癌:30~45岁女性,恶性程度低,生长较缓慢,较早便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但预后较好。

②滤泡状腺癌。

③未分化癌:高度恶性,早期即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除侵犯气管和(或)喉返神经或食管外,常经血液转移至肺、骨等处,预后很差。

④髓样癌——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

【乳头状腺癌】·最常见,善良,·预后好。

【滤泡状腺癌】【未分化癌】·分化差;·对放疗敏感。

【髓样癌】·低分化;·起源于滤泡旁细胞(C细胞),分泌降钙素和5-HT。

·可出现类癌综合征。

【治疗原则】◆甲状腺腺瘤——有诱发甲亢(20%)和恶变(10%)的可能。

择期手术——包括腺瘤的患侧甲状腺大部分或部分切除,若腺瘤小可行单纯腺瘤切除。

◆甲状腺癌——手术(除外未分化癌)。

【护理措施】(1)了解病人的发音和吞咽情况,判断有无声音嘶哑或音调降低、误咽或呛咳。

喉上神经损伤:若外支损伤,可使环甲肌瘫痪,引起声带松弛、声调降低。

若内支损伤,则使喉部黏膜感觉丧失,病人在进食,尤其饮水时,易发生误咽和呛咳。

一般经理疗后可自行恢复。

(2)体位和引流:半坐卧位。

及时引流切口内积血,预防术后气管受压。

(3)药物:甲状腺全切除的病人,应早期给予足够量的甲状腺素制剂。

第四节其他常见颈部肿块(大纲无,教材有,了解即可TANG)1.甲状腺舌管囊肿先天性畸形,多见于15岁以下儿童。

表现:颈前区中线、舌骨下方囊肿,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无痛,吞咽或伸、缩舌时随之上下移动。

治疗原则:彻底切除囊肿及其残留的管状结构。

2.颈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表现:低热、盗汗、消瘦,肿大淋巴结可融合成团或形成串珠状肿块,最后发生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破溃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潜行性窦道、慢性溃疡。

局部治疗:·切除少数局限、活动的淋巴结;·寒性脓肿——穿刺抽脓,再注入抗结核药物;·窦道或溃疡——切除,再应用抗结核药物。

3.慢性淋巴结炎继发于头、面、颈的炎性病变。

当原发病灶炎症得到控制,肿大淋巴结多自行消退。

4.恶性淋巴瘤多见于男性青壮年。

肿大淋巴结逐渐融合成团,生长迅速,且伴腋窝、腹股沟等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发热。

淋巴结病理检查——确诊。

5.转移性肿瘤最常见——鼻咽癌和甲状腺癌转移。

肿大的淋巴结坚硬,表面不平、固定。

◆锁骨上窝——原发灶多在胸腹部;◆左锁骨上淋巴结——胃肠道、胰腺癌肿——经胸导管转移而至。

6.腮腺混合瘤含有腮腺组织、黏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故称“混合瘤”。

若发生恶变则突然生长迅速,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

晚期:破溃、疼痛或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并有颈淋巴结转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