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危害及对策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的数量与日俱增,车流量和行车速度突飞猛进,交通噪声污染对道路沿线居民生活、工作、学习、休息环境的干扰程度加剧,进而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
由此,道路交通噪声已逐渐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何减少交通噪声的不利影响成为政府、公路规划者和设计者、建设工程师共同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交通噪声;危害;治理
1.交通噪声及其影响因素
交通噪声主要是指机动车辆在城市内道路上运行时所产生的噪声。
亦包括其他运输工具,如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在飞行和行驶中所产生的噪声。
对于环境噪声污染的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为0-4分类,居住区为一类、二类。
一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昼间不得超过55分贝、夜间不得超过45分贝;二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不得超过60分贝、夜间不得超过50分贝。
超过上述标准,就应当是认定为噪声污染。
交通噪声水平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1)车流量;(2)交通速度;(3)交通流中重型车辆的数量;(4)路面质量。
一般来说,交通量越大、速度越高、重型车两数量越多、路面质量越低,交通噪声越大。
车辆噪声是发动机、排气口和轮胎所产生噪声的混合。
车辆中有缺陷的消声器或其它不完善的设备也可以使交通噪声增大。
任何引起机动车发动机强烈工作的情况(例如陡坡)也可以提高交通噪声水平。
此外,还有其它更加复杂的因素影响交通噪声的响度。
例如,当一个人离开公路时,交通噪声因为距离、地形、植被、自然与人造障碍物而减弱。
通常,对于那些居住在32层以上住宅,或距离重交通高速公路500英尺(约150米)以外、距离轻交通道路100-200英尺(约30米-60米)以外的人们,交通噪声不再是一个严重问题。
2.交通噪声对人的危害
2.1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
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
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
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
人进入睡眠之后,即使是40-50分贝较轻的噪声干扰,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
人在熟睡状态时,大脑活动是缓慢而有规律的,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半熟睡状态时,大脑仍处于紧张、活跃的阶段,这就会使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体力的恢复。
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2.2损伤听觉、视觉器官
从飞机里下来,耳朵总是嗡嗡作响,甚至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声音。
这种现象叫做听觉疲劳,是人体听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如果人长时间遭受强烈噪声作用,听力就会减弱,进而导致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造成听力下降。
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
据测定,超过115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
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声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
噪声对儿童身心健康危害更大。
因儿童发育尚未
成熟,各组织器官十分娇嫩和脆弱,不论是体内的胎儿还是刚出世的孩子,噪声均可损伤听觉器官,使听力减退或丧失。
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7000多万耳聋者,其中57%由噪声所致。
2.3损害视力
通常,人们知道噪声损害听力,实际上噪声也会损伤视力。
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
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
2.4损害心血管
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
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声会使发病率更高。
调查发现,生活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心肌梗塞率增加了30%左右。
调查1101名纺织女工,高血压发病率为7.2%,其中接触强度达100 分贝噪声者,高血压发病率达15.2%。
2.5损害女性生理机能
女性受噪声的威胁,会导致女性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早产、流产率增加等。
国外曾对某个地区的孕妇普遍发生流产和早产作了调查,结果发现她们居住在一个飞机场的周围,祸首正是那飞起降落的飞机所产生的巨大噪声。
2.6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等
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
在各国,都有过因为受不了火车噪声的刺激而精神错乱,最后自杀的例子。
3.交通噪声综合治理措施
交通噪声对人的生活环境影响是很大的。
但其治理和控制却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城市土地利用、路网建设、城市交通需求控制、道路设计等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要采取综合防治的对策。
3.1控制噪声源
减少和消除噪声源是控制噪声最直接的措施。
道路交通噪声主要来自载重汽车及公共汽车等大型车辆及一些老旧车辆。
因而要适时更新老旧车辆,禁止老旧车辆在城区行驶,控制大型车辆的数量和使用,按低噪声标准进行车辆设计改造。
3.2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路网建设和交通需求控制等,直接关系到由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交通密度空间分布及相应的交通噪声强度和大小。
可见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合理分布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在人口、商业过于密集的地区,不应继续新建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商业、文化体育设施,同时要结合旧城改造,把运量较大、干扰居民生活或污染性工厂、企业和车场等迁出。
3.3使用降噪路面对于中小型汽车,随着行驶速度的提高,轮胎噪声在汽车产生噪声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修筑降噪路面对于控制交通噪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所谓降噪路面,也称多空隙沥青路面,又称为透水(或排水)沥青路面。
国外研究资料表明,根据表面层厚度、使用时间、使用条件及养护状况的不同,与普通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比,此种路面可降低交通噪声3~8分贝。
3.4声屏障技术
采用构筑声屏障的方式来降低公路交通噪声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降噪方式。
声屏障降噪主要是通过声屏障材料对声波进行吸收、反射等一系列物理反应来降低噪声,据测试采用声屏障降噪效果可达10分贝以上。
由于声屏障的类型各异,所以在降噪效果、造价、景观方面各有特点。
因此,在选用声屏障时,应根据受声点的敏感程度、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环境来合理选择适用的声屏障类型。
3.5种植降噪绿化林带
树木及绿化植物形成的绿带,能有效降低噪声。
在公路两侧植树绿化,是防治交通噪声的有效措施之一。
选择合适树种、植株的密度、植被的宽度,可以达到吸纳声波,降低噪声的作用。
同时绿化林带还可以起到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吸附微尘的作用,能改善小气候,防止空气污染,截留公路排水、防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绿化林带宽度大于10m时,可降低交通噪声4~5分贝。
这是因为投射到植物叶片上的声能74%被反射到各个方向,26%被叶片的微震所消耗。
噪声的降低与林带的宽度、高度、位置、配置方式以及植物种类都有密切关系。
3.6健全交通法规
城市交通政策的交通法规,要有利于鼓励和支持公共客运和社会化、专业化货运的发展,抑制和调控私人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和企事业单位自备货车、客运能勤车的盲目膨胀。
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标准,是确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批准建设用地的法律依据,要严格依据不同建筑物的噪声允许标准和交通噪声分区进行选址,其中机场、铁路、货场、大型仓库等重要交通噪声源,设计前应进行噪声环境预测环境影响评价。
4.结束语
由于交通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是在当今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量增长,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的噪声危害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公害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国外公路建设发展的规律来看,当路网建设形成规模后,投入于环保治理的资金将逐渐增大。
要减少道路交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我们应未雨绸缪,在道路规划和建设之前,进行环保评价及防噪措施的经济和技术论证,采取最优方案以减少交通噪声带来的危害。
[科]
【参考文献】
[1]王建军,严宝杰著.交通调查与分析[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杨轶讯,蒋翼等著.公路交通噪声污染分析与防治[J].山西建筑,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