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体态语研究综述
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体态语研究综述
还有研究者对不同类型的体态语特点开展研究。如伍友艳(2013)将幼儿教师运用的动作奖励分为面部表情动作奖励(如延伸、微笑、惊讶等)、手势动作奖励(如“OK”形手势、“V”形手势、跷拇指、鼓掌等)和身势动作奖励(如点头、拥抱、亲吻、抚摸等);并指出不同动作奖励策略的特点,如面部表情动作奖励策略具有丰富性、情感性、综合性,手势动作奖励策略具有直观性、表意性和便捷性,身势动作奖励策略具有亲切性、互动性和直接性。[6]
笔者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筛选和整理,发现师幼互动过程中幼儿教师体态语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几方面:①关于幼儿教师体态语特点与价值的研究;②关于幼儿教师体态语现存问题的研究及原因分析;③关于幼儿教师体态语运用策略的研究。
一、关于幼儿教师体态语特点与价值的研究
(一)关于幼儿教师体态语特点的研究
邬艳艳(2008)对幼儿教师体态语运用概况和各类型体态语运用情况进行了统计,提出幼儿教师运用的体态语总体具有功能性、情境性、丰富性、示范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2]张云香等人(2013)指出,幼儿教师体态语言具有传递性和互感性,它可通过沟通教与学的双向情感交流,使得教学信息传递顺利;具有释义性和表演性,它能通过形体动作将抽象的语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此外还具有客观性和规定性。[3]王明明(2015)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在具体情境中生成,具有情境性;对师幼互动的发展有一定导向作用,具有导向性;以及具有可直接向幼儿传递信息的直接性特点。[4]袁园(2017)阐述了幼儿教师体态语具有区域性、差异性,表达含义的多义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情绪性与约束性、随意性与无意识性以及时段性等特征。[5]
也有研究者对不同幼儿教师的体态语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有差异性,并呈多样化。[7]刘欢欢(2013)对新手型、发展型和成熟型教师运用各类体态语的不同特点做出了说明。[8]李婵(2017)则主要从专家与新手教师对体态语含义理解、功能认识与运用意识的不同观念特点,以及二者在体态语表现形式、功能类型以及呈現场景上的不同行为特点展开研究,认为二者在体态语观念与行为上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9]
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体态语研究综述
作者:李悠张泽西
来源:《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19年第12期
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沟通情感,还运用教学非语言艺术,即体态语。我国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称其为“态势语”,可通俗称呼为“无声语言”。它是用眼色、表情、手势、姿态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辅助工具,是师幼互动中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1]
二、关于幼儿教师体态语现存问题的研究及原因分析
(一)关于幼儿教师体态语现存问题的研究
综观幼儿教师体态语现存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们主要通过观察统计师幼互动过程中体态语运用的相关数据,从而分析阐述所存在的问题。如叶平枝(2010)从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对教师的非言语评价行为进行统计,发现在积极性非言语评价行为“微笑、点头、抚摸、拥抱、击鼓掌、惊异、手势OK或V、关心或倾听”中,“微笑”和“抚摸”行为表现最多;在否定性非言语评价行为“远离、皱眉、摇头、无奈、严肃、忽视、轻视、生气、盛怒”中,“严肃”“皱眉”和“生气”行为表现最多。还有从评价对象情感是否投入、近距离还是远距离、对个体还是对集体、私下还是当众四个维度对四大类对幼儿教师日常教学非言语评价行为的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幼儿教师的日常教学非言语评价行为贫乏而单调、明显倾向于“消极”、情感投入不足等问题。[16]刘欢欢(2013)运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身势语观察表》考察了师幼互动过程中幼儿教师各四种身势语“蹲、弯腰、坐、站”互动事件的频次和持续时间分布情况,以及出现场景、互动方式、互动主题、活动结果乃至师幼情感特征的分布情况。此外,他还从身势语“蹲、弯腰、坐、站”的高频主题、发生条件、教师角色认知、对结果的期待等方面,揭示了教师身势语互动事件的行为模式。研究发现,师幼互动时,教师的体态语表现中,“站”占绝对地位,反映出教育活动当中教师较强的控制性,相较之下,“蹲”则非常少。[17]王明明(2015)从师幼互动过程中发生身体接触行为事件的频次、施动主体、主题及互动结果四方面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指出,师幼互动中,教师作为施动主体发生身体接触行为的比率高于幼儿作为施动主体的比率,幼儿较被动;教师的牵手、摸头、拥抱、扯臂行为的出现频次和在不同场景下的出现频次也有所不同,其中拥抱行为出现最少;且幼儿对于扯臂行为的接受率普遍偏低,无反应的情况较多。[18]王超强(2018)则通过频数记录的方法对师幼交往过程中的体态语总体状况,以及不同持续时间、不同活动类型、不同交往主题中师幼体态语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幼儿教师体态语存在多局限于面部体态、持续时间短且使用频率低、活动类型分布不均且忽略“边缘幼儿”、以管理性和教育性主题为主而缺乏情感性、中负向体态偏多而正向体态偏少等问题。[19]
(二)关于幼儿教师体态语价值的研究
对于师幼互动过程中幼儿教师体态语价值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从教师角度出发,指出体态语对教师的教学口头语言起辅助作用,如张克(2010)指出,体态语在教育传播中具有强化教师口语传播的辅佐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信息的传播效率。[10]二是从幼儿角度出发,指出体态语的运用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从而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邬艳艳(2008)指出,幼儿爱模仿的特点使得幼儿教师体态语的运用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态度,其运用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亦影响着幼儿审美观念的形成以及幼儿体态语的运用。[11]叶平枝(2011)指出,幼儿教师通过表情、手势、眼神、姿势、与幼儿的距离等非言语行为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即时性的价值判断,幼儿具有吸收性心智与具体形象思维,能够根据幼儿教师的面部表情和行为言语来解读幼儿教师的态度,常常直接快捷地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12]李紫阳(2011)指出,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的体态语可使抽象信息具体形象化,使幼儿由外显性动作上得到视觉的满足,丰富的体态语有助于引起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关注,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活动重点,从而有助于实现活动目标。[13]张云香等人(2013)指出,教师体态语的使用可促进幼儿潜能的开发,有益于幼儿兴趣、爱好、意志的培养以及其健康成长。幼儿教师体态语的恰当运用,能帮助幼儿理解掌握知识内容,且对于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14]刘晓红(2015)认为,由于幼儿处于好动好模仿的时期,时刻观察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从而获取各种信息和正负各方面影响,教师的身姿、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可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和兴趣,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促使幼儿积极的思维发展,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技能,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15]
笔者在知网(CNKI)上以“教师体态语”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共搜到389篇文献,其中博硕士论文共143篇;以“幼儿教师体态语”为主题检索,共搜到34篇文献,其中博硕士论文共15篇。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体态语的相关研究较少。笔者根据各年度研究情况统计发现(如图1),幼儿教师体态语的相关研究总体呈增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