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科考站目前总共有四个,分别是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和新建的中国南极泰山站。
5月22日,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
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南极事务。
中国的南极考察历史仅有短短的33年,但这33年来,我国向极地考察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1984年,中国首支南极洲考察队成立。
队长郭琨率领考察队员奔赴南极,仅用40天就建成长城站。
此后,我国相继建成了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如今,第五个中国考察站也已经在罗斯海地区完成规划选址,即将开建。
2017年1月8日,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降落南极冰盖之巅,我国南极科考的“航空时代”由此来临。
“雪鹰601”“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和4大考察站将中国在南极的科考空间大大拓展,极地-海洋观测系统平台初步形成,正如第33次中国南极科考领队孙波所言,“中国极地考察进入了海陆空立体化协同考察的新纪元”。
33年来,我国在南极科考中初步建立了一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科研队伍,组建了一批重点实验室。
目前,我国南极陆基考察在国际科学刊物发表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回收陨石12000多块,位居世界第三。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介绍,目前,我国已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签订了有关南极合作的双边协定或备忘录,积极践行《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等相关国际公约要求,注重环境管理,保护南极环境。
目前,中国已在有40多个国家参与的南极条约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加快建立覆盖包含南北极在内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构建国际合作平台,大力推动极地考察向更深程度、更广范围、更高层次迈进。
地理环境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位置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
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
在该岛上,除长城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7个考察站。
与中国站相邻的有:智利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宗王站。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
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型,西高东低,我国南极考察站位置示意图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长城站的气温据1985年以来观测资料表明:夏季代表月一月平均气温为1.3℃,最高为11.7℃,最低为-2.7℃;冬季代表月七月份平均气温-8℃,最高为2.6℃,最低为-26.6℃。
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以降雪为主。
暴风雪频繁是长城站的最大特点,每年大风((17米/秒)日数在60天以上,最大风速可达40.3 米/秒。
中国南极科考站科考设施长城站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
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中国南极科考站科考项目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建设历史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是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中国南极科考站地理环境中山站位于在南极大陆的拉斯曼谷陵上。
站址距北京12553.160千米。
(69°22'24"S, 76°22'40"E)。
它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 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与北京的方位角为32度30分50秒。
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几百千米,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离中山站不远处有澳大利亚的劳基地和俄罗斯的进步站。
建筑和生活设施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
中山站年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左右,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36.4摄氏度;中山站地区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降水天数162天,年平均湿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数要比长城站多得多。
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
中国在南极所建立的两个考察站都设有气象站,都已在世界气象组织注册,全年对各气象要素进行不间断的观测。
中国南极科考站科考设施中山站建站以来,经过多次扩建,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办公栋、宿舍栋、气象栋、科研栋和文体娱乐栋,以及发电栋、车库等。
中山站设有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站上的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等均配备有相应的科学观测设备和仪器。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建设历史2008年10月16日,国家海洋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将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建设改造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
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
中国南极科考站地理环境昆仑站位于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
这也是中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
由于选址在冰天雪地中,雪层会不断积累,因此该考察站考虑了年积雪速度,设计寿命为10年。
命名由来国家海洋局之所以将新建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南极夏季站命名为中国南极泰山站,是因为五岳之首的泰山,在国内和国际上有极高的知名度,“泰山站”也是上次我国南极内陆站在全国征名中得票数仅次于“昆仑站”的名字。
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在海拔高度上与昆仑站遥相呼应,同时能覆盖格罗夫山等南极关键科考区域。
泰山站不仅将成为中国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还将成为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
[2]中国南极科考站地理环境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
这是中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年平均温度-36.6度,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使用寿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
中国南极科考站科考设施新建的泰山站规模跟昆仑站大体相当。
它是一个三层高架结构,高度大概20多米,外形很像中国的一个灯笼的造型。
除此之外,泰山站还会拥有一个很给力的厨房。
它是具备开火条件的,有专门的厨房,但是也不像我们这样可以随意烹饪咱们自己所吃的食物,主要还是对食品进行加热这样一个功能,就是对已经做熟的食品或者是对半成品进行加工加热的做法。
学家组成的科考队将从上海出发,以实施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活动,他们的目标是目前尚无人类足迹到达的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最高点。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昨天介绍说,这次考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第三个科考站做准备。
科考队计划用70天时间深入南极冰盖内陆,向内陆1300公里处的冰盖最高点Dome A冲击,力争到达Dome A的最高点,并在那里建立一个临时观测点。
如果冲顶成功,我国计划“十一五”期间在这个“南极高点”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
科考队由12名考察队员和1名医生组成,其中9人是从历次南极考察队员中选拔的,另外没到过南极的3人中,有2人是央视四台的记者。
“我们最迟在明年1月底撤回到海拔3000米以下,因为只有在气温降低到零下50摄氏度前才能保证人车的安全。
”科考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南极一共有四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
其中三个点已经被美国、法国、前苏联抢占——美国占据“南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法国占据“南极磁点”,建立了迪蒙·迪维尔站;前苏联占据“南极冰点”,测到了零下89℃的全球最低气温,建立了东方站;现在,人类在南极仅剩有一个点,那就是:Dome A。
据介绍,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氧气含量低,夏季平均气温为零下50摄氏度。
但这里是南极冰盖尚未开展科学探测的制高点,是地球上其他观测站无法代替的。
世界载人航天历史大事回顾巴西第三枚VLS型卫星运载火箭8月22日下午在位于东北部的阿尔坎塔拉发射场地面爆炸,至少造成16人死亡。
这是巴西第三次发射运载火箭,但三次都已经失败。
人类进入太空已经40载了,这里摘录部分航天大事记: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尼-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历时2天又22小时50分,成为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号飞船,离船5米,停留12分钟,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史上的太空行走。
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1967年4月24日乘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未打开,成为第一位为航天殉难的宇航员。
1969年1月14—17日,前苏联的联盟4号和5号飞船在太空首次实现交会对接,并交换了宇航员。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面停留21小时又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第一人。
1971年4月9日,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艘长期停留在太空的礼炮1号空间站。
1975年7月15—21日,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和前苏联的联盟19号飞船在太空联合飞行,成为载人航天的首次国际合作。
1981年4月21日,美国成功发射并返回世界上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使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梦想成真。
1984年2月7日,美国宇航员麦坎德列斯和斯图尔特不拴系绳离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为第一批“人体地球卫星”。
1984年7月25日,前苏联萨维茨卡娅离开礼炮7号空间站,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
1985年7月25日,王赣骏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位华裔宇航员。
俄罗斯的波利亚科夫,于1994-1995年间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连续停留43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男宇航员;而美国的露西德于1996年在和平号上停留了18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女宇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