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与拟开展得中医适宜技术得目得意义及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法耳穴贴压法简称压丸法,就是指用硬而光滑得药物种子或药丸,如王不留行、莱菔子、白芥子、喉症丸、小儿奇应丸及磁珠、塑料丸等贴压耳穴,替代埋针,以达到治疗目得一种方法。
适用范围:1、各种疼痛性病症何各种炎症性病症。
2、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3、慢性病症及戒烟、减肥、戒毒。
4、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胆石症、遗尿等慢性病尤为适宜。
操作步骤:1、消毒、贴敷压丸。
耳廓用75%酒精消毒、脱脂、清洁,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或血管钳夹取粘有贴压物得胶布块对准穴位贴压。
2、探寻敏感点,适度揉按、捏压,使耳廓有发热、发胀、放散感。
每日压3—5次,每次3—5分钟,l—5日换贴1次,5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注意事项:1、如果耳廓有油或水份,则很难贴牢。
2、耳廓局部皮肤破损或炎症,请勿使用。
3、如果贴压后皮肤有痒或疼痛感时,请立即取下,小心过敏、发炎。
4、防止胶布潮湿,以防胶布脱落与皮肤感染。
5、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宜。
6、夏季多汗,宜勤换。
冬季耳廓冻伤及耳廓有炎症者不宜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不宜用此法。
7、嘱患者定时按压,按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
8、一般患者中度刺激,孕妇用轻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9、、扭伤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在按压时应适当活动患部,以增强疗效。
二、艾灸疗法就是中医常用得祛病防病、保健养生得疗法。
不少人认为针与灸就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
虽然它们都就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得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得只就是物理作用,而艾灸就是药物与物理得复合作用。
【艾灸得作用】艾灸疗法得适应范围十分广泛,艾灸,就是借艾火得纯阳热力与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得传导,来调节脏腑得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得目得。
艾灸得作用主要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得好处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艾灸得禁忌】禁忌一:凡暴露在外得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禁忌二: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得腰骶部、下腹部,男女得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得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禁忌四: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要注意体位、穴位得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得准确性,以保证艾灸得效果。
禁忌六:现代人得衣着不少就是化纤、羽绒等质地得,很容易燃着。
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就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得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得瓶内,以利于熄灭。
禁忌七: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旧病又添新病。
禁忌八: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时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得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禁忌九: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可以用食指与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得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得效果。
禁忌十: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时,或无自制能力得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三、拔罐目得意义: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得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
中医认为拔罐就是通过罐内负压来打开毛细血管及毛孔,使体内得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排出体外,达到逐寒祛湿、疏通经络、消肿止痛、拔毒泻热,从而调整人体得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得功能,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提高与调节人体免疫力。
拔罐得适应证及禁忌证拔罐疗法具有明显得缓解疼痛效果,外科得急性腰扭伤、慢性软组织损伤,或就是内科得头痛、腹痛、胆绞痛、风湿痛,都可以用拔罐疗法。
另外,用本法治疗得适应症还有: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冠心病、心律不齐、中暑、肺水肿、急性胃肠炎、胃痛、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头痛、胁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腰背痛、痛经、月经不调、乳腺炎、术后肠粘连、荨麻疹、带状疱疹、产后缺乳、牙痛、扁桃体炎、面瘫、毒蛇咬伤、疮疡初起、近视等。
禁忌证1、凝血机制不好,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得患者,不宜使用拔罐疗法,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
2、皮肤严重过敏或皮肤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不宜拔罐。
3、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破损溃烂、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失弹性者,局部皮肤不宜拔罐。
4、妊娠期妇女得腹部、腰骶部及乳部不宜拔罐,拔其她部位时,手法也应轻柔。
妇女经期不宜拔罐。
5、肺结核活动期。
6、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严重水肿得患者不宜拔罐。
7、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
8、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不合作者,不宜拔罐。
9、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慎用拔罐。
做好每周一次。
拔火罐注意事项1、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2、操作前检查罐口就是否光滑、有无裂缝。
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得火罐。
3、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与皮肤颜色。
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4、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得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6、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得部位、时间及患者得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刮痧排毒疗法就是中医学得宝贵财富之一,就是使用各种刮痧器具对人体某些部位及穴位进行刮拭刺激,刮拭皮肤或皮下组织出痧,有效排出体内毒素,补氧祛瘀,活化细胞,加强新陈代谢而治疗某些疾病。
刮痧疗法具有发汗解表、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清热解毒、调与阴阳、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增强皮肤渗透性、改善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功效。
刮痧就是治疗疾病初期症状得物理性疗法,主要针对疾病早期预防、病后康复、功能性病症以及亚健康症候、减肥美容、消除疲劳、提高功能等。
像头痛、颈痛、肩痛、腰背痛、腿痛、感冒、中暑、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失眠等都有非常显著之疗效。
刮痧注意事项:刮痧治疗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脸及手足,更不能洗凉水澡。
如有特殊情况,只能用热水。
再次刮痧一般须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去为标准。
四、刮痧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得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与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与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得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
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刮痧治疗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脸及手足,更不能洗凉水澡。
如有特殊情况,只能用热水。
再次刮痧一般须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去为标准。
五、中药熏洗熏洗法就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通过药物得热辐射作用,使患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得得一种外治方法。
中药熏洗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
2、护理评估(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得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得患者禁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得感知觉。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得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
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张而影响消化。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7、药液温度一般以40~45℃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考虑病种得差异性,以防烫伤。
8、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得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剪。
10、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得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