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二战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的原因摘要: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对美国来说,种族问题是一个与生俱来的问题。
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使现实的美国与其所宣称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黑人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进行了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的长期不懈的斗争,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发生的变化,这种斗争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民权运动”。
黑人在美国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尽管如此,黑人却一直处于美国社会的底层,南北战争后,虽然奴隶制被废除,黑人争得了公民权,但是,他们并没有享受到作为美国公民应有的平等权利。
相反,他们仍然生活在种族隔离的樊篱之下。
189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定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使种族隔离具备了法律依据,各州遂在居住、交通、教育等方面对黑人实行公开隔离。
长期以来,黑人问题是困扰美国政府的一大难题。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这样预言:“在威胁美国的未来一切灾难中,最可怕的灾难是黑人在这个国土上的出现.一些观察家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他们在考察美国的目前困境和未来危险的原因时,几乎总是归结于这一主要事实”。
黑人为此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但是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当时美国重大的社会运动,最终促使联邦政府从法律上废除了种族隔离制,从而书写下黑人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本文就二战后民权运动兴起和高涨的原因进行初步探究与分析。
一、教育是黑人夺取选举权的基础黑人要拥有选举权,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而教育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尺度。
南北战争后,随着似有身份的降临,黑人渴望接受教育,许多黑人学校建立起来,遍及美国的黑人教育制度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
但是教育并非朝夕之事,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奴隶制留给黑人的只能是无知和愚昧。
进入20世纪以后,黑人的教育状况有了改善,19世纪后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开始走向社会,而学校里的黑人学生数量仍有增无减。
1910年时,在南部10个州里,在校黑人学生增加到1426102人,1930年达到1893068人。
1930年时,美国黑人中的文盲率下降到16%。
黑人教育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此时黑人受教育的水平,是美国历史上各个人口集团中上升最快的。
到1970年,黑人所受教育年限和白人相比只相差半年左右。
战后黑人教育还有这样的特点:层次提高、黑白人同校。
1960年,黑人攻读学位的有22.7万。
1970年增长到55.2万。
黑人还进入白人大学学习,1970年,大约有378000名黑人在这样的大学或学院接受教育。
这一切,表明战后的黑人已具备了“文明交往的基本条件”。
再也不用“文化测验”等手段来阻止他们行使选举权了。
用知识武装起来的黑人。
再也不满足于二等公民、被剥削选举权,因为他们懂得:“只有黑人拥有选举权时,才能学会保护自己。
”随着黑人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在为选举权抗争时,能进行有理论、有策略、有组织的斗争。
因而,黑人在自身素质普遍提高的五六十年代赢回选举权是不足为奇的。
二、中产阶级是黑人争取选举权运动的领导力量有人认为,第一批黑人中产阶级产生于南北战争后。
但够得上中产阶级条件的黑人,在当时是属凤毛麟角。
主宰着当时黑人社会的事谷物成分农,在南部390万黑人中,谷物成分农占到85.6%,他们生活水平和地位十分低下,无力自拔。
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初一部分黑人开始离开南方农村,进入北方大城市寻求新的机会。
在激烈的竞争中,少数黑人站稳了脚跟,上升为中产阶级。
1910年,“在一千万的黑人人口中,有工作的男子共3178554人。
其中做牧师的有17427人,做医生的有3077人,做律师的有796人,做教师的有7035人。
在同一年间,妇女做学校教员的有2245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黑人中产阶级人数增加,力量增强。
1950-1970年,黑人平均收入由占白人收入的54%上升为64%,其中,黑人妇女平均收入由占白人主妇的40%上升为92%。
到70年代中期,已有1/3的黑人家庭上升为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产生与壮大,对黑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取得选举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凡为中产阶级,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经济上也有相当的地位。
这些人有知识与才干,懂得自尊与自信,也有参与美国社会和政治的要求。
他们已超越了对基本生存的需求,而进入了更高的对政治权力与平等权利的要求阶段。
因而,他们要求选举权的迫切程度大大超过了别的阶层,正如美国史学家所说:“大多数具有进取精神的黑人,都来自具有‘中产阶级’背景的那些人中,是摆脱了贫困的黑人”。
1909年成立的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就是由中产阶级组成与领导的一个影响深远、颇有力量的组织。
著名黑人领袖布克•华盛顿和马丁•路德•金也是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争取黑人选举权的斗争中,黑人中产阶级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运动领导的责任,从而为这一斗争提供了训练有素的领导力量。
三、黑人在地理分布上的比的变化我们已经知道,19世纪后期的黑人,主要从事的是农业劳动。
他们集中在南部地区,分散在农村中。
至于北部地区,少有较大规模的黑人迁徙。
数目众多的城市,居住者主要是白人。
地理分布上的这种特点,不利于黑人获得选举权。
第一,南部是民族矛盾尖锐,种族实力强大的地区,正是在这一地区,种族主义者处心积虑地要剥夺黑人选举权。
第二,农村相对闭塞落后,黑人长期生活于此,觉悟和意识比较低下,不利于组织与领导。
20世纪初,这种情况开始改变,黑人开始了向北部和西部城市的迁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种迁徙速度加快。
战火燃起时,大批白人青年应征入伍,许多工厂劳动力缺乏,芝加哥、克利夫兰、底特律及其他北方城市的工厂主,纷纷到南方去招募工人,这就给南方黑人提供了机会。
黑人的大规模迁徙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950年时,住在城市的黑人人口已经超过了居住在农村的黑人人口。
1970年,纽约、华盛顿、底特律、费城、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黑人居民超过50万。
伯明翰、亚特兰大、新奥尔良、纽瓦克、加里等城市,黑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一半以上。
从布局看,黑人迁出南部后分布在全国各地,北部中央地区占26%,东部占22%,西部占19%,其余则分布在南部。
黑人迁出南部,分布于全国各大、中城市,对于五六十年代黑人获得选举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黑人集中于城市,为现代文明耳濡目染,开始变得见多识广,富有朝气,对于体现他们政治地位的选举权格外看重起来,他们毅然投入到五六十年代为恢复自己权利而进行的斗争中。
另外,黑人集中在城市,便于动员和组织,也便于形成强大的力量,五六十年代能出现如此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四、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干预二战后,随着美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出于维护其国际形象的需要,美国政府开始正视几个世纪以来竭力回避却仍然无法回避的黑人问题。
与此同时,20世纪50、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对联邦政府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马丁•路德•金明确指出:“黑人已组织成强大的力量,这使得政府无法回避他们的要求,他们已从实力出发来发展形势,使政府感到同他们合作是明智和深谋远虑的”。
此外,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非洲的独立运动,对美国黑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面对这一形势,美国政府只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一改压制黑人斗争、维护白人利益的做法,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推动黑人斗争的措施。
首先,美国总统发表言论支持黑人斗争。
肯尼迪总统说:“这个国家是建立在人人生而平等原则基础上的……如果一个美国人,因为其皮肤是黑色的,就不能在对公众开放的餐馆就餐,就不能送子女去最好的公立学校读书,就不能投票选举能代表他的人出任公共官职,一句话,就不能享受充分的自由生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除非全体公民都得到自由。
“ 约翰逊总统继承了肯尼迪的政策,并进一步支持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称“他们(指黑人)的事业也应该是我们的事业“,认为“我们大家应该战胜(种族隔离制)这一并非完美的顽固不化和不正义的遗产”。
其次,联邦政府采取一系列民权立法措施。
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7年颁布了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权法,该法令禁止干预黑人投票。
肯尼迪政府在司法部专设一名民权助理部长,在三年内,该助理部长共向国会提交了几十个民权方面的议案。
约翰逊政府颁布了1964年的《民权法》、1965年的《投票权利法》和1968年的《防止住房歧视民权法》。
最后,联邦政府对违抗民权法令者采取强硬措施。
1957年9月,阿肯色州小石城地方法院根据1954年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宣布该市中心中学接纳9名黑人学生入学,但此举遭到种族主义者的坚决反对。
州长法布斯以“防止暴乱”为名,派出200名武装的国民警卫队员,在小石城中心中学周围布岗,阻止这9名黑人学生入学。
已注册的黑人学生被赶出校门,暴徒还殴打黑人,在市内煽风点火,从而引发严重骚乱。
艾森豪威尔政府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派兵开往小石城,以军管措施平息了阻止黑人学生进入白人学校的小石城事件。
1962年9月,黑人梅雷迪思申请入密西西比大学就读,引起该州一场地震级的哗变。
在肯尼迪总统的支持下,梅雷迪思最终在联邦政府的“伴护”下入校注册。
1965年,约翰逊政府采取保护措施,压制亚拉巴马州州长华莱士,使从塞尔马到蒙哥马利的黑人进军得以顺利进行。
联邦政府的上述措施推动了黑人民权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美国联邦政府的有力支持,美国黑人的斗争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果。
五、二战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1939年,希特勒挥师偷袭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虽未举全力出战,但大力发展国防工业,充当了“民主国家的兵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兵役。
广大黑人群众对此做出积极响应,他们怀有满腔热忱准备报效国家,但是却遭到种族歧视的挫伤和打击。
在复苏的国防工业中,他们受到严重的歧视;在军队里也受到各样的限制,黑人只能参加完全由黑人组成的军队;各种支援战争的社会活动,也将黑人排斥在外。
当报国热情和希望与白人“并肩作战”的美好愿望被现实打击后,黑人在痛心之余,也对真正实现民主平等原则产生了强烈的要求。
二战对此来说,正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众多黑人确信,他们必将从战争中获益。
如专栏作家乔治•斯宾勒认为“和平意味着……当前地位的延续……如果黑人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结束这种状况”。
因此,二战持续得越久越好,因为有一天“或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已从长期受压迫的地位中翻了身”。
黑人们之所以对二战抱有如此厚望,是因为他们逐渐认识到,战争给黑人提供了一个让美国百人的良心受到谴责和震撼的绝好机会。
“是战争让我们有机会……来劝说、强迫我们的政府和国家,并让其感受到尴尬和羞耻……从而对占其人口十分之一的黑人采取更加开明的态度!”美国黑人在二战民主宣传的激励下,开始从新审视自己在美国的社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