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2、运动训练原则3、训练适应4、间歇训练法5、运动训练过程二、简答1、简述竞技体育的特征?2、简述动作要素包括的内容?3、简述耐力素质的基本要求?4、以分类图的方式说明技能转移的种类?5、简述教练员应具备的条件?三、论述1、论述负荷和恢复与训练适应的关系?2、试述速度素质的训练?2004《运动训练学》一、简答1、运动训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运动员训练水平包括哪些方面?3、简述竞技状态的定义及其表现?4、安排身体训练必须贯彻哪些基本要求?5、青少年运动员技术训练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二、论述1、以单周期为例,谈谈全年训练负荷安排的总趋势。
2、什么训练法叫间歇训练法?3、它有哪些构成因素?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试卷A一、填空题(本大题20个小题,每空2分,共40分)1.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基本特点主要包括()、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观赏性。
2.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3.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依据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将运动训练理论分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5.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称为()。
6.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称为()。
7.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反应速度、()和移动速度。
8.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9.()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10.身体姿势是指在动作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位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
可分为开始姿势、动作进行过程中的姿势和()。
11.实效性评价和( )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
12.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已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称为()。
13.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通常包括()、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
14.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比赛时期和()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15.按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竞技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四种基本类型。
16.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包括运动成绩诊断、()诊断和训练负荷诊断。
17.运动员在柔韧性训练时,其被动性练习与()练习的指标差距越大,说明运动员的柔韧素质潜在的能力越大。
18.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19.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称为( ),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20.依据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要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可将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三种类型。
二、简答题(本大题4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21.简述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及儿童少年速度训练的注意事项。
22.简述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
23.简述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24.简述教练员的基本素质。
三、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25.论述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26.试述循环训练法及其类型,举例说明在实践中如何应用循环训练法。
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试卷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填空题(本大题20个小题,每空2分,共40分)1.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基本特点主要包括(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观赏性。
2.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3.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将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5.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称为(适宜负荷原则)。
6.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称为(间歇训练法)7.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
8.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9.(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10.身体姿势是指在动作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位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
可分为开始姿势、动作进行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
11.实效性评价和(合理性、经济性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
12.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已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称为(战术意识)。
13.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通常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
14.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15.按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四种基本类型。
16.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和训练负荷诊断。
17.运动员在柔韧性训练时,其被动性练习与(主动性)练习的指标差距越大,说明运动员的柔韧素质潜在的能力越大。
18.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19.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称为(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20.依据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要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可将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类型。
二、简答题(本大题4个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21.简述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及儿童少年速度训练的注意事项。
标准答案要点: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1)速度素质训练应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3分(2)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3分(3)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产生速度障碍,出现速度障碍时,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予以克服。
3分儿童少年速度训练时的注意事项:(1)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发展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3分(2)由于移动速度具有多素质综合利用的特点,移动速度的发展与力量、耐力等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儿少进行速度训练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
3分22.简述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
标准答案要点:(1)直观法与语言法;3分(2)完整法与分解法;4分(3)想象法与表象法;4分(4)减难法与加难法;4分23.简述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标准答案要点:(1)运动成绩释义;6分(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3分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3分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3分24.简述教练员的基本素质。
标准答案要点:(1)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4分(2)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4分(3)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4分(4)适应于运动队生活环境的能力。
3分三、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25.论述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标准答要点:1)适时恢复原则释义; 5分2)科学基础:第一,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 4分第二,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4分3)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一,准确判别疲劳程度-----包括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和心理测试;5分第二,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包括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和心理学恢复手段。
7分26.试述循环训练法及其类型,举例说明在实践中如何应用循环训练法。
标准答案要点:1)循环训练法释义; 5分2)循环法的基本类型 8分循环重复的训练方法及其特点、循环间歇训练方法及其特点和循环的持续训练方法及其特点;3)循环训练法的应用 12分第一,循环重复的训练方法应用:范例、适用范围、应用特点;第二,循环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范例、适用范围、应用特点;第三,循环的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范例、适用范围、应用特点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试卷B(当年考试试题)一、填空题(本大题20个小题,每空2分,共40分)1.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基本特点主要包括()、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观赏性。
2.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3.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依据运动项目所需运动能力的主导因素,可将所有的运动项目首先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两大项群,而体能主导类项群又可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和()三个亚类。
5.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称为()。
6.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称为()。
7.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反应速度、()和移动速度。
8.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9.()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10.身体姿势是指在动作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位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
可分为开始姿势、动作进行过程中的姿势和()。
11.实效性评价和( )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