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境的分类人类环境: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被视为环境要素构成的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与机构。
自然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生存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四、环境问题(一)有关概念1、环境问题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即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的环境问题是指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广义上的环境问题是指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的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既包括人类活动引起的,也包括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水等。
环境科学上研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狭义上的,即认为是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使环境产生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负面效应。
2、第一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3、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或破坏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产生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必然伴随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按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分三阶段来描述:破坏阶段(农业文明)先污染后治理阶段(工业文明)治理与发展同步阶段(绿色文明)“公害”概念:“公害”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以致对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舒适性等造成的严重危害。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带来严重后果。
公害事件出现的频率大大加快。
产生危害的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公害事件已由发达国家进而扩展到发展中国家。
(四)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主要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饮用水污染;海洋污染;森林面积减少;土壤沙漠化;物种灭绝;在毒废弃物处理;人口爆炸等。
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环境问题:1、人口问题2、资源消耗问题:耕地资源危机、森林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危机、能源问题、物种消失3、环境保护问题(五)环境保护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由于世界人口的激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耗用以及工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造成了环境要素的污染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世界各地带来了各种环境问题,如日益严重的酸雨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不断灭绝,森林的急剧减少,土地沙漠化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节环境污染一、环境污染的概念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介入环境的污染物超过环境容量的限制,导致环境丧失自净能力,环境条件恶化,对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叫环境污染。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叫环境容量。
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环境污染的特点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污染物浓度低,情况复杂污染容易治理难三、污染物由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到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污染物。
非反应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而直接危害环境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
反应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某些一次污染物在自然条件作用下改变了原有性质而形成新的污染物,这种新污染物叫二次污染物。
四、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正在活动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后者是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
环境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分为:(一)工业污染源(二)农业污染源(三)交通运输污染源(四)生活污染源(一)工业污染源:工业生产中的一些环节,如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燃烧过程、加热和冷却过程、成品整理过程等使用的生产设备或生产场所都可能成为工业污染源。
燃料的燃烧工业用水生产工艺造成的污染工业噪声(二)农业污染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称为农业污染源。
不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会破坏土壤结构和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破坏土壤生态系统(见农药污染)。
氮和磷、农药以及牧场、养殖场、农副产品加工厂的有机废物带入水体,使水体水质恶化,有时造成河流、水库、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
土壤流失及农业废弃物的污染。
(三)交通运输污染源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
这类污染源发出噪声,引起振动,排放废气,泄漏有害液体,排放洗刷废水(包括油轮压舱水),散发粉尘等,都会污染环境。
交通运输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铅化合物、苯并(a)芘、石油和石油制品以及有毒有害的运载物。
它们对城市环境、河流、湖泊、海湾和海域构成威胁(特别是在发生事故时)。
(四)生活污染源人类消费活动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居住区是人类消费活动集中地,是主要的生活污染源。
①消耗能源排出废气造成大气污染。
②排出生活污水(包括粪便)造成水体污染。
③排出的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金属、煤灰和碴土等城市垃圾造成环境污染。
第三节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保护是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和自然界生物地生存和发展。
环境保护就是利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环境问题,是保护、改善和创建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
即: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方法,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地同时,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污染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自然资源和生态的破坏,危及人类生存条件,给人民带来灾难性的恶果,影响千家万户,影响全社会的稳定。
环境污染的远期效应影响人类质量,民族的基因库,贻害子孙后代。
现代化生产离不开清洁的环境。
三、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并不丰富,因此精心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受污染和破坏,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2、我国的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它不仅影响到了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在经济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环境的继续恶化,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为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扫清道路,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
3、发展生产的目的在于造福于人民,既要为当代人的利益着想,又要为子孙后代保存一个较健全的环境。
保护人民健康,为人民创造清洁适宜的环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之一。
四、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近百年来,世界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限制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后,相继发生了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这些公害事件的原因和机理并未搞清楚,一般是采取限制性措施,如英国伦敦发生烟雾事件后,制定了法律,限制燃料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时间。
2.“三废”治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达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成了举世注目的国际性大问题,于是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专门机构。
由于这时,环境问题只被看作是工业污染问题,因此,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就是治理污染源,减少排污量的工作,采取了一些法律的、经济的措施解决污染问题,经过大量投资,环境污染有所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和提高,但主要采取的是末端治理的办法,从根本上来说是被动的,所以收效并不显著3.综合防治阶段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成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转折点,它加深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扩大了环境问题的范围,另外,它冲破了以环境论环境的狭隘观点,把环境与人口、资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来解决环境问题,对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治理。
4.规划管理阶段80年代初,发达国家经济萧条和能源危机,各国都急需协调发展、就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寻求解决办法,这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制定经济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长期政策,其特点是,重视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对环境规划措施,既要求促进经济发展,又要求保护环境,既要有经济效益,又要有环境效益,要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概述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1866)首次提出。
随后又有多种生态学的定义,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E.Odum)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态系统一词是英国植物学家A.G.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
他在对植物群落学进行深入研究中,发现土壤、气候和动物对植物的分布和丰富度有明显的影响,于是提出“更基本的概念……是整个系统,它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而且还包括人们称为环境的各种自然因素的复合体。
……我们不能把生物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分开,生物与环境形成了一个自然系统。
正是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具有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位,这就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是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的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根据生态系统的定义,可以把任何一个特定区域内包含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要素组成的整体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
不同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组成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并为人类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类型多样的生物资源,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生态系统不断进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