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季病虫害防治(附图)

月季病虫害防治(附图)

月季病虫害防治常见病害-白粉病1病原及症状:白粉病菌属于子束菌亚门、白粉菌目、单束叉丝壳属。

闭束壳内含1个子束,无色椭圆形,内含8个子束孢子,为单胞无色。

无性分生孢子。

该病主要危害嫩稍幼叶和花。

染病部位出现白色粉状物,是这一病害胡明显症状。

初期叶片上产生退绿黄斑,以后叶背面出现白斑,并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状。

严重时白斑互相连接成片。

嫩梢卷曲,皱缩。

花蕾表面布满白粉,花朵畸形。

叶柄及皮刺上白粉层较厚,很难剥离,引起植株落叶,花蕾枯僵而不能开放。

2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闭束壳在病叶病蕾上越冬。

次春雨后放射出子束孢子,先侵染根,产生的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并重复侵染。

5-9月为发病盛期,至10月不再发病。

天气干旱的年份及长势衰弱的植株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A 秋冬清除病叶病蕾,早春剪除病芽、病枝、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

改善栽培条件,增加通风透光,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

B发芽前喷施5硫合剂;发病初期,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可喷施0.02-0.03%高锰酸钾溶液。

常见病害-黑斑病1 病原及症状:该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放线孢属。

分生孢子长卵形或椭圆形,双胞无色,分隔处微缢缩,可断裂成2个细胞。

该病害为世界性病害,非常普遍。

对主季危害极为严重。

叶面、花朵、新梢均有发生。

初发时叶片上呈大小不等的黑斑,病斑角质层下有辐射壮褐色菌丝线和小黑点(分生孢子盘)。

后扩大并呈黄褐色或暗紫色,最后变为灰褐色,严重时新梢枯死,整株下部叶片全部脱落,变为光杆状。

2 发病规律:黑斑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借助雨水飞溅传播,昆虫也可以传播,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特别是多雨季节,病菌孢子蔓延滋长。

孢子落在潮湿的叶面上,8小时便开始发芽,渗入到角质层细胞组织内生长新菌丝。

不断发育再繁殖出大量新孢子。

发病期一般多出现在7-8月。

3 防治方法:a要特别注意冬季清除落叶枯枝,并喷施5 石硫合剂。

发现病叶病枝要彻底剪除并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B平时加强栽培管理,多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在发病期尽量少喷水,必须时只在早上天气晴朗开始升温时进行,避免常时间浇湿叶面。

C 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喷施50%代森铵1000倍;或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有效果。

常见病害-枯枝病1 病原及症状:本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壳棱属。

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着生在子座内,初埋于寄主隔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开口外露。

分生孢子器为扁三角瓶状。

单胞无色,成熟后产生个隔膜。

本病主要危害月季枝干,在枝干和出现溃疡病斑,初为红色小斑点,后扩大变深,可心呈褐色。

后期病斑凹陷,纵向开裂,病部可心出现黑点,潮湿时涌现出黑色孢子堆。

严重时病斑环割茎干,病部以下枝条萎缩枯死。

2 发病规律:本病菌是个种弱寄生菌,主要在带病的枝干上越冬。

次年抽生新梢消耗养份,枝干生它衰弱者,病菌即乘虚而入,迅速扩展,使病斑蔓延。

6-7月间,病枝上产生的大量子实体和孢子,在雨季由风雨传播。

这种病害发生的轻重与植株它势和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

凡老、弱、残株及水肥缺乏株发病严重;健壮旺株则不发病。

3 防治方法:A 秋冬季彻底剪除病枯枝集中烧毁。

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

生长期可喷0.13%尿素溶液,以增强植株长势。

B休眠期喷施5石硫合剂;5-6月喷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喷施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喷施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常见病害-根瘤病1病原及症状:本病原为胞束线虫,其卵长圆形,个侧微弯,聚生于雌成虫体内,称为胞束。

幼虫和雄虫为线形;雌虫呈梨形,膨大后顶破根部皮层而外露,即根部所见的白色瘤状物。

幼瘤白色有弹性,以后变硬。

肿瘤表面粗糙。

褐色或黑褐色,严重时根瘤能长出地面。

长根瘤的月季生长不良,叶面发黄,根系的数量减少,根瘤成倍增长。

2 发病规律L线虫在个年内有春秋两次侵染期,以雄虫、卵或二龄幼虫在病瘤内越冬,以在土壤可或病瘤存活个年以上。

线虫侵入月季根后,能刺激月季根皮细胞增生,以致发生癌瘤病变。

3 防治方法:A栽植前用浓链霉素500-1000倍液浸泡植株根部10分钟。

B 嫁接时将接刀用高温消毒或酒清清毒,避免线虫从伤口浸入。

C用甲醇、冰醋酸、碘片(50:25:10)混合液涂患处;或用二硝基钾粉钠,木醇(20:80)混合液涂沫患处,能使病瘤消失。

常见病害-锈病1病原及症状:本病菌属于担子菌亚门、锈病目,多胞锈菌属。

本菌为同主寄生锈菌,可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

锈孢子器在叶背堆聚成桔红色粉状物,周围有侧丝,裸生。

锈孢子串生,夏孢子堆生,周围有棒状铡丝,冬孢子椎黑色,散生裸露。

锈病危害月季的芽、叶片、嫩枝、叶柄、花托、花梗等部位。

主要发生在芽和叶片上。

春季萌芽期,病芽基部肿大,在1-3层鳞片内长出大量桔红色粉状物,象朵小黄花;有的弯曲呈畸形,15-20天后枯死。

嫩叶受害后,先在叶正面上,丛生黄色小点状孢子器,后在叶背面生成桔红色孢子堆。

秋季腋芽被菌侵染后,经越冬多枯死。

2 发病规律:本病菌主要以菌丝在月季病芽内越冬,次春3月下旬,病芽萌发时即开始发病,产生夏孢子,并向叶面上传播侵染。

病叶上的冬孢子也能越冬,次年春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幼叶嫩梢,再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侵染叶又产生夏孢子。

夏孢子可多次产生,重复扩大侵染,潜育期最短7天。

每年4月下旬叶片开始发病。

5月下旬至7月初为发病盛期。

8月可旬。

平均气温在27度以上,病害不发展,28度以上的气温,夏孢子不萌发。

9月可旬以后,仅腋芽发病。

雨水多而均匀的年份,发病则重。

3防治方法:A及时摘除病芽,在3月下旬至4月可旬检查,发现病芽要立即摘除切毁。

一般病芽率不到0.5%,摘除后即可防止孢子扩散。

B4月上旬或8月下旬两次发病盛期前,喷药1-2次,可控制病害发展。

可选用50%百菌清6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倍液;或50%福美双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也可在春季发芽前喷0石硫合剂;或在发病初期喷0.2石硫合剂。

月季灰霉病症状月季灰霉病在叶缘和叶尖发生时,起初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光滑稍有下陷,后扩大腐烂。

花蕾发病,病斑灰黑色,可阻止花一开放,病蕾变褐枯死。

花受侵害时,部分花瓣变褐色皱缩、腐败。

灰霉病菌也呆侵害折花之后的枝端,黑色的病部可以人侵染点下沿到数厘米。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灰色霉层可以完全长满受侵染部位。

病原为Botrytis cinerea Pers,属丝孢纲、丝孢目的一种真菌。

发生规律以菌丝体或菌核潜伏于病部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或从表皮直接侵入危害。

温室月孝中湿度大,易发生灰霉病。

凋谢的花和花梗不及时摘除时,往往从此类衰败的组织上先发病,然后再传到健康的花和花蕾上。

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病部,减少侵染来源,对于凋谢的月季花也应及时剪除。

2.温室要适当通气,不致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高,各个月季盆之间应有适当空隙。

浇水时从盆沿浇入,不要使叶、花滞留水分。

晴天切花,伤口愈合容易。

3.药剂防治发病初即喷药保护,使用1:1:100倍波尔多液时可2周喷药1次。

4.喷雾法:可用50%速克灵可湿粉剂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7~10天一次,连续2~3次,每次喷洒药液量每67m2不少于50~60公斤。

上述药剂的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并要注意交替使用药剂,以防产生抗药性。

在温室栽培月季时,还可试选用以下施药方式:1.烟雾法:用10%速克灵烟剂每667m2200~250克,或用45%百菌清烟剂,每667m2250克,熏3~4小时。

2.粉尘法:也可于傍晚喷撒10%来克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或10%杀霉灵粉尘剂,每667m2l公斤,9~11天一次,连续使用或其他防治方法交替使用2~3次。

月季霜霉病霜霉病属真菌侵染性病害,月季霜霉病发病速度快,危害十分严重,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

主要危害植株中下部的新发枝条、叶片。

初期下部叶片背面出现退绿病斑,且病斑不规则,并布满霜状霉层,后期呈暗紫色,似水浸状,直至变成褐色。

病斑呈多角形,逐渐变成灼烧状,危害严重时叶片全部脱落,植株死亡。

防治措施1.合理密植,每平方米面积不宜超过12株,同时叶片不要相互搭肩为好。

2.合理施肥,平衡营养,多施有机肥,在氮肥充足的前提下,进入生殖生长期多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性。

并在月季花蕾期喷施花朵壮蒂灵促使扶桑花蕾强壮、花瓣肥大、花色艳丽、花香浓郁、花期延长。

3.及时清理残枝、落叶,集中销毁。

修剪口涂抹愈伤防腐膜,防病菌感染侵袭,保护伤口健康愈合。

植株感病后,用针对性药剂经行防治。

常见虫害-月季叶蜂(又名黄腹虫)成虫体长7.5mm,雌虫头胸部黑色带有光泽,腹部橙黄色,触角黑鞭状,由三节组成,第三节最长,雄成虫比雌虫略小。

卵椭圆形,初产出时为淡黄色。

卵子孵化前为绿色。

幼虫初孵出时为淡绿色,头部为黄色,老熟时黄褐色。

蛹乳白色,茧椭圆形,灰黄色。

月季叶蜂一年发生两代,以幼虫作茧在土内越冬,翌年4月化蛹,5-6月羽化成虫,用产卵管在月季新梢上刺成纵向裂口产卵,卵孵化后,新梢完全变黑破折。

初孵幼虫群集危害,大量蚕食叶肉,而速度较快,严重可将叶肉全部吃光,仅剩下叶脉及叶柄。

防治办法:1 结合冬季更换盆土消灭越冬幼虫。

在冬季修剪时,剪除被害枝叶,集可烧毁。

2喷施50%杀螟松1000倍液;可喷施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喷施溴氰菊脂2000倍液。

常见虫害-黄刺蛾(又名洋辣子,刺毛虫)成虫橙黄色,触角丝状棕褐色斜线,在翅尖上汇合于一点。

呈倒v字形,后翅灰黄色,足褐色,卵扁平椭圆形,淡黄色。

幼虫略呈长方形,前端略大,体色鲜艳,体背蛾一个紫色大斑,头部黑褐色。

茧椭圆形,。

12MM左右,质坚硬,灰白色,有黑色条纹相间,均结在茎干分杈点或支枝杈上。

黄刺蛾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植株上结茧越冬,翌年5-6月化蛹。

幼虫白天静伏在叶子背面,夜间活动取食。

危害叶下的皮层和叶肉组织,严重时可将叶肉吃光,仅剩叶脉和叶柄,对月季危害严重。

防治办法以:1结合冬季修剪,清除枝杈上的越冬虫茧。

2利用黑光灯捕杀成虫,3幼虫发生期喷施90%敌百虫500-1000倍液;或喷施20%菊酯类药物1000-2000倍液;4保护开敌,如黄胡蜂、长脚胡蜂、螳螂等。

常见虫害-蔷薇茎蜂成虫体黑色,有光泽。

翅深褐色半透明,有一尾刺。

卵黄白色。

幼虫乳白色,头部浅黄色。

蛹棕褐色。

一年发生一代。

以幼虫在月季茎内越冬,翌年春4月化蛹,5月出现成虫,多在新梢或花梗上产卵,经幼虫蛀入茎干为害,当幼虫孵化后,便注入月季茎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