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苏州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人民政府二O一O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规划背景4第一节区域概况4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5第三节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6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与要求7第三章规划目标9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9第二节控制目标9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布局优化11第五章农用地保护与合理利用13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13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13第三节合理利用与保护其他农用地14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15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15第二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15第三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16第四节强化建设用地集约利用18第五节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18第七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21第一节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21第二节土地生态环境整治重点工程21第三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22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管制23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23第二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23第三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24第九章土地用途分区25第十章土地综合整治27第一节推进土地整理27第二节开展土地复垦28第三节适度开发宜农后备资源28第十一章镇(街道)土地利用调控29第一节强化镇(街道)规划目标调控29第二节各镇(街道)土地利用规划29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与管理33第一节完善规划实施管理政策33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保障体系34第十三章附则35附表3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科学确定土地利用战略,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促进耕地保护、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协调统一,为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二条规划期限《规划》编制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近期规划目标年为2010年,远期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第三条规划范围《规划》由苏州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规划范围包括高新区行政管辖范围,土地总面积为224.7平方公里。

第四条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盲目增长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统筹安排土地利用,保护基本农田和耕地,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五条基本原则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指导方针,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优先保障生态用地,加大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强化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由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

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空间,确保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和布局基本稳定。

严格节约集约用地。

落实“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集约高效”等要求,加快各类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过快增长。

统筹区域和城乡用地。

立足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思想,统筹区域和城乡用地关系,协调各业各类用地矛盾,平衡各业用地需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增强规划协调及公众参与。

增强与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强化公众参与,广泛听取基层政府、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第六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实施条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5、《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6、《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7、《国务院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3号令);9、《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10、《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规程》;1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1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13、《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14、《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15、《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6、《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17、《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8、《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19、《关于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的批复》(苏办[2009]10号);20、《苏州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1、《苏州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2、《苏州高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23、《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协调发展规划(2007-2020年)》;24、苏州高新区其他有关部门及行业发展规划;25、国家、江苏省、苏州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二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第七条自然地理概况苏州高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的太湖平原,位于东经120˚31΄-120˚41΄,北纬31˚13΄-31˚23΄,东临苏州城区,南邻吴中区,北接相城区,西至太湖。

至2005年底,下辖枫桥、狮山、横塘和镇湖4个街道及浒墅关、通安和东渚3个镇,下设科技城、浒墅关经济开发区、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土地总面积224.7平方公里。

高新区地势西高东低,吴淞标高4.88m-5.38m,土质粘性,地耐力强,地质稳定。

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7.7摄氏度。

全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距上海虹桥国际机场90公里、浦东国际机场130公里,距上海港100公里、张家港港口90公里、太仓港70公里、常熟港60公里。

沪宁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沪铁路和京杭大运河从境内穿过,太湖大道横贯东西。

第八条社会经济发展概况至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49.3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9.95万人,暂住人口19.42万人,常住人口141.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5.3%2。

近年来,外来人口迅猛增加,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给居住、生产和服务资源带来较大压力。

2005年,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8.97亿元,同比增长29.42%,一、二和三产比重分别为0.24%、79.27%和20.49%。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38亿元,同比增长13.3%(按同口径计算)。

外贸进出口总额270亿美元,出口额1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8%和4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50亿元,同比增长20%。

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工业总产值1293.26亿元,同比增1.按一年以上暂住人口计算,常住人口=户籍人口+0.6×暂住人口)2.城镇化水平=(非农业人口+0.7×暂住人口)/(户籍人口+暂住人口)长28.24%,并已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轻纺服装和建材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高新区吴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有“江枫古韵”和“寒山钟声”等历史文化遗产,“金山石匠”、“镇湖刺绣”等传统工艺和建于南宋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万佛石塔”等,是一块集江南山水和吴文化于一体的“风水宝地”。

第九条区域特征水系水网发达。

全区地处江南水网地带,水系密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浒关运河横贯东西,西部濒临太湖,河网密度高达4km/km2左右。

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敏感。

西部小山众多,兼山地、盆地等多地貌特征,中部属山地、丘陵地带,有阳山、五龙山、天平山、高景山等,东部则以冲积平原为主。

全区山水相间,景色秀美,但生态环境较为敏感。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第十条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土地总面积22470.4公顷,占苏州市土地总面积2.65%。

其中农用地11366.9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50.59%,建设用地9096.2公顷,占40.48 %,其他土地2007.3公顷,占8.93%。

农用地中,耕地7726.0公顷,占67.97%,主要分布在通安镇、东渚镇和浒墅关镇;园地435.1公顷,占3.83%,主要分布在浒墅关经济开发区;林地1486.4公顷,占13.08%,主要分布在横塘街道、通安镇和东渚镇;其他农用地1719.4公顷,占15.13%,主要分布在通安镇和东渚镇。

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建设用地5570.5公顷,占61.24%,主要分布在狮山街道、枫桥街道、浒墅关镇和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农村居民点用地2503.3公顷,占27.52%,主要分布在通安镇、东渚镇和浒墅关镇;交通水利用地845.7公顷,占9.30%,主要分布在狮山街道、枫桥街道和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其他建设用地176.6公顷,占1.94%。

其他土地中,水域1371.4公顷,占68.32%,主要分布在浒墅关镇、通安镇和东渚镇;自然保留地635.9公顷,占31.68%,主要分布在枫桥街道和浒墅关经济开发区。

第十一条土地利用特点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突出。

高新区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既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外来人口在全区仍将保持持续增长,未来人地矛盾愈加突出。

土地利用强度大,土地利用效益高。

全区土地利用强度较大,至2005年,土地利用率91.07%,建设用地利用率40.48%,均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2.87%和19.67%。

土地利用效益较高,2005年地均GDP178.53万元/公顷,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增加值428.44万元/公顷,均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7.44万元/公顷和235.81万元/公顷。

建设用地扩展较快,农用地保护难度大。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扩展较快,2002-2005年间,建设用地规模从7972.5公顷增加至9096.2公顷,年均增长4.70%。

全区既要保障经济快速增长,又要保护较大数量的农用地,难度较大。

林地资源较为丰富。

全区林地资源丰富,山体众多,包括阳山、五龙山、玉屏山、茅山、鹿山、横山、山方山等,自然风景秀丽,生态环境敏感。

至2005年,林地面积1592.6公顷,占全区比重6.61%,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3%。

第十二条土地利用存在问题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全区土地利用率较高,后备资源不足。

其他土地大多为河流和湖泊水面,荒草地、苇地及滩涂等仅有699.9公顷,这些土地质量相对较差,开发难度大、成本高,且从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洪安全等角度考虑,不宜进行较大规模开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