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swot 分析一、优势1.区位优势地处长三角地区,紧靠太湖,长江,运河,水运条件不错。
靠近经济大市上海,铁路交通发达。
距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和绕城高速公路都经过苏州高新区。
距上海虹桥国际机场90公里,浦东国际机场130公里,苏南国际机场20公里,距上海港100公里、张家港港口90公里、太仓港70公里、常熟港60公里。
2.产业结构优势:拥有完善的产业链:目前,苏州高新区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电子信息、精密机械(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能源、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群,并形成了电脑、通讯产品、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链。
苏州高新区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是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服务外包(BPO)。
其中,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两个主导产业的在苏州高新区的产业链布局较为完备,瑞中、乐轩、冠捷、佳世达、冠捷、名硕、国巨、、统硕、光联、纽威机械、万都、雅凡迪等一大批企业都是行业内的龙头。
新材料、新能源方面的大型企业有:阿特斯、美恩超导、特普风能、协鑫,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有:辉瑞、中化、雷允上、长甲等。
推行“补链”战略完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根据现有的产业布局特点,进一步整合现有产业,把“工业链”发展成为“生态链”以完善生态工业系统结构和功能,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 政策优势:苏州高新区在全国开发区中较早推行法制化管理,制定了100多个规范性文件,收费种类减少至10项,是全国收费种类最少、额度最低的开发区之一。
苏州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执行和享受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包括税收、进出口业务、资金信贷、优先安排固定资产投资和简化出国商务、技术人员出国手续等。
在税收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自投产年度起所得税可实行“二免六减半”的优惠,减免期满后按10-15%的税率征收。
另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苏州新区将对一些对区域发展有着特殊影响的项目,作个案处理,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
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高新区是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务院“保护古城风貌,加快新区建设”的批复精神于1990年11月开发建设;1997年被确定为首批向APEC成员开发的亚太科技工业园;2000年被外经贸部,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等等。
外商投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其中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
减免期满后,先进技术企业再延长三年减按10%征收,企业出口产品值达到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的,按10%的税率征收。
从事港口、公路、电站等能源、交通和市政基础建设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可从获利年度起,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
外商投资企业免征地方所得税。
进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自房屋建成或购买之日起,五年内免征房产税。
除人民教育基金、教育费附加外,免征其余由税务部门代征的各项费用。
缓征国家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苏州高新区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一系列的扶持体系:对于小型企业,有2个国家级孵化器,对于创业起步的企业给予房租减免和税收返还的优惠,还有孵化基金;对于大中型企业,每年辅导企业进行国际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定并申报科技系统的扶持基金;对于个人,如获评江苏省和苏州市的领军人才,高新区将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
此外,对于医疗器械,新能源和服务外包产业,高新区还将视项目情况给予优惠政策。
如: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高新区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制造业向高端延伸的重要推竞,也是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重要抓手和战略举措。
政策的大力扶持对全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我区成立了服务外包办公室,制定和发布了《苏州高新区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完成了《苏州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修改稿)。
以此同时,服务外包的“硬”环境建设。
4.优质高效的政府管理和服务:苏州新区管理委员会是苏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具有省辖市的管理权限,按照国际化的管理要求,对区域进行科学、规范和法制化的管理。
“客商至上,信誉第一,一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把企业的困难当作我们自己的困难去解决。
急企业所急,解企业所难,对所有企业都一视同仁。
“简捷、规范、高效”。
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在政府管理中,贯彻简化程序,量化责任,优化服务的原则,以此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
不少外国投资公司都认为苏州新区的办事程序和方法符合国际惯例。
德国百林,日本富士胶卷,美国普强等公司,对中国沿海十四个城市的开发区进行了综合评分,苏州新区总分第一,其中政府信誉形象和工作效率的单项得分最高。
“全过程服务”。
我们努力把为企业服务的一切内容贯穿于政府管理的全过程,努力创造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新的管理体制。
致力于在政策的引导,信息的传输和帮助企业协调外部事务方面发挥功能。
5.基础设施建设优等:供电苏州高新区电力主要由中国最大的供电系统华东电网提供。
SND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55座,变电总容量2457.5兆伏安。
其中220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8座,35千伏变电站2座。
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级标准。
日供水量达到90万吨/天,供水压力不低于2Mpa。
费用:苏州高新区水费为人民币3.5元/立方米。
燃气现有总量为每小时6万立方米,供气压力 0.15-0.1Mpa,热值:8500千卡。
价格:3.06元/立方米。
污水处理与排放:雨水和污水分开排出,日处理能力为240,000吨;特种工业气体:由林德气体供应;电信高速互联网连接服务,包括宽带多媒体虚拟小交换机,综合业务数字网,DDN 专线,T1和T3,宽带。
二、制约因素2.1技术创新水平偏低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不够。
苏州高新区高科技产业的主角是外资企业。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89.7%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外资企业中75.3%为独资企业,“技术溢出”相当有限。
而且,因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重视程度不够,本土企业每年花费大量的资金从国内外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果却不多。
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购买国内技术的支出为1.36亿元,用于国外技术引进的经费支出为12.45亿元,而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仅0.37亿元,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支出之比为37:1。
二是中小企业还未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
依据《苏州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调查》显示,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首先是缺乏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培养和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人才的流失。
其次是缺乏资金。
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只有42.3%的企业得到了银行贷款,11.8%的企业得到了政府资金支持,得到风险投资的不足4%。
再次是在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因素的认识上,5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是技术创新成本太高,50%认为是技术创新回报期太长,37%认为是技术创新风险太大。
2.2缺乏高素质人才2005年,累计引进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和专业人才20000多人,人才结构发面,90%是大专以上,70%是本科,其中95%是理工科人才。
人才资源国际化水平偏低,大师级人才稀缺和应用人才严重缺乏。
国有事业独立科研机构规模不大,研发力量薄弱。
由于历史原因,苏州的高等院校、基础研究、科研机构、人才资源储备等方面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而且,随着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外资和民营科研机构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导致国有事业独立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逐年减少,研发力量削弱。
2.3经济及资金约束高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而言,在苏州市各区中排名落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同时高新区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靠自己积累速度太慢,靠金融机构贷款容易受到国家货币政策影响,而且数额有限还容易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
2.4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建高新区以来,高新区修复和重建了一些景区景点,同时完善了部分景点的配套设施,并修筑了一些通往景点的道路,为旅游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受资金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三、发展机会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给苏州高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促进了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
2.长三角规划:发挥区位,产业和人文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上海的紧密对接,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3.上海的带动作用:作为长三角的门户、江南的经济中心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发展一定意义上对苏州的进步起到了一个带动的作用。
4.苏州的十二五规划:相应十二五规划,立足抢抓机遇、大干快上。
加快推进城市、产业、经济、社会“四大转型”,开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四、面临挑战1.开放型经济是苏州GDP增长的主推动力,但这种发展模式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考验,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低碳概念和贸易壁垒盛行等一系列新形势对苏州开放型经济带来诸多挑战。
因此,有必要对新形势下苏州开放型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其对苏州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找到苏州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对策。
2.面对上海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战略的挑战,对其临近的苏州沿江地区需要及时制定新形势下的发展战略。
高新区需要借助和接轨上海也有着方方面面的艰巨挑战。
3.苏州未来人口动态的一大变化就是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和高龄化,这一趋势必将会影响到其各个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有关政策的调整。
事实上,有些影响已经呈现出它的负面。
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老年脆弱人群的扩大生活困难的退休老人增多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相对贫困的老年人群增多,导致社会负担加重。
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变得缓慢。
4.苏州各区相互间为争夺游客市场竞争激烈。
苏州各区间发展产业比较雷同,对做大做强做优高新区的主导产业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