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创新实践及思考摘要:通过反思家长会现状,立足三个观念层面开展家长会创新实践,并结合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进行理论思考。
关键词:德育家长会创新实践理论思考一、现状反思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的沟通与交流,都必须在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
德育工作尤其如此。
家长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窗口,召开家长会,意在与家长沟通交流,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理应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心灵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媒介。
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给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首先,从家长会现状看,家长会总是在考试后举行,家长会成了教师与家长之间有关学生成绩的通报会------在学生的“魔鬼词典”里,家长会的诠释就是“今夜有暴风雪”,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会往往被开成了“告状会”。
其次,从家庭教育现状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家长普遍感到茫然和困惑。
不少家长根本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教育学,在家庭教育中摸着石头过河,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当的教育方式:溺爱型、否定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暴力型,有时候家长的知识更新难以赶上学生,平时很难与孩子有共同语言,难以沟通交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我给了孩子良好的学习条件,就尽到了责任和义务,他们关注的焦点就是孩子的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需求、情感需要,根本没有在意或者无暇顾及。
另外,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看,初中生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叛逆期,这些“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他们平时与家长缺少交流和沟通,在有限的“饭桌交流”中又往往被家长“讨伐”,容易形成与家长的隔膜,滋生叛逆情绪。
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心理疾患,产生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从2003年开始,采取先试点后逐步推开的方法,尝试和探索新形式的家长会。
二、创新实践我们的创新实践主要立足于以下三个观念层面:1、让家长会成为多方互动交流、平等对话的平台,成为家长对孩子再认识的平台。
首先,应该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学习、爱好、心理、情感等,这方面的主要形式有:①素质展示最先开始试点的二⑽班家长会在“衷心欢迎”(学生代表致欢迎辞)之后的重要环节就是“倾心表演”,它实际上是学生素质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主要包括一些文艺节目(如诗朗诵、英语课本剧、小合唱等)演出和学生优秀作业展览。
孩子们表演的英语课本剧让父母们大开眼界;三个男生在多媒体的伴奏下合唱周杰伦的《东风破》,全场学生竟一齐唱和起来,家长们也受到感染:原来周杰伦还不是一个连话都说不清的人,它的歌还真是不错,只是以前对他有偏见。
素质展示有助于家长以班集体为参照系来认识自己的孩子,从而正确、全面了解孩子在同龄人中的位置,确定合理的期望值。
②倾情交流有的班在家长会之前布置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家长会时放在课桌上给家长阅读。
有的班布置学生以“我最想对父母说的话”为话题写一篇习作,让学生尽情倾诉真心真情,有典型意义的文章在家长会上由学生代言人(事先由学生选出)读出来,其他学生的心声再由班主任概括说出。
学生心声中大多数是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内容,为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同时,这也有助于班主任事先充分了解学生,然后有针对性地给家长提出一些建议。
③现场对话这一环节是我校家长会改革的亮点之一。
家长会上,班主任或主持人引导学生就某些话题与家长现场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如能否上网?能否读课外书?是否应该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诸如此类的敏感话题非常多。
一开始,总是出现往学生一边倒的局面,学生有太多的委屈需要宣泄,他们慷慨陈词,质问声声。
家长措手不及,无人应对。
在班主任或主持人的启发下,不少家长有见地的谈了自己一些想法和担心,班主任因势利导,提出合理的、让双方都能接受的观点,既让学生深受教益,又让家长正视孩子的合理需求,从而有利于以后的正确引导。
其次,也应该让孩子了解父母,了解父母的创业艰辛,了解父母对他们博大的爱。
如可以事先约请几位家长谈自己学生时代的事,谈自己的创业艰辛,或者事先准备好“孩子,我想对你说”之类的讲稿等。
也可以约请几位家长就现场对话中学生可能涉及的话题做一些思考,对话时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增强对话过程的紧凑感。
学生充分了解家长,从中受到教育,可以大大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另外,家长会也可以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亲近机会。
借鉴国外的家校联谊活动和电视综艺节目,我们设计了一些亲子游戏环节,如让家长猜孩子的笔迹、说出孩子喜欢吃的菜和最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让孩子说出父母的生日,说出父母的兴趣爱好等(当然还包括综艺节目的一些游戏方式)。
这些活动的设计要尽量体现亲情,让学生和家长在游戏中拉近距离。
2、以情感为纽带,让家长会多一些人性化。
从德育的角度看,情感沟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粘合剂和催化剂。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份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忽视了青少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动的情感体验,把他们当成了可任意存放的口袋,因而将教育者的道德观念一股脑儿塞进里面。
可以这样说,缺乏情感沟通是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瓶颈之一。
因此,我们认为,“情”的投入是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到深处,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就会向你敞开,他有话才愿意和你交流,有苦闷才愿意向你倾诉。
你的爱他才能领悟,你讲的道理他才能接受,你指出的缺点他才愿意改正,这些都是情感效应产生的必然结果。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把家长会定位为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对话,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要突出一个“情”字——以情感促进交流,以情感拉近距离,以情感沟通心灵,让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情感世界,让家长会多一些人情味。
为营造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有的班级设计了“亲情链接”之类的环节,推荐一些充满亲情的文章或诗歌在家长会上朗读,以此渲染气氛,让学生、家长在情感交融中敞开心扉,尽情宣泄和对话。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家长会后将不再有“暴风雪”,而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我校初三年级的班主任大都给家长提出了这样一条建议:和孩子做一次长谈,分析现状,调整期望值,制定合理的升学目标。
这无疑对减轻初三学生的压力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从家长角度来看,以往的家长会,那些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的学生的家长往往“自惭形秽”,抬不起头,觉得低人一等,对家长会根本不热心,即使参加也是出于勉强。
变换一种形式开家长会,对大部分家长来说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3、为家长提供交流、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
毋庸讳言,在现阶段,大部分家长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望子成龙心切,多关心成绩而少顾及学习过程和方法,更不用说孩子的心理和情感;有的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缺乏正确的施教方法;更有甚者,少数家长不重视身教,家庭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因此,家长不仅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需要交流和学习,也需要受教育,特别需要得到相关专家的指导。
据报载,有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制定《母亲教育法》的议案,她认为,一个民族的教育史就是一部母亲的教育史。
我想,她的主要意思就是全民族要注重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只有家长素质提高了,家长的观念改变了,家长才有可能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在这方面,我们的主要方式有:优秀家长的典型发言(要求每一位家长侧重一个方面或结合一个案例介绍教育方法和经验),相关专家或家教成功人士的指导性讲座,教师有针对性的建议,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现场交流和对话,专家现场咨询等。
如我校不少的班级针对自身实际,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版本”的《给家长的10条(或20条)建议》;我们请有关家教成功人士就家庭教育编发了小册子,提供给家长阅读。
我们力图通过这些方式,给家长提供一些交流、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
这恐怕也是大多数家长的实际需要吧。
三、理论支点1、新型家长会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
朱永新在《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一书中这样描述: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新的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教育理想。
新课改有一个重要的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不仅需要新的教学观念的变革,更需要新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育人观念的变革,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全新观念。
新形式的家长会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从教育观念、活动形式和方式方法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无疑是有一定的开创性和积极意义的。
2、从教育资源角度看,新型家长会是开发隐性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是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只不过它相对于显性教育资源来说容易被忽视。
家长会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以这些情感教育资源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无疑是对其中的隐性教育资源最好的开发。
同时,新型家长会十分注重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注重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这实际上也是对家长会真正的本意的回归。
四、相关思考1、关于家长会的专题化(或主题化)和系列化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不管什么形式的家长会,它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不要希望一次家长会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要希望家长会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但家长会不能回避问题,而要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一次集中解决一至两个问题(如上网、课外阅读、新生适应新环境、毕业生心理调适、早恋、青春期心理、人际交往等等),这就是家长会的专题化或主题化。
同时,家长会的模式不能僵化,而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出新,不断变化,以适应新形式、新问题。
各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家长会要形成一定系列,给后来者以资借鉴。
2、家长会中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他首先是组织者和编导者,他必须用新的理念对家长会进行设计和构思,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事先都必须有整体的安排。
其次,在家长会中,它是家长交流和学习的指导者,虽然他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先知先觉,但它应该在已经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不断学习和进步,努力为家长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三,它既是学生心声的代言人,又是家长声音的传达者,在学生与家长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他要站在“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高度,不偏不倚,他要有自己的独立的声音,而不能让自己的声音淹没在任何一方的声音之中。
参考书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张祖春王祖琴主编2、《人民教育》2004年第7期家长会上的发言每年,学校都会举行一次家长会.象我们这样的乡镇中学,学生的家长大多在私人企业里做事,平时都非常忙,很少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所以,我觉得家长是一次很难得的师生沟通的机会.一般的家长会,老师通常都会叫一些好的家长说说自己的育子经验,期待通过这种方法让那些学习成绩教差的学生家长能从中学到一些好的经验.这种想法是良好的,但是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品质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一种好的方法并不能使用所有的孩子.所以,要教育好一个孩子,首先要做的是改变家长的教育观点,而不是给他们做一些具体的示范.基于这种观点,我在家长会上做了以下的发言:一.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每位父母都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都期望孩子能学有所成.在日常的教育中,大多数家长都会以"现在努力学习,将来就可以找一份好的工作,就可以拥有高品质的生活."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对于心理还处于发展时期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一个目标似乎太遥远,遥远到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制力教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宁可拥有眼前短暂的快乐而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去实现那似乎遥不可及的目标上去.而让学生直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则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能让孩子乐此不疲的话,那么,就不存在学不好的孩子了.要让孩子体会学习的乐趣,是很简单的事,只要每当孩子在学习上获得进步时都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赞扬.这种鼓励和赞扬可以是父母喜悦的眼神,也可以是一句表扬的话语.但是尽量不要用物质上的奖励.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很多的父母都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只有对孩子严厉要求了,孩子才会发挥他最好的水平.所以,每次考试,只要孩子有哪一门考的不理想,父母就会严厉地批评,而看不见孩子学得很优秀的其他科目.讲到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孩子,如果他在一次考试中,考了一个90分,一个人50分.回到家中后,如果母亲因为他的90分而表扬他的话,他就会在下一次考试中将那门只考了50分的科目也尽量考到90分,因为他希望再次享受被妈妈表扬的喜悦.而如果他回到家中,因为那门只考了50分的科目被惩罚的话,那么,在下一次考试中,他就会一直处于一种忧虑中,忧虑考不好会遭受的惩罚.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你怎么能期望孩子能学出理想的成绩来?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确实如此,孩子是身心还处于急剧发展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基于生活周围的人的评价之上的:如果他一直处于一种被打击的状态,他就可能会对自己评价过低而导致信心不足.而如果周围的人给了他比较高的评价,他就会对自己产生充足的信心.班主任工作话题一、家长会要“有看的”每次家长会,我都会把孩子一个学期以来的成绩展示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