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心理学

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心理学

学习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 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 (S—R联结)
二、学习的作用
•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 •学习影响成熟(剥夺实验) •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进而促进心理发展
三、学习的分类
(一)学习主体分类
•动物学习 •人类学习 •机器学习
(二)学习水平分类
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 • 信号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刺激—强化—反应) • 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条件反射(情景—反应—强化) • 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联合 • 言语联想学习:一系列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 • 辨别学习:识别不同刺激做出不同反应 • 概念学习:对一类刺激做出同样反应 • 规则学习:两个及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 • 解决问题学习:运用所学规则解决问题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发展,发展从哪里开始?
二、心理发展的几层涵义
• 心理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 人类心理的进化(民族心理学) • 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遗传与环境之争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危险期
J.Piaget,1896—1980
二、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几个主要概念
•图式 •顺应 •同化 •平衡
(二)心理发展的实质
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心理图书不断发生量变和质变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经验 •社会环境 •平衡
三、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 关键词:客体永久性
(二)性别差异(sex or gender?) •性别和性别角色(性别角色认同和双性化) •智力和学业性别差异 •教育中的性别偏向
(三)性格差异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和类型
一、学习(learning)的界定
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行 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Bower&Hilgard,1981)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独立理论学科体系形成 •布鲁纳(J.S.Bruner)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罗杰斯(C.Rogers)“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思潮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方兴未艾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表现
4、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
二、个体认知风格差异
•场依存(field dependent)和场独立(field independent) •反思型(reflective)和冲动型(impulsive) •整体性(holistic strategy)和系列性(serial strategy)
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一)社会文化背景差异 •文化及其差异 •文化刻板印象 •多元文化教育
•强化: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二级条件作用及高级条件作用(测验焦虑)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人与动物的区别) •刺激的分化、泛化、消退
食物:无条件刺激(UCS) 铃声:中性刺激(NS)
条件刺激(CS)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恐惧形成实验
John B.Waston1878-1958
E.H.Erikson,1902-1994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 家庭教养方式 2. 学校教育 3. 同伴群体
三、自我意识的涵义
1. 自我认识:心理、人格、能力、社会价值 2. 自我体验:自尊、自卑等 3. 自我监控:意志控制、自我检查、自我监督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1. 生理自我 2. 社会自我 3. 心理自我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乌申斯基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E.L.Thorndike)1903年《教育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
•20年代: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发展 •40年代:S.Freud精神分析理论广为流传 •学习理论研究的门派之争 •J.Dewey的实用主义到“做中学” •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体系
第三节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科学神童皮亚杰
让·皮亚杰,生于瑞士纳沙科尔,11 岁发表有关鸟类动物的论文,15岁 时发表一系列软体动物论文,1918 年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受生物学、 数学、康德哲学的影响,提出著名 的发生认识论,一生发表论文500 多篇,专著50多部。
《儿童的道德判断》1923年 《儿童的判断与推理》1924年 《儿童的世界概念》1926年 《儿童的因果关系》1927年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1932年 《发生认识论》1970年
(四)学习性质和形式分类
奥苏贝尔(Ausubel,1994)的分类 维度1: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和发现) 维度2: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和意义)
(五)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六)我国学者对学习的分类
第二节 学习与脑
一、大脑发育和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关键期(Criminal period) •“机会之窗”(windows of opportunity)
(三)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对学习的分类:
1. 言语信息(verbal information) 2. 智慧技能(intelligential skills) 3. 认知策略(congnitive strategies) 4. 态度(attitude) 5. 运动技能(motor skills)
六、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的作用
•给以稳定感和归属感 •获得社交经验 •提高宽容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习社会交往技术 •发展社会洞察力 •获得集体感 •获得与异性交往能力
(二)亲子关系
•情感脱离 •行为独立性增强 •思想观点与父母产生分歧 •父母在心目中地位下降
(三)师生关系
喜欢具有以下特征的老师: •教学方法好 •知识广博、肯教人 •对人对事公平合理 •负责任,守信用,说到做到 •容易接近、耐心、温和 不喜欢具有以下特征的老师 •上课拖时,上完课就不理学生 •经常责骂学生 •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枯燥 •偏听偏信、不公平 •不知作业太多太难 •向家长告状
第四节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一、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关键词:毕生发展、发展危机
1. 信任对怀疑(0-1.5岁) 2. 自主对羞怯(1.5-3岁) 3. 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5. 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 6. 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7. 繁殖对停滞(30-60) 8.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关键词:泛灵论、自我中心(三山实验、心理理论)
•表象思维与符号功能出现 •集体的独白(collective monologue) •思维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 •尚未出现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岁)
教育心理学
2009年12月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从教育改革想到的
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学”与“教”的基本规 律
二、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学生×教师×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教学过程流程图
确定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内容
分析教学对象
选择 教学策略
选择 教学方法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 身高、体重、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神经系统的变化 2. 促进成人感的产生和“我”的形象的改变 3. 运动需要显著增强 4. 心理和行为的不协调
二、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1. 性反感期(10—12岁) 2. “牛犊恋”期(12—17岁) 3. 接近异性的狂热期(18岁—)
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
•斯佩里(R.Sperry,1956)割裂脑研究 •大脑功能一侧化(lateralization)
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用进废退” •脑成像技术(ERP\PET\FMRI) •功能修复训练
第三节 行为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条件作用实验图
Ivan Pavlov,1870-1932
(四)元认知的发展
1. 注意策略(问题中心) 2. 复述策略(短时记忆 3. 精细阐述策略 4. 组织策略 5. 分类提取策略
长时记忆)
五、中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 自我意识的分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2. 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 3. 自我评价逐渐成熟 4. 自尊心的发展
第五节 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体智力差异
1、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 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的二因素说 • 卡特尔(Cattel,196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2、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多元智力理论(LL-SBM-II) •斯滕伯格(R.J.Sternberg)三元理论(成分说)
选择 教学形式
选择 教学传媒
评价教学效果

找出原因
采取措施
停止
三、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一) 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学习与天赋,先天与后天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理论意义(路漫漫其修远兮) 2、教育实践意义(他山之石)
•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 •解决教师实际课堂问题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