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计算机病毒论文

关于计算机病毒论文

关于计算机病毒论文摘要:计算机病毒就是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作用的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

广义的计算机病毒还包括逻辑炸弹、特洛伊木马和系统陷阱入口等。

关键词:计算机;防范;病毒1病毒的起源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2.1计算机病毒的程序性(可执行性):计算机病毒与其他合法程序一样,是一段可执行程序,但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而是寄生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上,因此它享有—切程序所能得到的权力。

2.3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潜伏期长,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甚至几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

有的可以长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而不发作,等达到激发条件后,就发作并破坏系统。

2.4计算机病毒的可触发性:病毒因某个事件或数值的出现,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

2.5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破坏力大。

系统被病毒感染后,病毒一般不即时发作,而是潜藏在系统中,等条件成熟后,便会发作,计算机病毒一旦发作,轻则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行,重则破坏磁盘数据、删除文件,甚至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瘫痪。

2.6攻击的主动性:病毒对系统的攻击是主动的,计算机系统无论采取多么严密的保护措施都不可能彻底地排除病毒对系统的攻击,而保护措施仅是一种预防的手段而已。

2.8隐蔽性:病毒可以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感染计算机而不被人察觉,等到发现时,就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3计算机病毒的技术分析长期以来,人们设计计算机的目标主要是追求信息处理功能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而对于安全问题则不够重视。

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接口界面,各个层次的相互转换,都存在着不少漏洞和薄弱环节。

硬件设计缺乏整体安全性考虑,软件方面也更易存在隐患和潜在威胁。

对计算机系统的测试,目前尚缺乏自动化检测工具和系统软件的完整检验手段,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为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全球万维网(www)使“地球一村化”,为计算机病毒创造了实施的空间;新的计算机技术在电子系统中不断应用,为计算机病毒的实现提供了客观条件。

国外专家认为,分布式数字处理、可重编程嵌入计算机、网络化通信、计算机标准化、软件标准化、标准的信息格式、标准的数据链路等都使得计算机病毒侵入成为可能。

实施计算机病毒入侵的核心技术是解决病毒的有效注入。

其攻击目标是对方的各种系统,以及从计算机主机到各式各样的传感器、网桥等,以使他们的计算机在关键时刻受到诱骗或崩溃,无法发挥作用。

从国外技术研究现状来看,病毒注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3.1无线电方式: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把病毒码发射到对方电子系统中,此方式是计算机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同时技术难度也最大。

可能的途径有:①直接向对方电子系统的无线电接收器或设备发射,使接收器对其进行处理并把病毒传染到目标机上。

②冒充合法无线传输数据。

根据得到的或使用标准的无线电传输协议和数据格式,发射病毒码,使之能够混在合法传输信号中,进入接收器,进而进入信息网络。

③寻找对方信息系统保护最差的地方进行病毒注放。

通过对方未保护的数据链路,将病毒传染到被保护的链路或目标中。

3.2“固化”式方法:即把病毒事先存放在硬件(如芯片)和软件中,然后把此硬件和软件直接或间接交付给对方,使病毒直接传染给对方电子系统,在需要时将其激活,达到攻击目的。

这种攻击方法十分隐蔽,即使芯片或组件被彻底检查,也很难保证其没有其他特殊功能。

目前,我国很多计算机组件依赖进口,因此,很容易受到芯片的攻击。

3.3后门攻击方式:后门是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一个小洞,由软件设计师或维护人发明,允许知道其存在的人绕过正常安全防护措施进入系统。

任何一款软件都或多或少存在漏洞,这些缺陷和漏洞恰恰就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

绝大部分网络入侵事件都是因为安全措施不完善,没有及时补上系统漏洞造成的。

此外,软件公司的编程人员为便于维护而设置的软件“后门”也是不容忽视的巨大威胁,一旦“后门”洞开,别人就能随意进入系统,后果不堪设想。

攻击后门的形式有许多种,如控制电磁脉冲可将病毒注入目标系统。

计算机入侵者就常通过后门进行攻击,如目前使用的WINDOWS98,就存在这样的后门。

3.4数据控制链侵入方式: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病毒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控制链侵入成为可能。

使用远程修改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改变数据控制链的正常路径。

除上述方式外,还可通过其他多种方式注入病毒。

4计算机病毒攻击的防范对策和方法4.1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应包括多个防护层。

一是访问控制层;二是病毒检测层;三是病毒遏制层;四是病毒清除层;五是系统恢复层;六是应急计划层。

上述六层计算机防护体系,须有有效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支持,如安全设计及规范操作[3]。

4.2严把硬件安全关:国家的机密信息系统所用设备和系列产品,应建立自己的生产企业,实现计算机的国产化、系列化;对引进的计算机系统要在进行安全性检查后才能启用,以防止计算机病毒伺机入侵。

4.3防止电磁辐射和电磁泄漏:采取电磁屏蔽的方法,阻断电磁波辐射,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防止计算机信息泄露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电磁辐射式”病毒的攻击。

4.6管理上的预防4.6.1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尤其是盗版软件。

机房应禁止未经检测的移动盘插入计算机,严禁上机打游戏。

因为游戏的运行环境较多,传染病毒的可能性较大。

4.6.2本单位使用的计算机应有严格的使用权限。

4.6.3对所有的系统盘以及移动盘进行写保护,防止盘中的文件被感染。

4.6.4系统中的重要文件要进行备份,尤其是数据要定期备份。

4.6.5网络上要限制可执行代码的交换,建立较好的口令,规定合理的读写权限。

4.7技术方法上的预防4.7.2运行前对文件进行检测这种方法主要采用杀毒软件进行检查,不是所有的杀毒软件都能清除所有病毒,所以还是要注意以预防为主。

5结语参考文献:[2]王雨.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措施[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45-47.关于计算机病毒论文范文二:计算机病毒及防范策略[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然而,计算机病毒也如幽灵一般,严重地威胁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

人们甚至因为计算机遭受病毒的攻击,造成了重大损失。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来源和特点,并掌握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程序;计算机系统;防范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写的具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的程序代码。

在一般情况下,它寄生于其他的计算机程序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破坏功能,可入侵到计算机系统。

一旦计算机受到病毒侵入,系统数据就会丢失,系统会瘫痪,甚至硬件被破坏。

这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危害,甚至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笔者着重分析了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来源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计算机病毒的种类计算机病毒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计算机蠕虫。

蠕虫的功能是自我复制并主动传播到网络系统上的其他计算机。

蠕虫与其他病毒不同的是,它不会寄生在其他程序中。

二是引导型病毒。

这种病毒是通过使计算机的硬盘或软盘的引导扇区受到感染来进行传播的。

它主要破坏的是计算机硬件。

三是宏病毒。

这种病毒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病毒,它通过使数据文件受到感染来执行指令。

四是特洛伊木马。

这种病毒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一般伪装成某种程序,用来迷惑操作者,如算命程序、计算机游戏程序等。

虽然它不会自我复制,也不能传播到别的计算机中去,但它可以破坏数据、骗取密码等。

五是病毒制造以及黑客工具。

黑客的工具程序样式繁多。

它是计算机病毒中破坏性最大的。

一旦被黑客攻击,计算机就只能任黑客宰割。

六是二代病毒。

它不是寄生在主程序中,而是潜伏在网页HTML页里面,在人们使用上网浏览器时发作。

它是用最新编程语言编写的,并且是跨平台的。

二、计算机病毒的来源计算机病毒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有:(2)蓄意破坏程序。

主要是操作者针对某一个人或某个组织的报复性行为,为其编制的一种恶性程序,这种病毒破坏力特别强,并且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比如:信息战中利用病毒攻击,是打击敌方信息系统的一个有效手段。

(3)实验程序。

这一类病毒是为做实验而设计的样本小程序,但由于某种原因扩散出实验室,成为计算机病毒。

三、计算机病毒的特点1.传染性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病毒的传染速度非常快。

众所周知,被病毒感染的计算机,它的系统数据区就会受到破坏,计算机运行速度会变慢,直接影响计算机的使用。

2.破坏性恶意网页成为新的破坏类病毒。

网络是病毒最主要的传播场所,所以新病毒的出现,都可以以网络为媒介被迅速地传播到各个角落,一旦病毒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很难得到控制。

机密文件莫名其妙地消失,屏幕显示被扰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对网络服务进行强制关闭的紧急处理措施,才能使病毒得到控制。

3.寄生性计算机病毒一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寄生在一些小程序中。

正常情况下,用户是不会发现病毒存在的,只有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代码才会被执行。

4.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些病毒用极其高明的手段来隐蔽自己,使其附在正常的程序之中,如图标、注册表内等。

有时候计算机病毒已经在运行,用户还是很难发现,只是会感到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有点迟钝。

5.可操作平台越来越广泛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瞬息万变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计算机病毒编制技术的发展。

而正是由于病毒编制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病毒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感染范围上或是操作平台的数量上都呈现出一个日益增多的局面。

四、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1.强化计算机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病毒的安全防范意识计算机管理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安全防范意识。

如果计算机管理人员欠缺这方面的防范意识,如:操作人员在操作计算机过程中,没有按正常程序退出业务系统;没有对杀毒软件定期进行升级;登录网络时没有及时开启防火墙等,就可能导致很多本可以避免的计算机病毒侵入,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要强化计算机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安全上网的理念,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做到规范使用计算机,防止或减少数据丢失,预防计算机病毒的传染。

2.定期检查计算机系统及数据,并做好备份我们知道,计算机病毒一旦发作,就会破坏计算机系统数据区以及毁坏内存和文件。

所以,计算机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计算机,防范病毒侵入。

再者,计算机管理人员要对计算机中的重要文件及数据进行备份,以避免重要文件及数据的损坏,防止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