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 (1)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1)二、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4)三、李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6)注释 (7)参考文献 (7)[论文摘要]李清照是南宋着名的词人。

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

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

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

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李清照词闲愁离愁浓愁哀愁论李清照词的愁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着名的词人,山东省济南人。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着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

李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

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李清照自小便有诗名。

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

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济南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

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南京),不久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死,李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杭州、赵州(今绍兴),金华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

“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

”①因此,在前期,其词中愁情往往都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格调。

前期的词,形象生动、鲜明,揭示大自然之美,表现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个时期,她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

如《醉花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而后期词的创作,南渡后的李清照,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二十余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了她精神上、心理上沉重的打击,心理更加愁苦悲痛。

她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

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菩萨蛮》等。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李清照的词前后两个时期,都表现了“愁”。

因为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不同,所以词中所传递的心声也是不同。

她前期的词,尤其是反映少女时代生活的,多是风格明快,有的能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揭示大自然的美,表现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向往。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词人十七岁时写的,这首小词,仅仅六句,词人将自己一夜的经历和对话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以新颖别致的对话形象抒发了自己的惜春心情,词中“绿肥红瘦”,第一页“绿”与“红”相衬,“肥”与“瘦”相比,写出了绿叶的浓盛和红花的凋零,造语新奇而辞意凄婉,表达了词人爱春、惜春的闲愁之情。

再如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写词人一次酒后乘舟游赏郊外的风景,活泼而富于生趣。

而表现爱情生活,才是李清照前期词的最重要的内容。

她与赵明诚的结合是幸福的,两人志趣相投。

虽处那样的时代,有了共同的心声也是最大的幸福。

李清照深深挚爱自己的丈夫。

她深于情,专于情,甚至勇于在作品中大胆地表露爱情,用她擅长的词表达对丈夫的倾心的爱和浓浓的思念。

她吟风咏月,是为了爱情;她伤离惜别,是为了爱情;她瘦比黄花,也是为了爱情。

征鸿过雁,会引起她的怀恋;春花秋月会惹动她的相思;薄雾浓云更会牵动她的心肠。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覃秋,轻解罗衣,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由于北宋明党之争(1102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污为奸党,圣旨规定不得在京城居住,李清照被迫离开丈夫赵明诚,回山东明水老家居住。

新婚夫妇像牛郎织女,一样两地分居,不得团圆。

幸福的结合,甜美的蜜月,一旦分别那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深挚的感情跃然纸上。

这儿传递的是“闲愁”,是快乐之余的“闲愁”。

在这方面的代表作还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垂阳,玉枕纱厨,半液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用消瘦表明长时间的痛苦相思,不说破情而情愈深。

作为一个女词人,身处那个封建时代,大胆而热烈地在词里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就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伦理教条。

也许,她主观并未意识到这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可是在客观上都有反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

它正是我们的女词人对爱情的追求。

在愁苦中流淌的心声,这也是她前期词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是愁,为爱情而愁,愁的坦然,愁的实在。

李清照忠于爱情,敢于表白,是缘于她对丈夫的爱,赵明诚,字德甫,徽宗时的宰相赵挺元之子。

他与李清照结婚后,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伉俪情深。

婚后数年曾屏居乡里,过着幸福而又宁静的日子,每坐归来堂上,犹烹茶赌书,相马角胜负。

如前面分析的《醉花阴》,细品此词,实乃写重阳佳节之离愁。

这首词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写白天,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第二写黄昏,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第三是写夜间,即“五第二页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细续思之,可是词人并未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进行叙写,而是先白天,次写夜间,最后写黄昏。

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究其原因,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来写,那么势必将黄昏置放于中间,若此则东篱把酒,以菊拟人的情景就无法充分描绘。

“三句绝佳”也决不会迸发而出。

而同时将夜间置于最后,夜夜愁思,难眠于夜,不管怎样描写,也难有新意。

由此可见,词人在谋篇时颇费经营,匠心独具,以最佳的段落来抒发最佳的感情。

当然,我们品读其词,还会注意另外一点,那“就是”佳节又重阳,直接写重阳佳节不就可以了吗?不,正是这一句“佳节又重阳”起到了“空际转身”的作用。

有了这么一句,词中感情马上由白天到夜间,神不知,鬼不觉,读后觉得是那么合理。

同时,有了这么一句,全篇又浑然一体,时间、背景,无须交代而了如指掌。

此句还更妙在一个“又”字。

从这个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她与丈夫赵明诚分别的时间已经很久,至少说是在前一年的重阳,明诚已经离去,到了今年的重阳,他还没有回来。

一个“又“饱含了多少无尽的思念。

秦中游也有一首词《满庭芳》,也咏重阳,他说”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也加上了一个“又”字,一个写旅客思家,一个写闺人念远,可谓同抒离别之苦,同倾离愁之念,相思之深;可谓异曲而同工。

我们再看“永昼”,即漫长的白天,“又重阳”即今年的重阳又到,“永昼”和“又重阳”都言时间之长,说明词人与明诚分别后,日也长,年也长,真有度日如年之感。

九月的重阳本应该是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日暖气和。

可是这天呢?却偏是薄雾笼罩大地,浓云布满天空,给不以闭塞沉闷之感。

与自己的丈夫一别经年,一个深闺之妇,怎能不感到愁绪纷繁呢?怎能不感到日子得得很慢呢?此情此景,多烦恼,可是直到瑞脑香销,词人的悉绪并没有结束,她在另一首词《菩萨蛮》中说: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这里的意思是说:香消愁未消。

词人以一个重阳捱到一个重阳,想必是每日里愁绪萦怀,离情满腹,又怎能不腰围频减面容憔悴呢?一个“瘦“字,展现了她的外貌,展示了她的内心,可谓是入木三分。

极言一个“愁”字。

又比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词中这样描绘相思离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琴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第三页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也是李清照早期与丈夫别离时所作。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离别前的心绪。

词人开始即描绘了一幅闺阁慵懒图景:继而展开倾诉无尽的忧愁。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原来是与心爱的人离别,一语道破题旨。

“由表及里,写闺妇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生怕别离,就理应尽倾惜别之情了;却又不,而是欲言又止。

缘事索情,词人信手几笔,‘离怀别苦’的题旨就自然而然地引出。

”②在这离别的时刻,她有万种愁情。

一腔哀怨到了嘴边,又吞咽了下去。

表面的克制,造成心头更为严重的愁苦,这是词人宁愿折磨自己,也不愿给临行前的丈夫增加烦恼,再次,我们仿佛看见了词人那颗善良、深情的心。

下片主要写想象中的离以后情景,更是浮想联翩,曲折婉转:恰才想到离别不可避免,“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离别的《阳关曲》唱上千千万万遍,终是难留,一腔离愁,跃然纸上。

但是词人马上又转而想到刘晨、阮肇天台遇仙女的爱情故事,用武陵人的典故,既写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也希望丈夫能像自己眷恋他一样眷恋自己。

“这样藏藏露露、曲曲折折的心理刻画,写出了思妇的情之深,思之切,以及由此而引出的一片痴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情深意笃、多愁善感、回肠千转、深沉内向的女子的内心世界。

”③结尾“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三句,展示了别离之愁上又添加了思念之愁,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闺妇心中愁情的沉积层越来越厚,何时能结束呢?此词取得了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就难怪清人陈世焜赞其结尾“笔致绝佳,余韵尤胜”。

二、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随之灭亡。

宋高宗赵构仓皇南逃,在建康建都,始称南宋。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也被迫离开故乡,辗转到了建康,后来,赵明诚在奉诏赴任湖州太守的途中,因染病而身亡。

李清照倍受打击,之后便流落到杭州,越州,金华等地。

到了李清照创作的后期,也就是她南渡之后,李清照被抛入战乱的洪流,不久丈夫又病逝。

由于国破家亡,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她后期的词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时时流露出山河破碎、夫亡家散的哀痛。

但她并没有就此消沉,仍十分关心时局,热切盼望光复河山,并写下了不少充满爱国激情的动人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