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内容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纵览李清照的词,“愁”是主旨,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相思离别的闺中闲愁。

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夫亡,名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国破之感,丧夫之痛,故国之思,孤寂之叹一齐喷涌而出。

本文就试从这几个方面对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加以分类探讨其后期词中的悲苦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悲苦愁情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生活在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战乱频繁的南宋初年。

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

《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其中大部分为抒情词,而抒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

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一般来讲,李清照的词以她南渡为界划分为前后期两部分。

前期词中主要描写相思离别的闲愁,后期,在经历了国破夫亡及一系列灾难后,李清照一改前期词的清新明快,而笼上了厚重的感伤气氛。

她后期的词则抒写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患之愁,以及思旧怀乡、孤寂之愁。

“愁”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词人把这一生的愁都寄寓在她的词作当中,以下我们从她后期的主要词作中来探析词人的悲苦愁情。

一、国破之感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部分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

面对着家乡沦落敌寇之手的国破家亡的悲痛惨剧,以及盗贼四起、叛军遍野、金人虎视眈眈的严峻现实,李清照义愤填膺,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

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著,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谩”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徒然引向了对摧残精英的现实社会的指控。

的确,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满腹经纶,语出“惊人”,那又有什么用呢?南宋朝廷腐败无能,苟安一隅,无意北伐。

这残酷的现实使得词人空有爱国的热情,却报国无门。

词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梦中呼唤“九万里风鹏”加大威力,以便将她乘坐的“蓬舟”吹往那憧憬已久的仙山。

另一首颇有豪放气的《鹧鸪天》也抒发了词人的不平之心,以及报国无门的愁肠: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词中李清照所赞叹的“自是花中第一流”,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梅定妒”三句也是词人非常自信的表现,而最末两句则无疑是借为桂花鸣不平,而实则为自己的怀才不遇鸣不平,抒发了自己的幽怨之情。

面对国土的沦陷,国君的逃窜,百姓生灵涂炭的境况,词人抒发了自己对朝廷懦弱的愤慨和报国无门的哀怨之后,李清照的爱国情愁更是压于心头。

此时,国已不国,君已不君,让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写下了这首《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看似平淡,实极深刻。

“北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

这种“不惯”绝不是水土气候难以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是一个爱国之民无处安身的愁肠。

深怀着这种漂泊沦亡感的词人起坐听雨,从这凄凉的雨声似乎听到了戎狄中流击水的呼喊……无论是对朝廷腐败无能,偏安一隅的愤慨,还是报国无门,漂泊沦丧的哀愁,此时的李清照再也不是只停留在抒写闺中闲愁的少妇,而是上升到了家国之愁。

她的哀怨太大太深似要胜过李后主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的愁,更超乎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的愁。

二、丧夫之痛中年丧夫,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何等悲痛的事情!赵明诚的去世,是李清照一生中最沉重的打击。

往日的温馨甜蜜,夫妻唱和的情景换做而今孑然一人,孤苦无依的惨境。

词人常常缅怀已故的丈夫,写下了饱含血泪的悼亡之作,如这篇《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是词人借咏梅而作的一首悼亡词。

作者孀居后,孤苦寂寞,落落寡欢,上片的头四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笛声”一句一转,作者于凄苦中忽闻梅花三弄的笛声,看梅花竟放,情不自禁的忆起当年与赵明诚一起赏梅的情景,止不住感慨“多少春情意”,精神为之一振。

接下来作者情绪立即低落下来。

“疏雨”中的梅花“下千行泪”,语意双关,梅花流泪也是作者流泪。

“吹箫”两句,化用典故含蓄的点明思念丈夫的题旨。

结尾,作者忽发奇想,想折一枝梅寄给丈夫,可是“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寄给谁呢?往哪里寄呢?天人永隔,生死两茫茫的哀愁诉之不尽。

另一首《南歌子》,当作于赵明诚殁后的某个秋天。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秋夜渐深转凉,“人间帘幕垂”,家家户户都已入梦乡,而此时的抒情主人公却和衣而卧,哪里能睡得着呢?为思念已故的夫君,在暗自垂泪。

起解罗衣,睹衣思人,见“莲”而生“怜”(爱怜),见“藕”而思“偶”,更是悲从中来。

后三句,直抒胸臆,发现三个“旧”字,发出物是人非、情非旧时的悲凉喟叹。

在这一时期,与之生死相依,相敬如宾的丈夫赵明诚别她而去,再加上国破后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此时的李清照无异于雪上加霜,身心俱疲。

国仇家恨聚集在词人的心头,痛定思痛之后,词人开始怀念破碎的家园及故土。

三、故国之思在李清照的情感领域中,家国乡愁是一个碰不得的、浸满了泪水的话题。

身在他乡女词人一刻也不能忘记给自己带来无穷美好回忆的北方故乡,眼前的一草一木都常常勾起她对家乡的思念。

如这首《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觉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上片写到早春天气使人产生喜悦的心情。

而下片两句忽作转折。

早春又是乍暖还寒时节,小睡起来,微寒侵肤,刚才插到鬓上的梅花也已枯萎。

词人不说心情的转变,只用天气的轻寒和梅花的凋残,暗示其意识流程。

一定是乡心又被春天拨动,故国那些美好春天的回忆又从记忆中泛起。

发出“故乡何处是?”的悲呼。

故乡虽在而河山易主,欲归不能,只有在醉里梦里,才能片刻摆脱沉重的乡愁。

词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醉梦中,只说醉卧时所烧的沉香早已炉灭香消,而词人还宿醒未解。

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而见。

李清照竭力想摆脱悲苦意绪的缠绕,但是,故国之思铭心刻骨,她尽量寻找机会解脱自我,但还是无法掩饰内心的愁绪。

如《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这是一首伤春伤离之作,伤春伤离的背后渗透着故国之思。

“永夜”就是长夜漫漫,这是失眠者揪心揪肺的痛苦感受。

词人在此漫漫长夜,或者因故国之思而难以入眠,或者睡眠中仍然念念不忘故国江山,在梦中多次归去。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是醒来以后的失落与惆怅。

醒来后时光之凄苦难耐,已尽在不言中。

下片中词人笔锋一转,语意似乎转向欢快:“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岂知结尾两句语意再转:“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词人为何而醉?“春老”与“人老”词人的伤春伤离意绪,至此也含蓄的说出,照应了开篇所烘托出来的低靡之状态、忧郁之情绪。

读完整首词,我们可体会到词人身在异乡,有家难归,触景生情,发故国之思,叹春之难留,哀人之将老,心头的思乡愁绪挥之不去。

四、孤寂之叹女词人历经沧桑,饱经忧患,整个身心彻底崩溃,她感到心灰意冷,发出几乎绝望的叹息。

如这首《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在临安所作。

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出现了一片升平的景象,而在这过节的日子里,人们的欢乐反而使词人感到悲凉。

回想“中州盛日”的元宵节,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词人穿着华丽的衣服,与酒朋诗侣相伴,来到街上游玩。

而如今,经历国家和个人的巨劫之后的词人已是年老憔悴,两鬓斑白。

又是一个晴朗的元宵,但半生飘零的女词人在这绝佳的赏灯时节却“谢他酒朋诗侣”。

使人深感作者谢绝了“未相召”者也好,或害怕夜间出去也好,并不是忧愁自然界的“风雨”,更不是自惭形秽,而是在江河日下的如今,所产生的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

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满腹的辛酸,一腔的凄怨,自己年老孤寂一人的悲叹由此而出纵观李清照后期词作中,一曲著名的《声声慢》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通过对秋日黄昏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词人晚年饱经国破家亡,离乱战患的伤痛之后,孤独凄凉的心情和无限的哀愁。

这首词中的愁再也不是闺中女子的莫名闲愁,也不再是苦涩中夹着甜蜜的思念,也不是一般的家国乡愁,而是经历了大苦大难、大悲大痛之后从心底里流出的带血的悲愁。

开篇连用了七对叠字,一字一调,缠绵哀怨,制造出了浓浓的凄切哀愁气氛,将词人凄惨、空旷、寂寞的心境表现得极为真切。

词中词人选取了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这种愁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一句表面上是埋怨天气,实则是感伤自己身体的软弱。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真切的显现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下片由上片对凄凉心境的描写转入对残败秋景的叙写,继而转入了更深一层的反思和秋愁。

“满地黄花堆积”五句用菊花残落,无人怜惜来做自我形单影只的描述,暗指自己韶华已逝,青春不在。

美好的时光都流逝,留下来的只有凄楚与辛酸。

词中另外一些写愁情的字眼,如“寒”、“伤心”、“憔悴”、“独自”、“黑”等也都用的恰到好处,把抽象的愁情具体化,所选用的秋天意象如“晚来风急”、“雁过”、“满地黄花堆积”、“梧桐”、“细雨”、“黄昏”等,这些残秋悲惨不堪的景色无不触动愁思,他们既富诗意,又富形象性,就像组成了一副流动的画,愁情涂满了整个画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