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

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

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应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网测量。

2 作业准备2.1 资料准备图纸审核、资料收集、建立沉降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2.2 现场核对现场核对基准点、工作基点及线下工程构筑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涵洞、隧道、过渡段等构筑物观测点里程。

2.3 仪器配置2.3.1 标称精度不低于2″、2mm+2ppmm的全站仪。

2.3.2 不低于DS05级的精密电子水准仪。

2.4 测量人员配备每4~5km设沉降变形监测网,测量小组一个,小组成员4人,其中测量工程师1名,测量工3名。

2.5 测量人员培训测量人员上岗前均经过培训,主要测量人员要持有铁路建设测量工程师或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业务培训结业证书,持证上岗。

2.6仪器设备检定和日常检校所有测量仪器、设备均有法定计量检定证书,并在有效期内。

测量仪器有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均要进行检校。

13 主要技术要求号)3.1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及196 号《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3.2 铁建设[2009 条文说明《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 号文)3.3)(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3.4GB/T12897-2006()3.5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JGJ/T8-2007)3.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2007]8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3.7 号)。

贵广铁路公司《贵广铁路无砟轨道线下工程变形观测技术交底会议纪3.8期要》2010年第13贵广铁路设计文件3.93.10 铁道部相关规定。

4 测量程序及工艺流程4.1 测量程序测量准备观测网布设观测网测量观测网复测与维护4.2 测量工艺流程24.2 测量工艺流程框图图测量要求及质量标准5测量方法5.1二等水准测量5.1.1。

1 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见表5.1.1-1 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5.1.1-1每千米高)限差(mm每千米高差偶然中差全中误等级 M误差检测已测测段左右线高附合线路或)(mm差MΔ往返测不符值 mm)(W差不符值环线闭合差高差之差LLL-4 4≤二等≤126。

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注:1.表中检测测段长度小对于单程检测或往返检测均适用, 2.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 。

计。

检测测段两点的距离不宜小于按于1km1km1km 35.1.1-2 二等水准主要技术标准见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5.1.1-2往返较每千米水准路线或闭合水准等差全中与已知等度k附合或环m差m联二往D因往24005.1.2 高程测0K注:表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量作业要求 1 技术要求水准网的观测按照《高速铁路工程测规范》中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1)进行。

水准仪及水准尺在使用前应检校合格,水准仪及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过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的夹角均不得大于″,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的要求在仪器中设15 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水准测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同一区段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 2)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数字水准仪测段往返起始测站仪器设置:3)仪器设置主要有:①;—测量的高程单位和记录到内存的单位为米(m);—最小显示位为0.00001m —设置日期格式为实时年、月、日;小时制。

—设置时间格式为实时24 测站限差参数设置:②—视距限差的高端和低端;455.1.2-2 二等水准观测计算取(返往(返)往(返)测(返测各测站高高差总距离中等km差中数m差m离总和km0.1二等水0.010.10.010.10.01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前-观测时,一般按后-前-6) 电子水准仪,每一测段必须为偶数测站结束。

按以下顺序进行: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往测:偶数站为前—后—后—前奇数站为前—后—后—前返测:偶数站为后—前—前—后应分另在上午与下午进或往测) (同一测段的往测(或返测)与返测7)行。

在日间气温变化不大的阴天和观测条件较好时,若干里程的往返测可同 30%。

在上午或下午进行。

但这种里程的总站数,不应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一测站操作程序如下(以奇数站为例):8①首先将仪器整平(望远镜绕垂直轴旋转,圆气泡始终位于指标环中央);标尺应按圆水准器整置于垂直位置),(此时,②将望远镜对准后视标尺用垂直丝照准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再按测量键;③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④显示读数后,重新照准前视标尺条,按测量键;⑤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显示测量成果,测站检核合格后迁站。

69)间歇与检测①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

否则,应在最后一站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

如无固定点可选择,则间歇前应对最后两测站的转点尺桩(用尺台作转点尺承时,可用三个带帽钉的木桩)做妥善安置,作为间歇点。

②间歇后应对间歇点进行检测,比较任意两尺承点间歇前后所测高差,若符合限差要求,即可由此起测;若超过限差,可变动仪器高度再检测一次,如仍超限,则应从前一水准点起测。

③检测成果应在手簿中保留,但计算高差时不采用。

④数字水准仪测量间歇点要可用建立新测段等方法检测,检测有困难时最好收测在固定点上。

10)水准测量作业结束后,每条水准路线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偶然中误差MΔ,MΔ≤±1.0mm;当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还应按环线闭合差计算Mw, Mw≤±2.0mm;否则应对较大闭合差的路线进行重测。

MΔ和Mw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M?L4nWW1?[]M W LN——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式中:L ——测段长(km);n ——测段数;W ——经过各项修正后的水准环线闭合差(mm);7N ——水准环数。

2 水准作业基本要求: ,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要求如下1)在气象条件变化稳定时进行观测不应进行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

下列情况下, 观测:内;①日出后与日落前30min内(可根据季节和气象情况,适当增减,最短间2h②太阳中午前后各约):歇时间不少于2h ③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剧烈时;④气温突变时;⑤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2)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水准线路一般沿坡度小的道路布设,以减弱前后视折光误差的影响。

3昼避开跨河流、湖泊、沼泽等障碍物。

若与高压输电线或地下电缆平行,则以外进行测量,以避免电磁场对水准50m使水准路线在高压输电线或地下电缆测量的影响。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跨越较大河流或水域时,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 GB12897-2006)跨河水准测量有关技术执行。

(,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30min5)进行观测前一致,并进行仪器预热。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尽量避免视线被;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遮挡,要求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仪器需装遮光罩。

86)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7)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 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确保水准尺垂直。

3 成果的重测及取舍1)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测,并按下列原则取舍:①若重测的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的不符值超过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的限差,但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不超出限差,则取用重测结果;②若同方向两高差不符值未超出限差,且其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亦不超出限差,则取同方向中数作为该单程的高差;③若①中的重测高差(或②中两同方向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超出限差,应重测另一单程;④若超限测段经过两次或多次重测后,出现同向观测结果靠近而异向观测结果间不符值超限的分群现象时,如果同方向高差不符值小于限差之半,则取原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往测结果,取重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返测结果。

92)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应就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同符号中较大的测段进行重测,若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就重测其他测段。

3)符合线路和环线闭合差超限时,应就路线上程度较小(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较大或观测条件较差)的某些测段进行重测,如果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应重测其他测段。

4)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Δ超出限差时,应分析原因,重测有关测段或路线。

5.1.3 全站仪导线测量1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各级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见5.1.3-5.1.3-1 各级导线测量作业技术要测角中测量回数导线全长相方位角闭测距相对中误差等级合差(″)误差对闭合差0.5″级仪器 1″级仪器 2″级仪器(″)10 6 1/150 000 1/55 000 4 1.8 三等L 3.66四等1/40 0002.51/80 00043L 52)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5.1.3-2。

表5.1.3-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主要技术要求一测回内各方同一方向各测回半测回归零差(″)仪器等级等级向2C较差(″)差较差(″)8 ″级仪器二等0.5 4 46 三等1″级仪器9 6913四等″级仪器2 83)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0①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②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值不得超过1格;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宜有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

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限制。

③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数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右角。

4)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②下半测回归零或零方向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③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