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总结

《挖掘拓展农村写作资源---“心语作文”研究》课题研究总结一、课题背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作文教学方式多带有强迫性,使学生“怕作文”成为一种通病,再加上,大部分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常常重视文学性,只注意文章语言美、结构美,没有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

“没有观察的生活就没有生动的色彩,缺少能触动人神经末梢的情感体验”。

致使大部分学生写文章时,只好“咬着笔头低着头,搜肠刮肚无写头”,他们围绕主题苦思冥想,闭门造车,有时为了完成规定的作文字数,东拼西凑,写出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只是无病呻吟。

研究前,我们对3—6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在作文时写真事、说真话、吐真情的状况。

坚持长期写真话、吐真情的仅占16.67%,而少数时间写真话、多数时候说假话的学生却占了32.78%,还有18.34%的学生作文长期说假话。

从以上数据看出,在作文中,学生“真实”写作的状况不容乐观。

因此,要让学生真实写出好作文,就是老师引领学生在习作中,关心生活写真事,关心自我写真心,关心他人写真意,关心大自然写真情,抒发自己的心语,引领学生在作文中打开心理的阀门,宣泄感情,痛快淋漓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写他们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手做过的,亲身参与的活动过程。

因而,我们提出了“心语作文教学研究”。

于2008年7月,向县教研室正式申请立项,由于研究的立足点放在了研讨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作文时存在的切实问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可行性、真实性较高。

另外课题开展的创新做法体现了一些新的理念,特别适合乡镇学校的作文教学模式,因此,获得了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并且于2008年7月推荐立项为市级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和体会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研究动力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理论的研究是苍白的,搞好科研课题的研究,离不开全新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为了确保课题研究顺利结题,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话”和“习作”方面的理论阐述,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

学校也为课题组的开展特别订阅了《小学语文研究》,《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论坛》等多种教学理论刊物。

为了能让教师们站在更高一个层次上进行教学研究,学校不仅派送教师参加县里举行的各种培训与观摩,更是多次选派教师外出省、市、取经学习。

例如:2008年10月,学校派出2名实验教师前往赣州观摩王松舟老师的名师课堂风采;2009年9月派出实验教师前往南昌观摩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2010年派出实验教师前往南昌参加江西省习作教学优质课比赛暨习作教学研讨会……每次学习回来之后,我们均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提交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并择优上传到“版石小学校园博客”内。

除此以外,我们鼓励课题组成员上网查阅有关研究资料,文章认真领会其中奥秘,吸取其精髓。

这样强化理论学习,形成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为课题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2、保障实施,规范操作有了理论基础作为引导方向,我们实施起来就信心十足,具体作法有:(1)课题组成员之间每学期推选一位代表,负责组织一次关于课题理念的培训,由负责人担任课题培训主讲,为课题研究取得成功提供动力支持。

(2)课题组在每学期初通过课题组会议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学期结束时写出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小结,真正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落实,有结果。

确保课题研究不搞形式,不走过场。

(3)围绕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研究活动,活动宜灵活多样,主要有:①上习作研讨课,课后反思、评课、案例分析;②论文评选;③收集整理学生习作作品;④展示成果。

(4)做好各个阶段的资料积累与收集整理,完善课题组博客内容,记录课题组活动开展情况,记载了学生习作的成长过程。

3、聚焦课堂,广泛交流。

课题研究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为了促进“挖掘拓展农村农写作资源---“心语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真正取得成效,我们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先是引导实验教师制定了本阶段研讨的目标,再组织实验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交流,习作课前集中备课,课后集中评课,共同探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实验课,面对全校语文,教师作为观摩,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课题组最终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1、研究的起点——用心体验,放飞心灵作文时,学生常常觉得没什么可写,其实并非如此,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但是学生大多不会自觉地观察,留意每天的生活,他们即使看到了可写的内容,也不会引起注意,细想一下,这实在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1)、观察导“源”——激发了学生兴趣因此,我们注意“放大”现有的生活资源,对学校组织的所有活动,在班上都会做些精心安排,比如学校举行庆六一游园活动,我做了如下安排: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庆六一游园活动,并且调动口、眼、耳、鼻、心全面观察活动过程,还把学生分为了3个小队,分别观察老师、同学、前来观看的学生家长。

要求各小队同学,认真地多角度地对活动现场进行观察,并且以素描方式将看到的如实写下来。

整个活动中,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中更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不同的角度,将六一儿童节进行了精彩回放,他们不仅将同学们丰富有趣的活动摄入了自己的镜头,而且还将老师、家长们在活动中难忘的一幕幕成为了他们镜头的特写。

与此同时,我们还尤其注重班级文化建设。

班上开设了“亲子活动”,里面记录了孩子们与家长之间情感交流的心理路程,创办了班级图书角,组织辩论赛、朗读比赛、技能展示赛等均被排上日程表。

我们的目的很明确——“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不露声色,不着痕迹地培养学生们观察生活的兴趣。

”让学生每天的生活在刻意的导演与精心安排下变得生动和精彩,学生们越来越关注自己每天生活的这个集体,开始有意无意地瞪大眼睛留意,身边的人和事。

(2)、开渠导“源”——为学生习作引进活头源水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精彩的一幅画,动人的一首歌,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并不缺少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

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班内一天生活备忘录”作法。

活动前期,鼓励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一天中最得意的发现,美其名曰“班内一天生活备忘录”。

活动期间,任由学生自由自在地说。

接下来,再利用校园广播站征集“班级一天生活备忘录”的形式,巧妙地帮助学生们实现了从口语到书面语言的顺利过渡。

学生把对生活的感知从说过渡到写,当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孩子说的时候很投入,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但回家一写,三两句话——没词了,还有的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主题,没有中心内容。

很多学生做了“口语的巨人,书面语的矮子”。

这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利,他们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挫伤。

我当机立断,明确要求孩子们可以写“生活盘点”——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记下一天中自己的收获或发现,写明白就可以。

这种类似流水账写法的“生活盘点”使每一个孩子都对“写”充满了自信,它几乎消除了所有孩子的畏难心理,并且使他们很快树立了“用笔说话”的乐趣,同时大大提高了他们把话说清楚的能力。

(3)、拓思导“路”——打开了学生写作的思路文学巨匠鲁迅惊叹于儿童的想象,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想飞上天空,想潜入蚁穴”。

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给作文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

作文课堂中,我们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们通过想象和联想,唤醒心中曾经经历过的经验和印象,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让他们在想象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会表达。

为了写好《礼物的故事》,激起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

课前,我准备了奶嘴、围裙、糖果、歌词,现场感受了老师送上神秘礼物的整个过程,一个奶嘴、一条围裙、一包糖果,让他们在活动体验中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往事,一首歌词是更是拓宽了礼物的内涵,想起了自己的伙伴,记起了在家辛劳的亲人,忆起了关于他们的礼物故事。

几个小礼物不但创设了一个让他们激动不已的快乐作文情景,通过活动情景的再现,更是唤醒了他们沉睡的记忆,打开他们想说的欲望,欲动笔的冲动,他们最真挚的情感也将倾泻在笔端,装点了孩子们美丽的童年回忆。

2、研究的促进点——自由表达,有效指导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真正理解了“心语作文”的内涵,即生活“本真”的求索,我手写我心,引领学生关心生活写真事,关心自我写真心,关心他人写真意,关心大自然写真情。

根据这一理念,我们提出了从实践入手,实现作文自由表达。

在亲自实践或想象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怎样做就怎样表达”,“怎样想就怎样表达”。

多放少收,养成勤于动笔,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并注意在阅读教学、习交流评改中适时渗透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指导,力争使学生逐步形成“想表达就能表达”的自如表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倡导表达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丰富联想和想象,活用表达方式,逐步达到有个性,有特色,有创意的表达。

(1)、倡导“生活盘点”、“读书笔记”,享受自由我们认为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的容量大,是提高自由习作水平的捷径之一。

针对历年来学生害怕写日记,把写日记当作沉重负担这一心理现象,我们提出“耐心盘点一天发现”作法,有效引导学生从说到写,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的角度地观察,对周围事物保持一种好奇心和敏锐的感觉,从而积累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当学生习惯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与发现诉诸笔端时,便会感到自己词汇贫乏,他们常常有这样的苦恼,或是感觉词不达意,或是感觉表述不清。

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词汇储备不能满足写作需求时,便是教师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范围,进而进行积累的最佳时机。

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在各班建立了“班级图书箱”,由各班推荐的“图书管理员”定期在学校图书室借阅书籍,更换“班级图书箱”里的内容。

还要求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都有自己的读书笔记,另外,我们定期举行“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对于在课外阅读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作品进行展览,课题组将命名表彰。

有关“读书笔记”,我们提倡: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简单的语句,可以是精彩的片断,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启迪,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以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精神享受,从而不断丰厚知识、文化、语言的储备,让作文根植于沃土,得以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2)改进“两课”,解除束缚“两课”即是习作指导课,习作评改课○1指导课重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引发表达欲望,解决“为什么要表达”,“表达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话表达”“有话可表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