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差不多先生传》感想

《差不多先生传》感想

《差不多先生传》感想
这是胡适先生写的一篇杂文,名字就叫《差不多先生传》,非常针对国人的特点,看来国人的这一特性是由来已久的了。

每个人自己都想一想,工作中每天要说多少个:“基本上”,“大概”,“差不多”,多少次放过一些自认为“差不多”、“不重要”的事情。

纠其根源,与中国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中国人重“礼”不重“理”,凡是“礼”字在前,碍着面子,没有人去“较真”。

长期的小农经济还造成了时间观念、制度观念不强,大家都随遇而安,你好我好他也好。

事情就在这一团和气、自由散漫中“差不多”过去了,成功也被“差不多”给错过了很多。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逐步进入世界强国行列,靠的主要就是认真二字。

而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曾经领先世界数百年、数千年的科技发展,却在近几百年内逐步地被世界强国超越。

人们往往归咎于政治上的腐败,其实“差不多”也使我们损失了很多的机会。

比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引进了大量的技术、设备等。

因是新建,加上国人贪大求全的心态,很多企业的设备、环境远远超过国外同类企业,但产品质量却远远不如。

除整体基础有待提高外,就是差不多先生造成的。

个人也是一样,“差不多”使你丧失了很多的成功机会。

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能听到看到这样的文字:“差不多”,“基本上”,“大概”,其实很多时候往往就是差那么一点点,也许就会令我们失去很多。

做事就要到位,不到位的事情离成功永远都是差那么一点。

我们总能听到类似的话语:当初,如果我…,现在我会和XXX差不多了。

其实就是因为你当初的“差不多”、习惯性的“差不多”,使你永远不会和成功的人差不多,而是差很多。

差不多还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思维和习惯,在差不多先生眼里,100和99差不多吗?依此逻辑,99和98也差不多,98和97也差不多…最后是100和1甚至和0也差不多。

因此当你抱着差不多的态度工作时,你的标准越来越低,结果越来越差,离成功的目标就越来越远了。

在我们的工作中要坚决打倒差不多态度,工作语言中也要杜绝“差不多”、“基本上”,“大概”这样的字眼。

说此话时还会认为自己是谦虚、谨慎,实际上是对细节把握不到位,心里没底。

语言是心理的一个反映,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心理。

这样的声音多了,做事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就只能是永远“差不多”了,到头来害人害己。

认真起来吧,不做差不多先生,做事到位,注重细节,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以后再后悔:如果当初我…现在我…。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张瑞敏也说过:“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能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世上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

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任何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坚持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成功的人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做好任何小事的人。

“零缺陷”的概念是现在倍受推崇的一种质量管理思想,有人认为“零缺陷”是不可能的,其实“零缺陷”是一种心态: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不接受错误,不害怕错误,绝不容忍重复犯错误和低级错误。

“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中国传统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这也是近来所倡导的执行力文化所追求的目标。

执行是一种文化,我们应该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如果告诉一个日本人,让他把碗洗六遍,他一定会不折不扣地这样做。

而一个中国人可能洗五遍,甚至洗两遍。

日本人的这种认真劲我们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也非常佩服,但到自己身上就不愿去做了。

正如前面所述的,历史的原因造成中国缺少一种执行文化,要不然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早已没有生存下来的可能了。

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们更要对执行文化重视起来。

执行文化决不是靠提出几个口号、制定几个流程就完成的,要靠我们长期的、反复的强调,时刻提醒自己是不是又成了差不多先生了?将执行变成我们的习惯。

当所有的组织成员在头脑中都确立了执行的观念,对组织的任何一项制度、措施、政策、任务等,都能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并且形成了一种执行的习惯时,执行也就成了企业中的一种文化。

而当执行成为一种文化时,各项工作也就顺利多了。

认真起来吧,不做差不多先生,做事到位,注重细节,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以后再后悔。

相关主题